..續本文上一頁夏、呂雒九二位且在多倫多組織了社團。
一九六七年,香港的性空、誠祥二位法師,到加拿大參觀世界博覽會,在會場遇到了美東佛教總會創辨人應金玉堂居士。談話之間,金玉堂問:「二位法師參觀過博覽會,到何處去」?二位法師答:「到紐約去」,金玉堂居士率直的說:「加拿大是一個沒有佛教的國家,爲什麽不留兩位法師在加拿大弘法?如果二位肯留下來,所有的一切我來負責。」就這一次意外的會晤,在應金玉堂居士的護持下,性空、誠祥二位法師在加拿大留下來,在多倫多成立了「加拿大佛教會」創設了「南山寺」,兩叁年之後,信徒日多,原來南山寺的地方不敷使用,兩位法師在信衆的支持下興建了宏偉壯觀的湛山精舍。後來又以湛山精舍接近郊區,距中國人聚集的華埠較遠,一九八四年,二位法師在華埠鄰近,又購下了一座叁層樓的鋼筋水泥建築物,命名爲「弘法精舍」,做爲專對華埠中國人弘法之用。
以後多年,香港、臺灣的圓智、誠明、波魚、戒幢、悟德諸師,也先後抵達創設道場。到一九九零年前後,加拿大已經有了上十馀處的寺院和社團。
【 五、其他地區的居士佛教 】
一、澳洲的居士佛教:
澳洲古來沒有佛教,一九六一年,當時法名度輪的宣化上人,曾由香港赴澳洲察看佛教情形,那時雪黎有一個「澳洲佛教會」的組織。是年佛誕節,宣化法師在佛教會做了一次演講,由該會會員、雪黎大學教授劉季甯居士傳譯。這個居士團體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當時是澳洲唯一的居士團體。以後澳洲的華人移民日漸增多,佛教居士散居於紐澳各地。
一九八八年,本來是佛光會會員澳洲華僑丁時嬌居士等人,由澳洲回臺灣訪問佛光山,面請星雲大師到澳洲建立道場。翌年星雲大師率慈莊、慈惠、慈容諸弟子親去勘察,決定了在昆士蘭省布裏斯本市興建的中天寺的計劃,由慈容法師負責督建。中天寺占地八十四英畝,建寺工程於一九九一年開始,一九九五年十月落成開光,由滿謙法師出任第二任住持。在興建中天寺的同時,又購下附近占地十英畝的中天精舍。 還有一所雄偉莊嚴,被譽爲「南半球的天堂」的南天寺,位於澳洲東南岸的臥龍崗市 ,建築的巍峨壯觀,可媲美洛杉矶西來寺。此外還有一處南天講堂,設在雪黎市,一九九一年即已建築完成,有可容兩百多人的講堂及齋堂,還附設的有南天中華學校。寺院的增多,當然象徵居士信徒的增多。因此之故,慈濟功德會也在澳洲成立了分會。
二、紐西蘭的居士佛教:
紐西蘭古來也沒有佛教,一九八Ο年之後,隨著移民的增多,先有信佛居士組織學佛社團,繼由法師駐錫弘化。所以紐西蘭的兩處佛教道場--南島佛光山、北島佛光山,都是由當地的佛光協會會員支持而建立的。南島佛光山位於紐西蘭第叁大都市基督城,建成於一九九二年,這是澳洲第一所佛寺,由滿普、滿讓二師駐錫弘化;北島佛光山位於紐西蘭第一大城奧克蘭,依訓法師於一九九二年抵此弘化。 除了佛光山的道場外,臺中慈明寺的聖印法師,也受該寺信徒之請,在紐西蘭創建了規模宏偉的紐西蘭慈明寺,一九九五年落成。
叁、巴布新幾內亞的居士佛教:
這是澳洲東北、由六百多島嶼組成的島國,面積四十六萬平方公裏,人口四百多萬,華僑兩萬多人。佛光山受信徒的要求,於一九九六年在該國首都成立文殊精舍,是全國唯一的佛教道場。現在由覺傳法師在此弘化。
四、非洲的居士佛教:
非洲之有中國佛教,是一九九零年以後的事,這也是由於華僑的增多,佛光山應信衆之請,派遣法師深入非洲各地建立道場。目前非洲最早也是最大的道場,是位於南非共和國的行政國都的佛光山南華寺。此外,佛光山在南非還有叁處道場,即設在南非司法首都布魯芳登市的佛光禅淨中心,設在南非工業大城約堡的佛光禅淨中心,及設在南非德本市的佛光禅淨中心。
非洲內陸國家賴索托,也有佛光山應當地居士之請設立的「妙覺佛堂」。慈濟功德會在非洲有兩處分會,南非分會成立於一九九二年,賴索托分會成立於一九九五年。
五、南美洲的居士佛教: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南美洲的華僑日漸增多,有待法師弘化。一九七Ο年前後,臺灣的一位既明法師曾應請到巴西講經,以後情況不詳。一九九Ο年前後,臺灣的普獻法師也曾應請到巴西弘化,後來又回到臺灣。一九九Ο年以後,佛光山的弘法先鋒進軍南美洲,巴西華僑張勝凱、張陳淑麗二位居士,把私人建築的靜心精舍供養叁寶,星雲大師爲之改名爲如來寺。繼而又增購了一甲土地,興建了佛光中文學校。張勝凱夫婦複於一九九六年,又捐出了在阿根廷面積六百坪的豪華住宅,這就是阿根廷的佛光山寺,由慧庭法師出任住持。與如來寺同時創立的,還有哥斯大黎加的福慧精舍,一九九一年竣工,初由滿亞法師住持,後由慧庭法師繼任。此外,巴拉圭、哥斯大黎加、以及巴西的裏約熱內盧,各設有佛光山的禅淨中心。
慈濟功德會在南美洲有叁處分會,巴西分會成立於一九九Ο年,阿根廷分會成立於一九九二年,巴拉圭分會成立於一九九六年。
【 六、結論 】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大乘佛教在海外蓬勃發展,上文已介紹了北美洲、澳洲、南美洲等處。至於歐洲的大乘佛教,也不可遺漏的於此一述。歐洲是西方世界最早研究東方佛教的地區,而最早研究者是英國,這自然和它的殖民地主義有關。英國人早在十八世紀中葉,征服了印度、錫蘭、緬甸等國,而建立了殖民地。爲了統治殖民地的需要,乃從事於佛教研究,以便了解殖民地的文化傳統。
一七八四年,英國皇家亞洲學會在英政府支持下成立,創始人瓊斯爵士 (Willam Jones)及其同事,開始研究印度人的信仰、修持和戒律,進而研究當地的梵文和巴利文。一八二四年,英國傳教士克拉夫編著了《巴利語文法和語言》在可倫坡出版。一八七五年,英國學者奇爾德,完成了《巴利語辭典》,由此歐洲學者展開了對巴利文佛典的研究,並由上座部佛教進而研究大乘佛教,也包括中國藏傳佛教。前面所稱歐洲學者,包括法國、德國等在內。
一八九一年,英國的李斯·戴維斯教授 (T.W.Rhys Davids. 1843~1922) 創立了「巴利文經典協會」,該會的宗旨是將巴利文聖典譯成英文。戴維斯一九二二年逝世,他的夫人繼承遺志,繼續從事譯述。後來由羅斯特博士、史鐵德博士等繼續主持會務,該會的巴利文聖典早已燦然大備了。
不過英國人和歐洲學者早期研究的,只是南傳的上座部佛教,後來印度達摩菩提創辦大菩提學會,所傳到英國的也是上座部佛教。而中國大乘佛教的傳入,是二十世紀六零年代以後的事,最早傳入的是西藏密教。一九五九年發生「西藏抗暴」事件,達賴喇嘛流亡印度,其他僧侶如仲巴活佛、阿貢喇嘛、辛雷活佛、索嘉活佛等,先後流亡到歐洲而從事弘法活動。他們先後創立了噶舉派的坐禅中心,薩迦派的佛法中心,以及格魯派的文殊師利佛學院等。直到一九九零年,才有自臺灣傳入的大乘顯教,而最早把臺灣佛教傳入歐洲的,是佛光山的星雲大師。 現在佛光山在歐洲地區,在十個國家設有佛光山的分院、別院,設立的方式,多是佛光信徒先在當地成立佛光協會的分支會,再派具有開拓精神的青年法師(多數是比丘尼)到該地建立道場。如一九九Ο年倫敦創立的佛光寺。一九九叁年,倫敦的佛光寺複應曼徹斯特信衆之請,在該地成立了「曼徹斯特佛光山」 ;九四年複在倫敦東部雅適士成立了布教所。法國方面,巴黎的佛光寺的是一九九一年,由慈莊法師出任住持。由於巴黎佛光山距市區較遠,九叁年又在巴黎市中心成立了面積千馀米的「佛光道場」。
德國柏林的佛光講堂(後改名爲「柏林佛光山」),初成立於一九九二年。以後又先後在德國的漢堡、萊因、法蘭克福等地,成立了禅淨中心,布教所及佛光會,佛光就普照於德國各地了。瑞典的佛光山道場,最初是瑞典禅淨中心,後來改名爲「瑞典佛光山」是九四年成立的。荷蘭的佛光山道場,是位於荷蘭首都阿姆斯丹近郊的中國城,名稱是「荷華寺」。
成立於一九九六年。瑞士的佛光會,早在一九九二年已經成立,後來發展出了十多處分會,會員們希望有一個禮佛共修的道場,終於在一九九六年買下了一處工廠,經過繁雜的申請手續,改建成佛堂,命名爲「瑞士佛光山」。
西班牙的佛光山道場,名曰「西班牙禅淨中心」,設於馬德裏市的中心。星雲大師於一九九六年八月莅臨馬德裏弘化,應數百信徒之請,後來乃有這一處禅淨中心的誕生。翌年又在巴塞隆納成立了布教所。奧地利的佛光山道場,名稱是「維也納布教所」,成立於一九九年年。同年又在奧地利第叁大城的令斯設立了布教所。葡萄牙的佛光山道場,設於馬德裏,名葡萄牙布教所,成立於一九九六年六月。 捷克的佛光山道場,設於首都布拉格,名捷克布教所,亦成立於一九九六年六月。
慈濟功德會在歐洲有兩處分會,英國分會成立於一九九零年,奧地利分會成立於一九九二年。此外,歐洲近年尚有其他法師創建的中國寺院,唯以資料欠缺,未能細述。
最後,還要一述新馬地區的大乘佛教。新馬地區一詞,泛指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而言。新加坡共和國與馬來亞聯邦,現在是兩個國家,但在四十年前,新加坡尚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一九六五年才獨立建國的。而馬來西亞聯邦,也是於一九五七年才成爲獨立的國家。新馬地區之有佛教,早在千馀年前即已開始。一者馬來半島鄰近爪哇和蘇門答臘,這些地區早在公元開始之初,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佛教曾在這裏流傳過,馬來半島自不例外,古代也有過佛教;二者佛教之傳入中國,由陸路者經由西域絲路,由海路者則經由南海 ,新馬地當航路要沖,爲往來船舶之中間站,中印高僧在此停留,自不待言。例如高僧法顯、義淨由印度歸國時,曾在此一地區停留過。不過這只是古代事迹,自十四世紀末葉,回教自蘇門答臘傳入馬六甲後,百年之間,馬來半島就整個成爲回教地區了。
近代大乘佛教之傳入新馬,始於十八世紀,是隨著中國移民傳入的。不過移民傳入的,是神佛不分的民俗信仰,所以早期的馬來西亞,也有觀音廟、媽祖宮一類的廟宇,而正統佛教之傳入,則始於清季光緒初年,而以福州鼓山湧泉寺的妙蓮老和尚爲最早。妙蓮老和尚於一八八八年到了槟城。槟城一向沒有法師,所以他弘化所到之處,備受僑界紳民的歡迎,請他留下住持廣福宮。廣福宮地處鬧區,不便靜修,妙老另外尋找幽靜的地方,後來找到僑紳楊秀苗的一處別業,占地九英畝,在幾位熱心僑領的護持資助下,興建了槟城第一所佛寺--極樂寺。極樂寺於一八九一年創建,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
其次介紹新加坡佛教,新加坡是馬來聯邦南端的一個城市,在一八一九年開埠以前,只是一個數百人居住的荒村,一九一八年開埠,迄今僅僅八十年。雖然如此,但在未開埠之前,新加坡已經有了寺院。早在清光緒二十四年,即公元一八九八年,當地的僑商居士們興建了一所雙林寺,由自閩南來星遊化的賢慧和尚任住持。後來得到佛教護法劉金標居士的護持,及衆多善信施助捐資,而規模日廣,這是紹繼福建怡山西禅寺臨濟正宗法脈的道場,創建迄今,也有百年以上的曆史。
海外佛教的發展,不拘是任何地區,都是先有了信徒或居士社團,而後才有弘法的法師。即使是兩千多年前,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也不例外。佛法隨著絲路上商人的馬隊, 早在公元世紀之初已傳入中土,但到一世紀中葉--漢明帝七年的公元六十四年,才有西域沙門來到中國,這與近代的大乘佛教向外發展爲同一模式。
《百年來居士佛教的發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