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陳慧劍居士的生平與志業▪P2

  ..續本文上一頁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邀約,爲該書局編輯中的《大辭典》一書修訂辭條,並增補佛學新辭條約二千條,一直忙到翌年七月才告一段落。

  忙完《大辭典》的工作,七十四年夏,又受花蓮慈濟功德會證嚴法師之托,把法師平時的開示文字,編輯成一冊厚五百頁《開示錄》,爲這件事又忙了半年多。七十五年八月,證嚴法師邀請他出任該會臺北慈濟文化主任,及“慈濟道侶”總編輯。文化中心的地址在臺北長安東路,中心有上十位職員,在慧劍的領導下編印“慈濟道侶”月刊,出版弘法叢書,及舉辦佛學講座,約請法師居士到會中演講。此外並設有佛學、醫學、藝術叁種獎學金,向各大專院校及佛學院所、各醫學院、及社會各界征求論文,經評審後頒發獎學金。叁年之間,他把文化中心辦的有聲有色。由于文化中心的宣傳得宜,慈濟功德會知名度日高,會員日多,社會的捐款也快速成長。在那段時間,慧劍對慈濟的成長是有所貢獻的。那時我也在臺北工作,那幾年是我們往來最頻繁的一段時間,我受聘擔任論文評審委員,也曾應邀在文化中心作過兩次演講,在“慈濟道侶”上發表了十多萬字的稿子;文化中心還出版了我的叁本書,即《般若心經蠡解》、《中國曆史上的白蓮教》、《健康長壽新論》。此外,我的一本四十多萬字《簡明佛學概論論》(叁民書局出版),也是在慧劍師兄的鼓勵下完成的。七十七、八年,我在寫一套文學掌故的書,書名是《古今藝文志趣》、《古今笑料志諧》、《古今人物志奇》、《古今博物志異》。完成了前兩冊,一日慧劍師到我住所,見桌上書稿,喟然歎曰:“人生光陰有限,你把寶貴光陰浪費在這些世俗文字上,豈不可惜。”我怵然惕息,發覺個人積習難除,離正道日遠。我敬謹謝過,告訴他說:“以後不再作這些文字遊戲,將潛心于佛學上下功夫。”年余之後,我拿出四十多萬字《簡明佛學概論論》向他繳卷。

  佛教的基本理論叁法印,第一法印就是“諸行無常”,雖佛教事業也不能逾此法則。慧劍主持文化中心叁年多,中心的績效有目共睹。但與“慈濟文化志業委員會”管理委員們理念不同,七十八年十一月委員會開會,有二叁委員發出不認同中心績效的言論。慧劍當場表示:“你們不歡迎我,我隨時可以走。”因爲事先預定十二月叁日舉行獎學金頒獎典禮,他一如往常的安排准備,在頒獎典禮圓滿完成後,他寄出了辭職的信函,不再到中心上班。事後證嚴法師率同有關委員多人到慧劍住宅慰留,慧劍辭謝,對慰問金亦辭而不受。

  六、由龍樹雜志到弘一大師紀念會

  時序進入七十九年,上半年慧劍在家中、整理他四十多萬字的《杜魚庵學佛荒史》稿。在這段時間內,他曾多次和我討論:“創辦一份專業性佛學正信正見的雜志,提供給道友以前瞻性可讀性高,可以解決各項複雜問題的信息工具。”同時他也提出,他希望將來能創設一處“弘一大師紀念堂”的理念。在他和我討論的同時,也和姚白芳、陳素甜、郭暖卿幾位居士提出他的構想,大家一致贊成,幾個人組織成“籌備小組”,也曾集會共議過幾次,決定雜志名稱爲“龍樹”,由慧劍出名向臺北市政府新聞處提出申請。同時,參與籌備的五個人,也各拿出一筆錢做爲創刊基金。接著租下忠孝西路一段七十二號七Ο一室爲社址,購置家俱設備,五月二十一日工作人員開始上班--所謂共作人員,也只是慧劍師兄和郭暖卿、陳玉燕兩位助手而已。五月底

  領到雜志執照,七月十六“龍樹”雜志創刊號問世。

  龍樹雜志,應該是“弘一大師紀念堂”的前身,沒有“龍樹”,成立不了弘一大師紀念堂和紀念學會,因爲龍樹雜志刊頭上印的“敬請參與叁項會務”,第一條就是成立:“弘一大師紀念基金會”。龍樹雜志出了四十四期--叁年八個月,爲弘一大師紀念堂募集到一筆基金。到了八十叁春天,成立“弘一大師紀念會”和“紀念堂”的因緣成熟,慧劍和“龍樹”的出資人相商,結朿“龍樹”雜志,成立“弘一大師紀念會”,大家贊成,“龍樹”于八十叁年叁月停刊。“龍樹”雜志的創刊基金沒有用完,按比例退還給出資人,我拿到這筆錢,又捐給了“弘一大師紀念會”。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于八十叁年夏間成立,衆推慧劍擔任會長。他擔會長四年,爲學會在臺北鬧區購下會址(弘一大師紀念堂亦在會內),並于八十四年、八十六年、八十八年,召開叁次國際性的弘一大師德學會議(最後一次他已卸任會長,但會議仍由他籌備),可謂成績豐碩。他于八十七年堅辭會長不再連任,會長一職由侯秋東居士繼任。卸任會長,他並得不清閑,他的文字債永遠還不完,只不過是由在辦公室“爬格子”,改爲在家中“爬格子”而已。

  他往生前幾個月雖然身體不適,但並不影響工作。叁月下旬到香港查寫作資料,由香港回來有發燒、胸悶、淋巴腺腫脹的病狀。其間曾到醫院就醫無效,四月九日住入榮總,十二日舍報往生。他沒有長期纏綿病榻飽受病痛之苦,這是修來的福報。到五月十二日在追思典禮後遺體火化,骨灰撒布于大海之中,也走的潚灑、清淨。

  慧劍師兄生逢戰亂,以自我教育而苦學不懈;皈依叁寶後以研究佛學、以宏揚佛法爲終生職志,各有成就,可謂無負此生。哲人已遠、典型猶在,他是我們佛門同修的榜樣。

  

《陳慧劍居士的生平與志業》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人生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