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談佛畫▪P2

  ..續本文上一頁好和手印外,還應注意度量。就立像而言,以全身之長爲一百二十分,其肉髻高四分,就是佛頂上有肉塊高起如髻,狀如積粟覆瓯,名爲“無見頂相”。由肉髻之根下至發際也是四分。面長十二分,頸長四分。頸下到心窩,即是與兩乳平,爲十二分。由心窩到臍爲十二分,由臍至胯爲十一分。以上是上身量,共爲六十分,當全身之半。胯骨長四分,股長二十四分,膝骨長四分,經長二十四分,足踵長四分。以上是下身量,也是六十分,亦當全身之半。形像寬廣的量度:由心窩向上六分處橫量至腋爲十二分,由此向下其至肘爲二十分,由肘向下量至于腕爲十六分,由腕向下量至中指尖爲十二分,共爲六十分,當全身之半。左右合計,等于全身之量。坐像的量度,上身與立像相同。由胯下更加四分是結跏雙趺交會處。由此向下再加四分是寶座的上邊。由趺會向上量至眉問白毫,即以其長爲兩膝外邊的寬度。兩踵相距是四分。這是畫佛像的量度。

  2.菩薩像: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義是覺悟,“薩埵”義是有情,凡是求覺悟的有情都可以稱爲菩薩。在佛教中一般習慣對于印度的弘揚佛法、建教立宗的大德法師都稱爲菩薩,如馬鳴菩薩、龍樹菩薩、護法菩薩等。因爲這些菩薩是印度佛教曆史上的具體人物,所以這些菩薩的畫像都屬于高僧像之類。這裏所說的菩薩像是指佛經中所提出的,與佛同時共弘教化的菩薩的畫像。

  菩薩像可以分爲四類:第一類是總的用形像來表達菩薩修行階次的畫像。根據佛教的理論,自凡夫而修行到達佛果,中間要經過四十二個階次,就是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妙覺共四十二階次。住、行、向叁十位又總稱爲叁賢位,十地又稱爲十聖位,等覺是等同于佛的菩薩,妙覺就是佛位。用四十二個不同形狀的人像來表達這四十二位,便是四十二賢聖像,又可以分開來各各單畫,如等覺菩薩像之類。

  第二類是佛經中具體提出名號的菩薩畫像。這些菩薩都是等覺位的菩薩,輔助釋迦弘揚教化的。此中常畫的有文殊菩薩(又名妙吉祥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又稱慈氏菩薩)、地藏菩薩、大勢至菩薩、藥上菩薩、維摩居士以及姚秦鸠摩羅什譯《仁王般若經·受持品》所說的五大力菩薩(又稱仁王菩薩或大力菩薩)等。此外還有宋人所繪或宋人畫錄中所記,其名稱不見經傳的菩薩像,如《宣和畫譜》有唐吳道元的如意菩薩(疑是如意輪菩薩之誤),唐宋人畫的寶印菩薩(疑是寶印手菩薩之誤)、寶檀菩薩(疑即寶檀華菩薩之誤)等。其原卷今已不傳,不能知其內容如何,應亦屬于此類。

  第叁類是觀世音菩薩畫像。觀世音菩薩也是佛經中具體提出名號的菩薩。因爲民間對之信仰甚深,畫家又繪成種種不同的姿勢,在繪畫藝術上是極盡豐富多采的能事,所以別爲一類。觀世音菩薩畫像,又可以分爲叁類:第一類是遵照正規儀容所繪的一面二臂、或坐或立、相好端嚴的形像(聖觀音)。第二類是遵照密宗儀軌所繪的一面二臂或多面多臂手持種種法物的形像,如大悲觀音、如意輪觀音、七俱胝觀音(又稱准提觀音)、不空羂索觀音、不空鈎觀音等。第叁類是畫家自創風格,任意寫作、任意題名的觀音像,其中也有符合于相好服飾手印度量等法則的:如水月觀音、寶相觀音等,也有只是一般人物像而毫不顧及菩薩像應有法度,如伫立觀音、白衣觀音、魚藍觀音、行道觀音、自在觀音等。此類像最爲複雜,難可勝舉。在日本相傳有十五觀音、二十五觀音、叁十叁觀音之說,包括以上叁類的形像。

  第四類菩薩像是包括佛像旁所畫的供養菩薩像,如樂音菩薩、獻花菩薩、獻香菩薩等,和畫家任已胸臆、隨意寫畫、毫無規矩尺度的菩薩像,如行道菩薩、親近菩薩、思維菩薩、思定菩薩、蓮花菩薩、玩蓮菩薩、獅子菩薩等.

  正規菩薩像的畫法,也與佛像一樣,要注意到相好、服飾、手印、量度的。一般來說,佛的相好要端正溫肅,菩薩和好要柔麗慈祥。佛的服飾是單純樸實,披服袈裟,偏袒右肩,顯露心胸;菩薩的服飾要華美莊嚴,首戴天冠,身披璎珞,手貫環钏,衣曳飄帶。各個菩薩也有一定的手印姿勢:觀世音菩薩手持楊枝淨瓶,天冠中有一化佛(阿彌陀佛);大努至菩薩也手持蓮花,天冠中有一寶瓶;彌勒菩薩手持寶塔;文殊菩薩手持經捧或經卷;地藏菩薩手持摩尼珠和錫杖等。菩薩像的度量,大致與佛相仿,所不同的是頂無肉髻,胯無胯骨;發際、頸喉、膝骨、足趺各減佛四分之一。以上六處共減十二分,如佛身量爲一百二十分,菩薩身量便是一百零八分;寬量是由心窩平量至兩腋是十分(較佛減二分);由此下垂十八分至肘(較佛減二分);再下十四分(較佛減二分)至腕;由腹至中指尖是十二分。共爲五十四分,左右合爲一百零八分。

  3.明王像:

  明王像是佛、菩薩的忿怒像。根據佛教密宗的理論,佛和菩薩各各都有兩種身:一是正*輪身,即是佛、菩薩由所修的行願所得真實報身;二是教令輪身,即是佛、菩薩由于大悲而示現威猛明王之相。明是光明之義,密宗以智慧的光明摧破一切煩惱業障,所以稱爲明王。明王像一般都是多面多臂,手持各種法物的忿怒相。如不動明王是毗盧遮那佛的忿怒相,降叁世明王是阿(閃)佛的忿怒相,軍荼利明王是多寶佛的忿怒相,六足尊是阿彌陀佛的忿怒相,金剛藥叉是不空成就佛的忿怒相。但也有非忿怒相的明王,如孔雀明王便是一面四臂,騎金色孔雀,住慈悲相的明王,是毗盧遮那佛的等流身。

  一般明王除面相忿怒外,服飾如同菩薩像。手印也各有一定的儀軌。明王的度量,上身如菩薩像同,只是腹與胫各減四分之一(各十八分)。如佛身量爲百二十分,菩薩像是一百零八分,明王像便是九十六分。其寬度由心至腋如菩薩像同爲十分,只是由腋至肘減爲十四分(少四分),由肘至腕爲十二分(減二分),手仍是十二分,共四十八分,左右共九十六分。

  4.羅漢像:

  羅漢是梵語“阿羅漢”的略稱,含有叁義:一不生、二殺賊、叁應供。就是依小乘佛教修持的方法進修而得到破除煩惱、解脫生死輪回而決定得入涅槃的果證的出家弟子。阿羅漢的畫家大約有叁類:第一是衆多羅漢的組合像,如十大弟子像(根據《維摩經·弟子品》所記的釋迦如來的十大弟子)、十六羅漢像(根據《法住記》所記受釋迦如來付囑長住世間的十六弟子)、五百羅漢等。十八羅漢像是從十六羅漢像發展而成,可能是中國畫家增繪了《法住記》的作者和譯者,但是很難考了。至于古畫卷上所看到的四羅漢像、六羅漢像、十四羅漢像等都是十六羅漢家的殘本。第二是由十大弟子或十六羅漢中選繪的單獨一羅漢像,如迦葉像、須菩提像、富樓那像、賓頭盧像、降龍羅漢、伏虎羅漢等。第叁是畫家任意寫作,不拘尺度的畫一比丘形像而題爲羅漢,如岩居羅漢、赤腳羅漢、玩蓮羅漢、羅漢出山、羅漢補納等。就相好而言,羅漢像是頂無肉髻。相貌或老或少、或善或惡以及美醜、雜俗怪異、胖瘦高矮、動靜喜怒均可任意寫作,顔色可以赤黃白黑。唯須目端鼻正,身著僧衣,切忌根殘肢缺。至于量度標准是與菩薩的量度相同的。

  小乘行者有兩種:一是羅漢,二是緣覺。羅漢亦稱聲聞,言其受佛教化,聞聲得度的;緣覺又稱獨覺,梵語是“辟支佛”,是生在無佛之世,自悟十二因緣的道理而得解脫生死輪回,證入涅槃的果位的,同屬小乘,其畫像也屬于羅漢家之類。依據正規,獨覺的像是頂上微現肉髻,面目與佛同,身著僧衣,而量度與菩薩的量度相同。但是畫家繪辟支佛像常與羅漢像同,任意佗其形像而題作辟支佛而已。

  5.天龍八部像:

  天龍八部像亦即是鬼神像。天龍八部是指天、龍、藥叉、乾闱婆(天樂神)、阿修羅(非天)、迦樓羅(金翅鳥神)、緊那羅(天歌神)、摩睺羅迦(蟒神)。其中主要是天神像。這種像也有兩類:一是佛經中具體舉出名字的天神像,二是畫家任意圖繪的天神像。具體有名字的天神,如梵王、帝釋(比二天是最初請佛說法,後來經常侍衛佛的)、摩醯首羅天(世界中最高的天)、摩利支天(道教所謂鬥姆)、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抱琵琶;南方增長天王,持劍;西方廣目天王,持蛇;北方多聞天王,托塔或抱傘)、龍王、鬼子母和九曜神(日、月、金、木、水、火、土、羅睺、計都)等。畫家任意繪畫的如佛像旁的飛天以及行道天王、過海天王、雲蓋天王、善神、護法神、坐神、立神等。

  天神的度量,全身長爲九十六分。無頭項;面輪十二分;由下颚至心,由心至臍,由臍至胯各十二分;股十八分;胫十八分;發際、膝蓋、足趺各叁分。共爲九十六分。寬度從心間橫量至腋爲十分;由腋下至肘爲十四分;由肘至腕爲十二分;由腕至中指尖爲十二分,共爲四十八分。左右合九十六。

  鬼神像中又有“侏儒量”:寬廣各七十二分;面輪十一分與上同;由下颚至心,由心至臍,由臍至胯各十分;股與腰各十二分;膝蓋、足趺各叁分;其上無發,共七十二分。從心橫量至腋爲六分,由腋下至肘爲十分,由肘至腕爲八分,由腕至中指尖仍爲十二分,共爲叁十六分,左右共七十二分。

  6.高僧像:

  高僧像都是佛教曆史中具體人物。其量度無有一定,縱廣不等。一般可以身量爲八十四分,而寬廣爲九十六分。也可以由畫家任意繪畫比丘形像以舒情意,如梵僧、渡水增等。

  7.曼荼羅畫:

  “曼陀羅”是梵語,義爲輪集。古譯作“壇”或“輪壇”。是密宗修行時所供奉的佛像畫。其形式或方或圓,在其中央畫一佛或一菩薩像以爲本尊,本尊的上下左右四方以及四隅各畫一菩薩像,形成一俯視的蓮花,其中央蓮臺上是本尊,周圍幾個蓮瓣上各有一像,總成爲中院。被此外周圍又有一層或二層畫諸菩薩或護法諸天像,成爲外院。繪畫曼荼羅畫,必須遵照各個本尊的經軌中所規定的儀則,不得改變。如依據《大日經》所繪的胎藏…

《漫談佛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