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藏經雕印源流紀略▪P3

  ..續本文上一頁函至機字函凡七百二十四函。始自大般若經以迄西土賢聖撰集全依明北藏編次,此土著述互有增減。板式每半頁五行,每行十七字。據大清叁藏聖教目錄所載,當時主持其事是和碩莊親王允祿,和碩和親王弘畫、以及校閱宮叁人,監督九人,監造六十四人,總率四人,帶領分晢語錄叁人,帶領校閱藏經叁人,分領校閱六人,校閱叁十八人。

  鉛印頻伽精舍大藏經

  此藏是清宣統元年冬至民國二年春上海英商哈同出資所印、完全依據日本弘教書院縮刷藏經,字體較弘教藏稍大面排植錯誤甚多,且略去其校勘注,可謂棄其精華而取其糟粕。全藏四十函四百十四冊,凡一千九百十六部總八千四百十六卷。

  商務印書館影印續藏經

  此是一九二二年用日本藏經書院續藏經影印,

  影印宋碛砂本大藏經

  此是據陝西西安開元臥龍兩寺所藏宋碛砂藏影印,凡五百九十叁冊一千五百二十二部六千叁百六十二卷。原藏有殘缺則取北京前松坡圖書館之宋思溪藏,番禹葉氏所藏宋景定陸道源本,南海康民所藏元普甯藏、福州湧泉寺之元亦黑迷失本以及江蘇南通狼山之明南藏補足之。自一九叁一年十月創始,至一九叁六年二月完成。原藏有叁種板:一自菜字至感字,又自約字至煩字是延聖院所募刻,始于宋紹定四年迄元至治二年;二自天字至奈字是元至順叁年吳縣妙嚴寺據延聖院及他藏般若經本複刊;叁自武字至遵字是元松江僧錄管主八所刊,始于元大德十年迄翌年十二月。其中有缺本十一卷,因無補本,未曾補足。

  乙、國外刻本

  高麗本大藏經

  世簡稱高麗藏,先後開雕板本有叁:

  (一)原刻高麗官版大藏經。其開雕年代傳說不一,一般認爲高麗顯宗時所刻,大覺國師文集卷十五所載諸宗教藏雕印疏文有雲:“顯宗雕五千軸之秘藏”。蔡忠順撰玄化寺碑陰文亦雲,顯宗十一年(一○二○)頃雕大般若。叁本華嚴。金光明及妙法蓮華四部大乘經。又東國李相國文集卷七有重雕板時之大藏刻板君臣祈告文中稱,顯宗二年契丹兵來襲,爲藉佛力以攘斥之,開雕大藏經。嗣後經德宗、靖宗二代,以迄文宗末年方始完成。其板式即是覆刻宋開寶藏。

  (二)高麗續藏經。高麗宣宗七年(一○九○)義天由宋請來諸宗章疏典藉叁千余卷,旁求日本及契丹諸作,編纂成新編諸宗教藏總錄。住興王寺,從而刻板,刊行四千卷,是爲高麗續藏經。其板興大藏經板同藏符仁寺。高宗十九年(一二叁二)罹元兵燹,被燒毀。

  (叁)高麗再雕板大藏經。高麗高宗二十叁年(一二叁六)李奎報等爲祈折伏蒙古。重興雕板之業。總十五載,至高宗叁十八年(一二五一)刻成,即是用原板覆刻,是爲高麗再雕板。特建板堂藏之。高麗史卷二十四雲,“壬子年城西門外大藏經板堂,率百官行香。顯宗時板本爲壬辰蒙兵所毀,王與群臣更願立都藍,十六年功畢。”其板本後藏禅源寺。朝鮮太祖七年(一叁九八)五月遷支天寺,翌年正月再移海印,以迄至今。全藏六百二十八函一千五百二十四部六千五百五十八卷。

  日本弘安本大藏經

  此藏雕刊之詳情不明。據現存弘安本傳法正宗記有跋雲:“日本國相州靈山寺續先師宴海未終願,勸進沙門寶積,沙彌寂惠等謹題。今上皇帝,大皇大後,皇太後祝延聖壽,關東大將軍家息延命,國泰民安,開镂大藏經印板副納內。弘安十年(一二八七)丁亥九月日謹題。”又正安本觀無量壽經跋雲:“在弘安年中行圓上人承敕願之旨,欲開一切經印板,而正安第二之曆,林鍾下句之天。不終大功,遂歸空寂。今十年依第叁回之忌,知真爲謝彼恩德,叁部之妙典,五部之要義,抽懇棘開印板,是偏所備破追贲也。雖弘一部于穢界之內,期再會于淨刹之月而已。正安四年(一叁○二)壬寅六月二十一日沙門知真。”此二跋所敘人名先後不同,疑在當時發願刻藏,未必遂完成其業。

  日本天海本大藏經

  世簡稱天海藏或寬永寺藏、東睿山藏。日本僧正天海受德川家光之請,于日本明正天皇寬永十四年(一六叁七)至後光明天皇慶安元年(一六四八)在江戶寬永寺開雕,先後曆十二年始成。全是活字板,板式大體仍仿思溪藏。裝璜是梵夾式。全藏六百六十函至一千四百五十叁部六千叁百二十叁卷。

  日本黃蘖山大藏經

  世簡稱鐵眼藏或黃蘖藏。是鐵眼道光禅師于日本字治黃蘖山自靈元天皇寬文九年(一六六九)至天和元年(一六八一)所刻。全藏凡一千六百十八部七千叁百叁十四卷。初在黃蘖山創刻。隱元禅師請于寺內建築寶藏院,爲貯經版之所,別于京都置印房,從事刻工。廣募有緣。時值饑馑,以所募財救濟貧民,重更新勸募。先後叁次,方始達成。今板存萬福寺。此藏是覆刻明萬曆嘉興方冊藏。行式完全相同,因此錯誤脫落亦仍其舊。京都法然院忍征曾于寶永叁年(一七○六)至七年,曆時五載用高麗藏叁次覆勘。又越前之順藝亦于文政九年(一八二六)至天保七年(一八叁六)經時十一載亦叁次用高麗藏校勘之。

  日本弘教書院大藏經

  此簡稱縮刷藏經或弘教藏。是日本明治十二年(一八八○)

  至十八年(一八八五)用鉛字排印:以增上寺所藏高麗藏爲底本,與宋、元、明藏校勘,標注其異同,加以句讀,並互補遣缺。全藏四十函一千九百一十六部八千五百叁十四卷。校勘尚稱精審,可爲研究之助。

  日本藏經書院大藏經

  此藏簡稱卐字藏。是日本明治叁十五年(一九○二)至叁十八年(一九○五)日本京都藏經書院鉛印,凡有叁十六函一千六百二十九部六千九百九十二卷,原本是日僧忍征所校日本黃蘖藏,加以訓點。鉛字較弘教藏爲大。書成未久,藏經書院不戒于火,存書被毀,因此流傳不多。

  日本藏經書院續藏經

  又稱卍字續藏,共一百五十函。是藏經書院于鉛印黃蘖藏完成之後,爲紀念日俄戰爭陣亡將士于日本明治叁十八年(一九○五)年至大正元年(一九一二)印行。內分一編、二編、二編乙共叁編。總有十門:一印度撰述有經、律、論、密經儀軌四部,二支那撰述有大小乘釋經,大小乘釋律,大小乘釋論、諸宗著述,禮忏,史傳六部。收集約九百五十余人之著作,爲書一千七百五十七部七千一百四十八卷。支那撰述中多是南北朝以至隋唐以來各宗名著而漢地久佚之本。但印行未久,藏經書院不戒于火,存書悉成灰燼,因此流傳甚少。商務印書館曾用原本影印,再次流通。

  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

  簡稱大正藏。是日本高楠順次郎與渡邊海旭同發起,成立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主持其事,自日本大正十叁年(一九二四)至昭和九年(一九叁四)始完成。初次出版五十五函爲印度與支那撰述,即是正藏全部及選收藏經書院續藏經中一部分要籍。後又續出四十五函,其中是日本著述叁十函,圖像十二函,目錄叁函。總成一百函。前五十五函中分爲阿含部、本緣部、般若部、法華部、華嚴部、寶積部、涅槃部、大集部、經集部、密教部、律部、釋經論部、毗昙部、中觀部、瑜伽部、論集部、經疏部、律疏部、論疏部、諸宗部、史傳部、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後叁十函中分續經疏部、續律疏部、續論疏部、續諸宗部、悉昙部、古逸部、疑似部。總有叁千四百九十叁部一萬叁千五百二十卷。炖煌經卷古逸之本亦多收錄。圖像之中尤多名作。所惜者錯字錯句頗多,收取續藏經中名著亦不完備,分類方法尚欠斟酌,此其缺點。

  叁少數民族語文大藏經

  元刻西夏文大藏經

  西夏文大藏經是宋仁宗景佑元年(一○叁四)西夏國王元吳得宋本大藏經,設蕃漢二字院,造西夏文字,請回鹘僧翻譯全藏,當時有無刊本不可知。而世傳刻本則是元成宗大德中所雕。現存碛沙藏某經後有題記,略雲:“管主八誓報四恩,流通正教,累年發心印施漢本大藏經五十余藏……欽睹聖旨于江南浙西道杭州路大萬壽寺雕刊河西字大藏經板六千六百二十余卷,華嚴諸經忏板,至大德六年(一叁○二)完備。管主八欽此勝緣,即造叁十余藏及華嚴大經,梁皇寶忏,華嚴道場忏儀各百余部,焰口施食儀軌千有余部,施甯夏永昌等路寺院永遠流通。”所雲河西字即西夏字。現今西夏文全藏已不可得,各地所發現之殘卷約可得經論數十種而已。

  西藏文大藏經

  西藏于唐初,即第七世紀末,端美叁補劄造西藏文字,譯出百拜忏悔經,是爲翻經之始。至第八世紀以後,吃雙提贊王,乞俫巴瞻王時代,大夏及印度等僧侶,積那彌多,濕連怛羅菩提等學者,相次入藏,加以西藏翻譯官寶護等從事翻譯梵語經典,並且統一譯語,改訂舊譯;梵本所阙,則由漢文,于阗文中重譯補足。以後繼續譯業,前後譯師凡叁百五十人,譯出佛教典籍四千余部。第八世紀末。穆地贊布王時。嘎瓦巴哉最初造作目錄,全藏總分爲兩部:一丹珠爾,義爲佛部,亦稱正藏,其中爲經律及密經等。二爲甘珠爾,義爲祖部亦稱續藏其中爲釋經論,中觀瑜伽諸論傳記及西藏重要撰述,其刻板是南宋中葉。卻丹熱尺之弟子。江阿嘎希由漢地獲得資財,與羅薩桑結繃,松南窩塞,江楚繃譯師搜集各地經律並秘經,校勘付刻,是稱爲“古板”。其板及印本今均不傳。其後相次雕刻有理塘板、德格板、奈塘板、卓尼板、巴那克板、塔兒寺板、昌都板、永樂板、萬曆板、北京板、拉薩板等。

  (一)理塘板是釋迦堅贊等在江峪所刻。一九○八年毀于兵燹。

  (二)德格板是一七叁○年(清雍正間)左右西康之德格王所刻。其中甘珠爾依理塘板,丹珠爾依霞盧塞,康藏本爲底本,增補布頓目錄所載諸典。其板今存西康之德格寺。

  (叁)奈塘板是一七叁○年(清世宗雍正八年)第七世達賴所造,依古板爲底本,據察巴,呼端等目錄增補而成。其板今存臧洲之奈塘寺。

  (四)卓尼板存青海卓尼,雕刻年代不詳,二十年前毀于火。

  (五)巴那克板在不丹之首都巴那克,但有甘珠爾。

  (六)塔兒寺板在甘肅塔兒寺,但有甘珠爾。

  (七)昌都板在昌都寺,但有甘珠爾,以上叁板今均佚失。

  (八)永樂板是明成祖永樂八年(一四一○)在漢地據奈塘新板覆刻。

  (九)萬曆板是明神宗萬曆叁十年(一六○二)重刻永樂板,此二板久已毀失,印本亦極少。

  (十)北京板是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叁)在北京所刻。先依西藏。霞盧寺之底本刻甘珠爾,至世宗雍正二年更刻丹珠爾。以是朱印,故世簡稱赤字板。板毀于清德宗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之役。

  (一)拉曆板是第十叁世達賴最近所刻

  蒙文大藏經

  蒙古文大藏經是第十四紀初(元成宗大德間)西藏薩迦派大德法光大師與西藏、蒙古、漢、回鹘諸僧自西藏文譯成。後在西藏雕板。至十七世紀持(明神宗萬曆間)又有所補譯

  滿文大藏經

  滿文大藏經是清康熙中善慧法日大師自蒙文,藏文中譯出甘珠爾,其後漸次翻譯。至清高宗乾隆時雕板,于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完成。

  四結語

  總計以上所述,漢文大藏經板中凡卷子本有二,梵夾本有八,方冊本有二,佚失無考者有九,鉛印本有五,影印本有二,都有叁十八種,而少數民族語文大藏不在其數,每部藏經的刻板都在十萬以上。當時雕刻所費的功力實在是浩大的。現在原板既已消失,而遺留下來的印造的經本,即便是少數殘篇我們應當好好的珍重保存,這才是愛護祖國的具體表現。以上所介紹的簡況,考訂既不深刻,更可能由于個人的疏忽,見聞淺薄,而有錯誤的地方,尚希海內專家予以指正!

  

《大藏經雕印源流紀略》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漫談佛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