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談大藏經

  漫談大藏經

  周叔迦

  大藏經古代或稱爲一切經。是將由印度和西域傳譯到中國的大小乘經、律、論及賢聖集傳彙編而成的一大叢書。在古代刻版技術尚未發明以前。一切經都是抄寫的。寫經是卷子式,專司寫經的人稱爲經生。到宋代以後才有木刻本的大藏經。

  佛教經論在中國的流傳,經過曆代的翻譯,以至彙集、編次而逐步成爲各種不同文字的大藏經,實在是一件偉大的事業。佛教從漢明帝時(公元第一世紀中)傳入中國以後,佛經翻譯逐漸增多。但所譯經典,在初期都是散在各地的。即以目錄而論,或以人分,或依地分,或按時代,也都是分別記載,未經整理。到符秦的釋道安(314一385)才綜集重經,纂成完整的目錄,但是還未有一切經藏的編次。據僧佑《出叁藏記集》所載《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中有《定林上寺建般若臺大雲邑造經藏記》、《定林上寺太尉臨川王造鎮經藏記》、《建初寺立般若臺經藏記》。太尉臨川王是梁武帝蕭衍的兒子蕭宏。大約經藏的建立是盛行于梁代(502)。到了梁武帝天監十四年(515),命僧紹撰《華林殿衆經目錄》,後二年(517)又敕寶唱改定,共1433部,3741卷(見《曆代叁寶記》卷15)。這便是整理皇家所藏的經藏了。同時在北朝也有整理經藏之舉。魏孝武帝永熙年中(532一534)舍人李廓撰《魏世衆經目錄》,共427部,2053卷。北齊武平年中(570一575)沙門法上也撰了《齊世衆經目錄》,共787部,2334卷(見《曆代叁寶記》卷15)。自此以後,抄寫經藏之風盛行。陳武帝(557一559)寫一切經十二藏,文帝(560一567)也令寫經五十藏,宣帝(569一582)又令寫經十二藏。當時朝臣之中徐陵寫經一藏,江總寫一切經3752卷。在北朝,魏道武帝(386一408)早就令寫一切經。司徒北海王元詳和司牧高陽王元雍也書寫一切經十二藏。這二人都是獻文帝(441一475)的兒子。其後北齊孝昭帝(560),爲他的父親寫一切經十二藏,共38047卷。齊廣甯王高衍也寫經叁千余卷。北周刺史馮熙寫一切經16部。《廣弘明集》中還載有周王褒撰《經藏願文》,魏牧撰《北齊叁部一切經願文》。

  到了隋代(582-619),隋文帝敕寫一切經46藏。132086卷。隋炀帝曾建寶臺經藏,並自撰願文,新舊寫經612藏。從這些記載上看,各地經藏的部數、卷數,尚未劃一。仁壽二年(612),彥琮的《衆經目錄》,入藏見錄有688部,2533卷,這很可能就是寶臺經藏的目錄。

  唐初貞觀五年(631),太宗令苑內德崇寺、宜興寺爲皇後書寫藏經,九年(635),又敕大總持寺僧智通、秘書郎褚遂良在苑內寫一切經。十一年(637)太子李治在延興寺造一切經。高宗顯慶四年(659),西明寺也寫成一切經藏。此後各大寺院都書寫一切經藏。靜泰的《東京大敬愛寺一切經論目錄》有816部,4066卷。道宣撰《大唐內典錄》中的《曆代衆經見入藏錄》,就是西明寺寫經的依據,總800部,3361卷。明佺的《大周刊定衆經目錄》有860部,3629卷。釋智升的《開元釋教錄》中,入藏目錄增至1076部,5048卷。這個數目成爲唐宋藏經的基本數目。到貞元中(785-804)續修經錄,入藏部秩增加了137部,343卷。以上各經藏的編集,大概都是根據大乘經、大乘律、大乘論、小乘經、小乘律、小乘論、賢聖集傳而分類編次的。各類經典的排列,在經目中通常用千字文的次序編排,每十卷爲一帙,每帙順序用千字文中一字爲標號,以便尋檢。每經抄寫用紙張數也注明在目錄之內,以便核對。所以通常說,漢文大藏經的編次是到唐代《開元釋教錄》才完備的。

  到了宋初,雕板事業興起,于是有木刻本的大藏經。從宋太祖時雕印大藏經開始,一千年之間,先後有二十余次刻本。到了現在,除清藏外,不僅原板無存,就是印造的藏經也成爲稀有名貴的文物。

  統計大藏經的刻木可以分爲兩大類:一是漢文大藏經,二是少數民族語文大藏經。漢文大藏經又可分爲國內刻本和國外刻本兩種。今分別略述如下:

  (一) 漢文大藏經

  國內刻本

  宋開寶刊蜀本大藏經簡稱開寶藏或蜀本藏。這是中國第一部刻本大藏,現在無全本,流傳的零卷也極少。《佛祖統記》卷四叁宋太祖開寶四年(971)記雲:「敕高品、張從信往益州雕大藏經板」。又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記雲:「成都先奉太祖敕造大藏經,板成進上。」據《北山錄》卷十注及《佛祖曆代通載》卷一八記其板數凡十叁萬余板。日本《元亨釋書》卷一六記日本一條天皇永延元年(987)奝然齎此藏經還日本,當時總數5048卷。雲其後屢經添補,最後積至653帙,六千六百余卷之多。裝潢全是卷子式,每板23行,每行14字或15字。《佛祖統記》卷四五真宗天禧叁年記:「十一年東女真國人貢,乞賜大藏經,诏給與之」又卷四六仁宗嘉佑叁年記:[西夏國奏國內新建伽藍,乞賜大藏經,诏許之。」是知此藏在當時流布區域頗廣。

  宋婺州開元寺大藏經婺州是今浙江金華縣。此藏今不傳。僅楊億《武夷新集》卷六有太宗至道初于婺州開元寺印大藏之說而已。

  宋契丹本大藏經即是遼國所刻,簡稱契丹藏或遼本大藏(按:近年在山西應縣木塔發現少數殘卷)。其開雕年月,據遼僧覺苑《大日經義釋演秘鈔序》雲:「自我大遼興宗禦宇,志弘藏教,欲及遐迩,敕盡雕镂,須人詳勘。」《高麗史》卷八雲:「文宗十七年癸卯(即遼道宗清甯九年,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叁月契丹送大藏經至,王備法駕迎于西郊。」由此可以考知契丹藏始刻于興宗,而完成于道宗之初。《金石萃編》卷一五叁載志延《陽臺山清水院創造藏經記》雲:「印大藏經凡五百七十九帙。」比宋開寶藏之480帙實增加97帙。日本《東文選》卷一一二所載釋宓庵《丹本大藏慶贊疏》稱其「帙簡部輕,函未盈于二百;紙薄字密,冊不滿于一千;殆非人功所成,似借神巧而就」。可以推測契丹本大藏,一部分是小字密行的。

  宋福州東禅等覺院大藏經此藏世簡稱崇甯萬壽大藏或福州藏,東禅院本。是東禅等覺院住持沖真發起,創建印藏經院,以神宗元豐初(1078)開始(此藏題記最早的是元豐叁年,但籌募想在此以前),經慧榮、沖真、智業、了元、智賢、契璋、普明等募集衆緣,至徽宗崇甯二年(1103)始完成。今世所傳東禅院本《華嚴經》卷八○題雲:「福州東禅等覺院住持慧空大師沖真于元豐叁年庚申歲謹募衆緣,開大藏經板一副,上祝今上皇帝聖壽無窮、國泰民安、*輪常轉。」又《大般若經》題雲:「于是親爲都大勸首,于福州東禅院勸請僧慧榮、沖真、智賢、普明等募衆緣,雕造大藏經板,及建立藏院一所,至崇甯二年冬方始成就。』全藏自天字函至重字函,凡479函;與《開元釋教錄略出》所載大致相同,微有變更,並依《貞元新定目錄》增入十經。但其後又陸續增刻開元以後入藏諸經。以諸經跋記考之,自元豐叁年迄南宋孝宗淳熙二年總凡97年間,先後共刻成580函,1440部,6108卷。板式是梵夾式,半頁六行,每行十七字,每函附音釋一帖。但自更字函以下十函,天臺宗章疏是每行十九字。

  宋福州開元寺大藏經此藏世簡稱毗盧大藏,開元寺本,也稱福州藏。福州兩藏,國內已無全本,日本所存福州藏多是兩藏配合而成。據此藏中《唐譯華嚴經》卷八題記雲:「福州衆緣寄開元寺,雕經都會蔡俊臣、陳詢、陳靖、劉漸,與證會住持沙門本明,恭爲今上皇帝祝延聖壽,文武官僚同資祿位,雕造毗盧大藏經印板一副,計五百余函,時政和壬辰歲月日,勸緣沙門本悟謹題。」又謂字函《分別功德論》卷中題雲:「福州開元寺住持僧傳法慧海大師惟沖謹募開封府……從四百一函起,取至周圓。」又圖字函《雜譬喻經》題雲:「入內內侍省東頭供奉宣幹,辦應天啓運宮奉迎所武師說,恭爲今上皇帝祝延聖壽,謹施俸資雕造毗盧大藏經板泾字至圖字一十函。時紹興戊辰閏八月日,福州開元禅寺住持傳法慧通大師了一題。」又弁字函《華嚴經音義》卷上題雲:「敷文閣直學士左朝議大夫川府路都钤轄安撫使知塗們軍州提舉學事兼管內勸農使賜紫金魚袋馮楫,恭爲今上皇帝祝延聖壽,舍俸添镂經板叁十函補足毗盧大藏,永冀流通。勸緣福州開元禅寺住持慧通大師了一題。」統檢全藏刊刻題記,自天字至勿字凡564函,始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迄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凡四十年而後完成。全藏總爲595函,1451部,6132卷。板式及書體與東禅院板相同,不及思溪藏的精巧。

  宋安吉州思溪圓覺院、資福禅寺大藏經安吉州即今浙江吳興。此藏世簡稱思溪藏或湖州本、浙本、南宋本。依此本題記是湖州王永從等發願,淨梵、懷琛等勸緣,于思溪圓覺院刻板。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刻成,550函。其開刻年月或在北宋時已經開始。前松坡圖書館藏有此藏,是清末楊守敬使日本時購回,今並歸北京圖書館。此藏履字函《長阿含經》卷二二題雲:「大宋國……王永從,同妻恭嚴氏;弟忠翊郎永錫,妻顧氏;侄武功郎沖充,妻蔔氏;從義郎沖彥,妻陳氏;男迪功郎沖元,妻真氏;保義郎沖和,妻呂氏與家眷等,恭爲祝延今上皇帝聖躬萬歲,利樂法界一切有情,謹護誠心捐舍家財,開镂大藏經板,總五百五拾函,永遠印造流通。紹興二年四月日謹題。雕板作頭李孜、李敏,印經作頭密榮,掌經沙門法己,對經沙門仲謙、行堅,幹雕沙門法祚,對經慈覺大師靜仁、慧覺大師道融、賜紫修敏,都對證湖州覺悟教院住持傳天臺祖教真悟大師宗鑒,勸緣平江府大慈院住持管內掌法傳天臺教說法大師淨梵,都緣住持…

《漫談大藏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