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經典研究法
周叔迦
緒說
淨土法門者,念佛以求往生極樂世界也,念佛之法有叁:曰持名,曰觀相,曰實相。近世每以持名一法,便可橫超叁界,帶業往生,遂以《彌陀經》、《無量壽經》、《十六觀經》,號爲“淨土叁經”,受持是叁經具足信願行,而執持一句名號,即己足矣,不必更廣求其余經論。殊不知《無量壽經》雲:“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者,但得于邊地受生,五百歲中不見叁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設若不廣求于諸經論,何得而了佛智等耶
況往生以發菩提心爲其正因,若不讀誦大乘,何從而發菩提心耶
據淨土諸祖相傳,初祖遠公實依般舟叁昧,以實相念佛爲宗。二祖昙鸾,則據《十六觀經》,以觀相念佛爲宗。叁祖道綽,始教人持名之法,是以持名念佛爲宗。四祖善導上承鸾、綽二祖,兼修觀念兩法。近人數祖而遺鸾綽二公,已是大誤,而人之根器有利純,豈可概以持名一法盡之
法門淺深,後後攝于前前,非于持名外別有觀相,但于持名時更加觀相耳,亦非于觀相外別有實相,即觀相中了實相耳。是叁皆以信願爲本,所信者何
所願者何
不得不知。信佛之無上勝智,與佛同一悲願耳。是故就諸經中與淨土法門有切要關系者,凡二十經,分爲信願、持名、觀相、實相四科,曆述其研究之法于下,世之同願同行,可以觀覽焉。
一 信願門
甲 普賢行願品
淨土之行,信願爲先,所信不真,所願不純,則難期往生,往生亦只邊地,是故首列信願門。就信願中,普願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尤爲切要。此十願者,即唐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人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之最末一卷,此品于《華嚴經》中,名爲《人法界品》,但晉、唐兩譯《華嚴》,皆無此十願之文,蓋自昔西土,錄出別行,所以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華嚴》竣,又譯出此晶重頌,名曰《文殊師利發願贊》,古今凡有六譯,皆只有頌偈而無長行,唯般若譯本具足長行與頌,茲具列于下:
《文殊師利發願經》一卷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
《普賢菩薩行願贊》一卷 唐不空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第四十卷 唐般若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王經》 唐失名譯
《普賢菩薩行願王經》一卷 唐失名譯
《般若賢行願王經》一卷 近人湯住心譯
至于疏解凡有二種如下: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晶別行疏鈔》五卷 唐澄觀疏,宗密鈔。普賢十願,爲《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功高德廣。《疏鈔》征釋,尤爲詳備,最便初機。前疏中序王,廣明一真法界性起、緣起二門,及約五教以論一心,誠可謂人法界之權與照觀境之鴻漸也。
《賢行願王釋義》一卷 近人湯芗銘釋
此釋譯自藏文,爲章嘉遊戲金剛造,並略取藏譯天竺陳那、釋迦知識二師所造釋論,間附己注以補申之,甚精要也。
乙 文殊佛刹經
淨土者何,無漏因果而已。此經說菩薩嚴淨佛土種種行願,及普見如來佛刹種種勝妙功德,西方極樂世界莊嚴如一滴水,普見佛刹莊嚴如大海水,壽量衆會不可思議,十方無量無邊佛刹中,一切如來皆是文殊之所勸教成就。是故此經于淨土行願,甚爲重要,惜無注解,只可勤誦讀耳。古今四譯,叁存一缺如下: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
《嚴淨佛國經》二卷 西晉白法祖譯 缺
《文殊師利授記會》叁卷 唐實叉難陀譯 編人《大寶積經》第十五會
《文殊師利佛刹功德莊嚴經》叁卷 唐不空譯
丙彌勒叁經
彌勒叁經者:一、《上生經》,說彌勒于釋迦佛時于人間示寂上生兜率之觀法也。二、小本《下生經》,此有二譯。叁、大本《下生經》,此有六譯,叁存叁缺。皆說彌勒于將來增劫之時,自兜率天下生人間成佛之觀法也,今具列之如下: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 宋沮渠京聲譯
此《上生經》也
《彌勒成佛經》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
《彌勒成佛經》一卷姚秦鸠摩羅什譯
此小本《下生經》也
《彌勒當來生經》一卷 西晉失譯 缺
《彌勒作佛時事經》一卷 東晉失譯 缺
《彌勒來時經》一卷 東晉失譯
《彌勒下生經》一卷 姚秦鸠摩羅什譯
《彌勒下生經》一卷梁真谛譯 缺
《彌勒下生成佛經》一卷 唐義淨譯
至于疏解略有兩宗七部:一爲叁論宗,即吉藏有《遊意》一卷;二爲慈恩宗,有解六部。如下:
《彌勒上生經遊意》一卷 隋吉藏撰
此卷凡有十章,總論彌勒上生兜率及諸天情形,乃至將來下生成道國土人民之事。文頗艱難,間有訛錯,不類嘉祥余作。且文中雖破地、攝、成、毗諸師,而獨以中假爲宗。中假師者,攝山別傳弟子慧辨之說,與嘉祥所承興皇之說異,是故此卷殆是嘉祥收取他作,後人誤題其名耳。
《彌勒上生經宗要》一卷 唐新羅元曉撰
文甚簡約,而引述甚富,凡以十門分別,皆極爲切要。
《觀彌勒上生經疏》二卷 唐窺基撰
此疏解劉宋沮渠京聲譯《上生經》,宋質甯《高僧傳》中稱基公遊五臺,感異夢,于寺中經軸放光,探之得《上生經》,因援毫撰疏,複獲舍利,是故此疏亦名《上生瑞應疏》,爲基公精誠之作,爲時亦較後,是其晚年定論也。
《彌勒上生經疏》一卷、《彌勒下生經疏》一卷、《彌勒成佛經疏》一卷唐新羅憬興撰
此叁疏亦名《彌勒叁經料簡記》。《上生經疏》義致淵博,廣會經論,前以五分別,廣辨教緣經宗譯本,故《下生》、《成佛》二疏則略明來意釋名,文亦簡略也。
《彌勒上生經疏瑞應鈔》二卷 金守千撰。
此鈔解窺基之疏,重在文詞,鮮及理致。前附科一卷,分析甚微。
二 持名門
甲 阿彌陀經
持名法門,實基于《阿彌陀經》,此經中說無量壽佛國勝妙莊嚴種種功德,勸人念佛往生彼國,以一心持名爲行,引六方各恒妙佛出廣長舌勸信流通。數百年來叢林奉爲晚課,真救世神寶、圓頓一乘也。古今四譯,兩存兩缺。
《阿彌陀經》一卷 姚秦鸠摩羅什譯
仙、無量壽經》一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缺
《阿彌陀經》一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 缺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一卷 唐玄奘譯
至于疏解,元明清作多半膚泛,茲勘定佳者,依宗分述于下。
天臺宗
《阿彌陀經義記》一卷 隋智顫撰
疏注簡略,不足二千余字。初雖列五重玄義,聊聊數言,宋孤山淨覺皆謂是附托之作,雖不能決定,或經後人刪節之耳。
《阿彌陀經義疏記》一卷 宋智圓撰
前自序,將依天臺五重玄義申明經旨,次敘著述由來,然後以序、正、流通叁分科釋。文辭甚簡,于叁觀之旨,無所發明。然圓既撰疏,又作四資鈔以解疏,大約疏多釋義,鈔多明觀。今鈔既不傳,故疏嫌簡略也。
《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二卷 明大佐解,傳燃鈔
前有幽溪自敘,次隨略解一一鈔釋。義致雖宗天臺,兼有禅理。
《阿彌陀經要解》一卷 明智旭解
前有自序,次依天臺五重玄義以明綱宗,然後人文解釋。立義上承天臺四明,以叁谛叁觀弘持名念佛之旨,實爲《彌陀經》解中之名著。
慈恩宗
《阿彌陀經義述》一卷 唐慧淨撰
此述科經爲叁分,以爲佛自發起。正宗科判亦有略中廣叁種,略則分二,中則爲五,廣則爲十。文中釋義依廣法判,最爲精嚴,理臻玄極。文既绮密,義更精微,包括群宗,籠罩衆說之作也。
《阿彌陀經疏》一卷 唐新羅元曉撰
此疏以叁門分別:一述大意,二解宗致,叁人文釋。以發菩提心即多善根福德爲往生正因,執持名號爲助因,立解可謂超然。于諸家章疏中,最爲簡要精細,立論精致高遠,所謂取乎上僅得乎中也。
《阿彌陀經疏》一卷唐窺基撰
此疏于序王後,以七門分別,然敘傳譯部類中,不列奘師重譯之《稱贊淨土經》,而于釋菩薩及六方佛下言及之。《稱贊淨土經》譯于承徽元年耳,爲基公出家之第叁年,疑此疏是基公當時初參譯場,助譯此經,隨文纂義之作也。
《阿彌陀經通贊》叁卷 唐窺基撰
此贊于序王竟,以六門料簡,與前疏全不同,蓋是晚年隨緣講說之作,所以與幼年所撰疏,詳略互異也。
賢首宗
《阿彌陀經疏鈔》六卷、《事義》一卷、《問辨》一卷 明株宏撰
此疏依賢首宗《華嚴》旨趣,融會事理。既自撰疏,複附鈔解。先通序大意,次以十門開章釋文,後結釋往生咒意。判此經爲頓教所攝,兼終、圓二教,據經中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之文,提撕稱名往生之法。
《阿彌陀經約論》一卷 清彭際清撰
此論略開四分:一、明經中要領,謂以一心爲宗,持名爲行,信願爲導,不退爲程,無上菩提爲究竟。二、明往生利益,謂無四苦有六樂,又五事超勝。叁、別申問答,有四則以釋群疑。四、說偈回向。
《阿彌陀經略注》一卷 清續法撰
前有自序雲,隨文摘錄雲棲疏鈔,以顯念佛念心淨性淨土之旨。
淨土宗
《阿彌陀經義疏》一卷 宋元照撰
照于律、淨二宗,皆承祖席。此疏首列自序,以教理行果四法,明經綱要。然後解文,以執持名號爲經宗,而稱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其他福業爲少善也。
《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叁卷 宋戒度撰
戒度爲元照弟子,此記釋元照義疏。前有自序,後有石鼓法久序雲,足庵撰至東方佛現通章而示寂,法久實續成之。
《阿彌陀經義疏》一卷 周叔迦撰
就智正覺世間、衆生世間、器世間,叁種莊嚴發以淨土體性,相用融會,事理無礙也。
乙 無量壽經
此經說彌陀往因,爲法藏比丘所發四十八願,今成佛果,極樂國土勝妙莊嚴,勸人往生。漢譯《平等覺經》,吳譯《阿彌陀經》,皆二十四願,文異理同。凡十二譯,五存七缺,具顯于下:
《無量壽經》二卷 後漢安世高譯 缺
《…
《淨土經典研究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