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经典研究法

  净土经典研究法

  周叔迦

  绪说

  净土法门者,念佛以求往生极乐世界也,念佛之法有三:曰持名,曰观相,曰实相。近世每以持名一法,便可横超三界,带业往生,遂以《弥陀经》、《无量寿经》、《十六观经》,号为“净土三经”,受持是三经具足信愿行,而执持一句名号,即己足矣,不必更广求其余经论。殊不知《无量寿经》云:“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者,但得于边地受生,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设若不广求于诸经论,何得而了佛智等耶

  况往生以发菩提心为其正因,若不读诵大乘,何从而发菩提心耶

  据净土诸祖相传,初祖远公实依般舟三昧,以实相念佛为宗。二祖昙鸾,则据《十六观经》,以观相念佛为宗。三祖道绰,始教人持名之法,是以持名念佛为宗。四祖善导上承鸾、绰二祖,兼修观念两法。近人数祖而遗鸾绰二公,已是大误,而人之根器有利纯,岂可概以持名一法尽之

  法门浅深,后后摄于前前,非于持名外别有观相,但于持名时更加观相耳,亦非于观相外别有实相,即观相中了实相耳。是三皆以信愿为本,所信者何

  所愿者何

  不得不知。信佛之无上胜智,与佛同一悲愿耳。是故就诸经中与净土法门有切要关系者,凡二十经,分为信愿、持名、观相、实相四科,历述其研究之法于下,世之同愿同行,可以观览焉。

  一 信愿门

  甲 普贤行愿品

  净土之行,信愿为先,所信不真,所愿不纯,则难期往生,往生亦只边地,是故首列信愿门。就信愿中,普愿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尤为切要。此十愿者,即唐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人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之最末一卷,此品于《华严经》中,名为《人法界品》,但晋、唐两译《华严》,皆无此十愿之文,盖自昔西土,录出别行,所以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竣,又译出此晶重颂,名曰《文殊师利发愿赞》,古今凡有六译,皆只有颂偈而无长行,唯般若译本具足长行与颂,兹具列于下:

  《文殊师利发愿经》一卷 东晋佛驮跋陀罗译

  《普贤菩萨行愿赞》一卷 唐不空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第四十卷 唐般若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王经》 唐失名译

  《普贤菩萨行愿王经》一卷 唐失名译

  《般若贤行愿王经》一卷 近人汤住心译

  至于疏解凡有二种如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晶别行疏钞》五卷 唐澄观疏,宗密钞。普贤十愿,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德广。《疏钞》征释,尤为详备,最便初机。前疏中序王,广明一真法界性起、缘起二门,及约五教以论一心,诚可谓人法界之权与照观境之鸿渐也。

  《贤行愿王释义》一卷 近人汤芗铭释

  此释译自藏文,为章嘉游戏金刚造,并略取藏译天竺陈那、释迦知识二师所造释论,间附己注以补申之,甚精要也。

  乙 文殊佛刹经

  净土者何,无漏因果而已。此经说菩萨严净佛土种种行愿,及普见如来佛刹种种胜妙功德,西方极乐世界庄严如一滴水,普见佛刹庄严如大海水,寿量众会不可思议,十方无量无边佛刹中,一切如来皆是文殊之所劝教成就。是故此经于净土行愿,甚为重要,惜无注解,只可勤诵读耳。古今四译,三存一缺如下: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 西晋竺法护译

  《严净佛国经》二卷 西晋白法祖译 缺

  《文殊师利授记会》三卷 唐实叉难陀译 编人《大宝积经》第十五会

  《文殊师利佛刹功德庄严经》三卷 唐不空译

  丙弥勒三经

  弥勒三经者:一、《上生经》,说弥勒于释迦佛时于人间示寂上生兜率之观法也。二、小本《下生经》,此有二译。三、大本《下生经》,此有六译,三存三缺。皆说弥勒于将来增劫之时,自兜率天下生人间成佛之观法也,今具列之如下: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 宋沮渠京声译

  此《上生经》也

  《弥勒成佛经》一卷 西晋竺法护译

  《弥勒成佛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此小本《下生经》也

  《弥勒当来生经》一卷 西晋失译 缺

  《弥勒作佛时事经》一卷 东晋失译 缺

  《弥勒来时经》一卷 东晋失译

  《弥勒下生经》一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

  《弥勒下生经》一卷梁真谛译 缺

  《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 唐义净译

  至于疏解略有两宗七部:一为三论宗,即吉藏有《游意》一卷;二为慈恩宗,有解六部。如下:

  《弥勒上生经游意》一卷 隋吉藏撰

  此卷凡有十章,总论弥勒上生兜率及诸天情形,乃至将来下生成道国土人民之事。文颇艰难,间有讹错,不类嘉祥余作。且文中虽破地、摄、成、毗诸师,而独以中假为宗。中假师者,摄山别传弟子慧辨之说,与嘉祥所承兴皇之说异,是故此卷殆是嘉祥收取他作,后人误题其名耳。

  《弥勒上生经宗要》一卷 唐新罗元晓撰

  文甚简约,而引述甚富,凡以十门分别,皆极为切要。

  《观弥勒上生经疏》二卷 唐窥基撰

  此疏解刘宋沮渠京声译《上生经》,宋质宁《高僧传》中称基公游五台,感异梦,于寺中经轴放光,探之得《上生经》,因援毫撰疏,复获舍利,是故此疏亦名《上生瑞应疏》,为基公精诚之作,为时亦较后,是其晚年定论也。

  《弥勒上生经疏》一卷、《弥勒下生经疏》一卷、《弥勒成佛经疏》一卷唐新罗憬兴撰

  此三疏亦名《弥勒三经料简记》。《上生经疏》义致渊博,广会经论,前以五分别,广辨教缘经宗译本,故《下生》、《成佛》二疏则略明来意释名,文亦简略也。

  《弥勒上生经疏瑞应钞》二卷 金守千撰。

  此钞解窥基之疏,重在文词,鲜及理致。前附科一卷,分析甚微。

  二 持名门

  甲 阿弥陀经

  持名法门,实基于《阿弥陀经》,此经中说无量寿佛国胜妙庄严种种功德,劝人念佛往生彼国,以一心持名为行,引六方各恒妙佛出广长舌劝信流通。数百年来丛林奉为晚课,真救世神宝、圆顿一乘也。古今四译,两存两缺。

  《阿弥陀经》一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

  仙、无量寿经》一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缺

  《阿弥陀经》一卷 元魏菩提留支译 缺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 唐玄奘译

  至于疏解,元明清作多半肤泛,兹勘定佳者,依宗分述于下。

  天台宗

  《阿弥陀经义记》一卷 隋智颤撰

  疏注简略,不足二千余字。初虽列五重玄义,聊聊数言,宋孤山净觉皆谓是附托之作,虽不能决定,或经后人删节之耳。

  《阿弥陀经义疏记》一卷 宋智圆撰

  前自序,将依天台五重玄义申明经旨,次叙着述由来,然后以序、正、流通三分科释。文辞甚简,于三观之旨,无所发明。然圆既撰疏,又作四资钞以解疏,大约疏多释义,钞多明观。今钞既不传,故疏嫌简略也。

  《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二卷 明大佐解,传燃钞

  前有幽溪自叙,次随略解一一钞释。义致虽宗天台,兼有禅理。

  《阿弥陀经要解》一卷 明智旭解

  前有自序,次依天台五重玄义以明纲宗,然后人文解释。立义上承天台四明,以三谛三观弘持名念佛之旨,实为《弥陀经》解中之名着。

  慈恩宗

  《阿弥陀经义述》一卷 唐慧净撰

  此述科经为三分,以为佛自发起。正宗科判亦有略中广三种,略则分二,中则为五,广则为十。文中释义依广法判,最为精严,理臻玄极。文既绮密,义更精微,包括群宗,笼罩众说之作也。

  《阿弥陀经疏》一卷 唐新罗元晓撰

  此疏以三门分别:一述大意,二解宗致,三人文释。以发菩提心即多善根福德为往生正因,执持名号为助因,立解可谓超然。于诸家章疏中,最为简要精细,立论精致高远,所谓取乎上仅得乎中也。

  《阿弥陀经疏》一卷唐窥基撰

  此疏于序王后,以七门分别,然叙传译部类中,不列奘师重译之《称赞净土经》,而于释菩萨及六方佛下言及之。《称赞净土经》译于承徽元年耳,为基公出家之第三年,疑此疏是基公当时初参译场,助译此经,随文纂义之作也。

  《阿弥陀经通赞》三卷 唐窥基撰

  此赞于序王竟,以六门料简,与前疏全不同,盖是晚年随缘讲说之作,所以与幼年所撰疏,详略互异也。

  贤首宗

  《阿弥陀经疏钞》六卷、《事义》一卷、《问辨》一卷 明株宏撰

  此疏依贤首宗《华严》旨趣,融会事理。既自撰疏,复附钞解。先通序大意,次以十门开章释文,后结释往生咒意。判此经为顿教所摄,兼终、圆二教,据经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之文,提撕称名往生之法。

  《阿弥陀经约论》一卷 清彭际清撰

  此论略开四分:一、明经中要领,谓以一心为宗,持名为行,信愿为导,不退为程,无上菩提为究竟。二、明往生利益,谓无四苦有六乐,又五事超胜。三、别申问答,有四则以释群疑。四、说偈回向。

  《阿弥陀经略注》一卷 清续法撰

  前有自序云,随文摘录云栖疏钞,以显念佛念心净性净土之旨。

  净土宗

  《阿弥陀经义疏》一卷 宋元照撰

  照于律、净二宗,皆承祖席。此疏首列自序,以教理行果四法,明经纲要。然后解文,以执持名号为经宗,而称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其他福业为少善也。

  《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三卷 宋戒度撰

  戒度为元照弟子,此记释元照义疏。前有自序,后有石鼓法久序云,足庵撰至东方佛现通章而示寂,法久实续成之。

  《阿弥陀经义疏》一卷 周叔迦撰

  就智正觉世间、众生世间、器世间,三种庄严发以净土体性,相用融会,事理无碍也。

  乙 无量寿经

  此经说弥陀往因,为法藏比丘所发四十八愿,今成佛果,极乐国土胜妙庄严,劝人往生。汉译《平等觉经》,吴译《阿弥陀经》,皆二十四愿,文异理同。凡十二译,五存七缺,具显于下:

  《无量寿经》二卷 后汉安世高译 缺

  《…

《净土经典研究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