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经典研究法▪P2

  ..续本文上一页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后汉支娄迦谶译

  《阿弥陀经》二卷吴支谦译

  《无量寿经》二卷 曹魏康僧铠译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曹魏帛延译 缺

  《无量寿经》二卷 西晋竺法护译 缺

  《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 东晋竺法力译 缺

  《新无量寿经》二卷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 缺

  《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宝云译 缺

  《新无量寿经》二卷 刘宋昙摩蜜多译 缺

  《无量寿如来会》二卷 唐菩提流支译,即《大宝积经》第五会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 赵宋法贤译

  宋王日休会校汉、吴、魏、唐诸本异同,而重纂之,名曰《大阿弥陀经》。清魏源又用其法,重会诸本,名曰《无量寿经》,既非对勘梵本,但是师心,据文改易,轻师蔑法,大非所宜,不可用也。至于疏解,皆用魏译,有三家五部如下。

  三论宗

  《无量寿经义疏》二卷 隋吉藏撰

  比疏颇简略,释经通序较详,别序以下但料判训诂而已,殊鲜精要之义。

  慈恩宗

  《无量寿经义疏》六卷 隋慧远撰

  此疏以所行所成及所扬化三分科经,以四第一、三庄严赞极乐,以五益劝往生,皆极精要。

  《无量寿经宗要》一卷 唐新罗元晓撰

  明述教大意,简经宗致,举人分别三门。晓公撰作,最能和会诸经论及诸师异说,而无所违诤,立言精切,不假支离琐碎,而事理俱到。得斯一卷,可以握净宗之玄珠矣。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黄》三卷 唐新罗憬兴撰

  此疏乃继《观经疏》作,故卷初但略明来意释名而已。而《观经疏》今不传,疏文汪洋,文义是理皆极博雅。于诸名言,多外引字书世典,以明训诂,处处和会谶、谦、护三译。惜其泥于法相宗上生兜率之说,于往生旨趣未能畅达究竟也。

  贤首宗

  《无量寿经起信论》五卷 清彭际清撰

  前有自序,论凡有五:先以四种不二明教体,谓自他、性相、因果、生佛也;二以信愿念行四门明教相;三以发菩提心明归趣;四别释经文;五以偈回向极乐。论义甚精,后有汪善跋谓漩转万流,归于净土者也。

  丙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此经说阿弥陀佛父母子侍者上首及魔等名,次说神咒,十日修行,必生彼国。凡有一译,附夜梁录失译师名,无疏解。

  丁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

  此经因华藏菩萨请说如幻三昧,及观世音大势至过去发心之因,并受补处成佛之记。凡有二译,而无疏解。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受记经》一卷 刘宋昙无竭译

  《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一卷 宋施护译

  戊 药师经

  此经说东方药师如来名号功德利益,有愿往生极乐世界而未定者,闻彼佛名故,临命终时,八大菩萨指示西方道路。凡有四译。

  《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一卷 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即《大灌顶经》卷第十二也。

  《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 隋达摩笈多译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 唐玄奘译

  今世流通多用此本,原无真言及八菩萨名,后人据义净译本补人真言,据灌顶经补人八菩萨名。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 唐义净译

  此经轨法密宗盛行,凡有七部如下:

  《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一卷 唐金刚智译

  《药师如来念诵义轨》一卷 唐不空译

  《药师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一卷 唐一行撰

  《药师如来仪轨》一卷 唐失名撰

  此次第大略同金刚智本前修九方便,出《大日经》,是仪胎藏界一尊供养法立此仪也。

  《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一卷 元沙哕巴译

  《药师七佛求愿功德经诵仪轨供养法》一卷 元沙哕巴译

  至于疏解凡有四部,前二为法相宗,后二为贤首宗作也。

  《药师如来本愿经疏》一卷唐慧观撰

  此释隋译,前半疏文自初至十二大愿佚失,疏中间引奘师新译,并广引新旧经论,以明义致,广述事证以启信,释如极乐国土下,以五门明净土义,甚精也。

  《药师经古迹记》一卷 唐新罗太贤撰

  太贤于新罗为瑜珈初祖。此记释玄奘译本,文极简略,但是科判经文,无多解义。记中数引迈师说即靖迈,有疏一卷,今不传矣。

  《药师经疏钞择要》三卷 清续法撰,普霜择要。

  此疏释玄奘译本,据贤首宗义以诠事事融通、圆顿无碍之旨,于《药师经》疏中则为佳作。前有科文,先通序大意,然后以十门解经。名曰疏钞,然实惟疏无钞,既是普霜择要,则原文如何难可知矣。

  《药师经疏义述》一卷 近人周叔迦撰

  先就释迦、弥陀、药师三法门显经宗旨,次释名题述传译,解本文,处处发明持名之功德。

  三 观相门

  甲 观无量寿佛经

  此经因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被子幽闭,苦恼愿往生净土,不乐复生浊恶世中,佛为说三种净业正因,及极乐世界十六观门,其末三观为九品往生观。是故此经亦名《十六观经》,凡有二译,一存一缺,如下: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 宋噩良耶舍译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宋昙摩密多译缺

  至于疏解有五宗十部如下。

  三论宗

  《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 隋吉藏撰

  此疏初以六门分别,然后释文,前后文意有不符顺处又似与《弥勒上生经游意》合行。然释别序中明感应义,第三观中明灭罪义,第四观中清净质处义,皆可深知三论宗旨趣,多述江南北地师说及成论、数论师义。

  天台宗

  《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 隋智颤撰

  此疏明心观为宗,实相为体,出善灭恶为用。疏中多说事相,少示观门,所以务彼初心,咸沾法意。唐宋之际,此疏流通甚广,讲说甚多,记文不一,题而观佛而疏曰观心。此其要旨,学者所不可忽也。

  《观无量寿佛经记》一卷 唐法聪撰

  记后有行满跋云“同听一宗”,则聪亦荆溪弟子。此记解智者疏,初明娑婆极乐二土依正不同,然后通明经意,别解题目,依文解释。文简而难明,辞约而事备,三千空假因果一如之旨昭然若揭,而约心性以明观法,尤为台家要辙也。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五卷、《融心解》一卷 宋知礼撰

  钞中如色心不二,及据乎心性观彼依正之旨,咸润述指瑕,谓独头之色不具三千。弟子仁岳上《寿量解》、《十谏书》、《雪谤书》等,谓三千之义只是心性所具俗谛之法,未具中道之本,是乃宋时台宗四诤论之一也。《融心解》中叙九条质疑答难。

  地论宗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二卷 隋慧远撰

  此疏玄义及释序分,与远《无量寿经义疏》相同,而较略。释题中虽明真身观,立义甚精,而言今此所论是应身观之始门,粗净信见而已,故于实相观境圆融无碍之旨,无所宣述,惜哉。科判以三种净业为散善,十六观行为定善。十六观中,初七为观依报,后九为观正报,而以华座为依报,与《往生论》以华座为众生世间庄严者不合。释九品往生观前有六门总分别,为此疏最要处也。

  净土宗

  《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 唐善导撰

  世称《观经四帖疏》,初立义以七门料简,次释序分,三释前十三观为定善,四释后三观为散善。疏文不尚玄妙,唯在真实,多约事相发挥。所以普利庸俗,要义在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也。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三卷宋元照撰

  上卷以四科列叙总义,中下卷入文解释。谓十六观皆定散,弥陀法报应化四身一体,而净土乃同居土,理致多依天台教义也。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正观记》三卷、《扶新论》一卷 宋戒度撰

  元照撰义疏,天台宗草庵道因作《辅正解》,以非难之。弟子戒度着《扶新论》返破因说,然后又撰《正观记》解释照疏,故《正观记》中多云余委如《扶新》也。

  贤首宗

  《观无量寿佛经直指疏》二卷 清续法撰

  此疏远遵清凉,近禀云栖。前以十门悬谈经旨,别解文义,立论极精微也。

  《观无量寿佛经约论》二卷 清彭际清撰

  此论直叙大意,不解经文。凡有四科:一释名题,二释序分,三释正宗,四释流通。二林学宗贤首,故于天台四明之疏钞多所驳诘也。

  乙 观药王药上菩萨经

  此经与《观经》同为噩良耶舍译,经中说二菩萨往因缘与将来佛果,及五十三佛忏悔灭罪法门,处处明净业正因与观门之关系。盖与《观经》同一旨趣,习观相者,不可不精究此经也。凡有一译一疏。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一卷 刘宋噩良耶舍译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疏》二卷 近人周叔迦撰

  三福为净业正因,此《观经》与此经之要旨,疏中反复就文切申此义。

  丙观佛三昧海经

  此经说观相事缘除罪方法,及念佛密行等法。

  《观佛三昧海经》十卷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

  丁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

  此经虽属密部,然智者依此立请观音忏法,虽以观音为本尊,而说经时西方三圣同临毗耶,故亦为净土要典。经中三咒治三障十念数息以安心,六字总持以证道,为六妙门法行行慧行二门之要道,而五停心观十二因缘观与观相互融之理于是可致,经惟单译如下: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一卷 东晋竺难提译

  至于疏解,亦唯天台一家。

  《请观世音经疏》一卷 隋智颉撰

  疏中以消伏三用冠摄全经,三用者:一事,二行,三理。事消伏用,约果报行人,灭事毒。行消伏用,约前三教行者,灭行毒。理消伏用,约圆教消伏法界无碍,无染而染,即理性之毒也。

  《请观世音经疏阐义钞》一卷 宋智圆撰

  天台立事行理三用,宋时四明,以为理毒即性恶,此消伏乃全修即性义。而孤山作《阐义钞》,以为性恶不可消伏。四明曾作释消伏三用及对《阐义钞》三用十九问以难之。咸润作《签疑》,以三种消伏具约圆论,以驳四明。净觉乃引疏义历四教十法界以除三障,述《止疑》以扶四明之说。宋时台宗山家山外有四诤论,此疏其一也。 -

  戊 悲华经

  此经说释迦与弥陀、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同发愿事,可喻随其本愿严净佛土之理。凡有四译,二存二缺。

  《闲居经》十卷 西晋竺法护译 缺

  《大乘大悲芬陀陀经》八卷 附三秦录

  《悲华经》十卷 北凉道龚译 缺

  《悲华经》十卷北凉昙无谶译

  四 实相门

  甲 般舟三昧经

  此经中佛为贤护菩萨说念所向方佛现前立三昧行法。般舟者,梵云佛立也。凡有七译,三存四缺,隋译最详。

  《般舟三昧经》三卷 后汉支娄迦谶译

  《般舟三昧经》二卷 后汉竺佛朔译 缺

  《般舟三昧经》一卷 后汉支娄迦谶重译 缺

  《般舟三昧念佛章经》一卷 后汉失译 缺

  《跋陂菩萨经》二卷后汉失译

  《般舟三昧经》二卷 西晋竺法护译 缺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五卷 隋阇那崛多译

  乙 念佛三昧经

  净居天子请佛说念佛三昧,佛说本事,不空见及弥勒各现神变,赞佛辨才功德,佛示念佛三昧功能,详说正观之法。此经有二译。

  《菩萨念佛三昧经》八卷 刘宋功德直共玄畅译

  《大方等大集菩萨念佛三昧经》十卷 隋达摩笈多译

  比于前经,后缺二品。

  丙 文殊般若经

  念佛法门,名为一行三昧,而此经正显一行三昧之旨。此经凡三译。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二卷 梁曼陀罗仙译,编人《大宝积经》第四十六会。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密经》二卷 梁僧伽婆罗译

  《大般若经文殊室利分》二卷 唐玄奘译 即《大般若经》第七会

  丁大乘智印经

  此经显如来无相境界,要以空有一相自他不二,尔乃可见。凡有三译,宋译最详畅。

  《慧印三昧经》一卷吴支谦译

  《如来智印经》一卷附刘宋录

  《大乘智印经》二卷 宋西夏智吉祥译

  戊 大乘方广总持经

  此经云当于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不应横生分别去取。凡有二译,隋译为佳。

  《济诸方等学经》一卷 西晋竺法护译

  《大乘方广总持经》一卷 隋毗尼多流支译

  

《净土经典研究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