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 後漢支婁迦谶譯
《阿彌陀經》二卷吳支謙譯
《無量壽經》二卷 曹魏康僧铠譯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 曹魏帛延譯 缺
《無量壽經》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 缺
《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二卷 東晉竺法力譯 缺
《新無量壽經》二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缺
《新無量壽經》二卷劉宋寶雲譯 缺
《新無量壽經》二卷 劉宋昙摩蜜多譯 缺
《無量壽如來會》二卷 唐菩提流支譯,即《大寶積經》第五會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叁卷 趙宋法賢譯
宋王日休會校漢、吳、魏、唐諸本異同,而重纂之,名曰《大阿彌陀經》。清魏源又用其法,重會諸本,名曰《無量壽經》,既非對勘梵本,但是師心,據文改易,輕師蔑法,大非所宜,不可用也。至于疏解,皆用魏譯,有叁家五部如下。
叁論宗
《無量壽經義疏》二卷 隋吉藏撰
比疏頗簡略,釋經通序較詳,別序以下但料判訓诂而已,殊鮮精要之義。
慈恩宗
《無量壽經義疏》六卷 隋慧遠撰
此疏以所行所成及所揚化叁分科經,以四第一、叁莊嚴贊極樂,以五益勸往生,皆極精要。
《無量壽經宗要》一卷 唐新羅元曉撰
明述教大意,簡經宗致,舉人分別叁門。曉公撰作,最能和會諸經論及諸師異說,而無所違诤,立言精切,不假支離瑣碎,而事理俱到。得斯一卷,可以握淨宗之玄珠矣。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黃》叁卷 唐新羅憬興撰
此疏乃繼《觀經疏》作,故卷初但略明來意釋名而已。而《觀經疏》今不傳,疏文汪洋,文義是理皆極博雅。于諸名言,多外引字書世典,以明訓诂,處處和會谶、謙、護叁譯。惜其泥于法相宗上生兜率之說,于往生旨趣未能暢達究竟也。
賢首宗
《無量壽經起信論》五卷 清彭際清撰
前有自序,論凡有五:先以四種不二明教體,謂自他、性相、因果、生佛也;二以信願念行四門明教相;叁以發菩提心明歸趣;四別釋經文;五以偈回向極樂。論義甚精,後有汪善跋謂漩轉萬流,歸于淨土者也。
丙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此經說阿彌陀佛父母子侍者上首及魔等名,次說神咒,十日修行,必生彼國。凡有一譯,附夜梁錄失譯師名,無疏解。
丁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
此經因華藏菩薩請說如幻叁昧,及觀世音大勢至過去發心之因,並受補處成佛之記。凡有二譯,而無疏解。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至菩薩受記經》一卷 劉宋昙無竭譯
《如幻叁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一卷 宋施護譯
戊 藥師經
此經說東方藥師如來名號功德利益,有願往生極樂世界而未定者,聞彼佛名故,臨命終時,八大菩薩指示西方道路。凡有四譯。
《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一卷 東晉帛屍梨蜜多羅譯,即《大灌頂經》卷第十二也。
《藥師如來本願經》一卷 隋達摩笈多譯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卷 唐玄奘譯
今世流通多用此本,原無真言及八菩薩名,後人據義淨譯本補人真言,據灌頂經補人八菩薩名。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二卷 唐義淨譯
此經軌法密宗盛行,凡有七部如下:
《藥師如來觀行儀軌法》一卷 唐金剛智譯
《藥師如來念誦義軌》一卷 唐不空譯
《藥師如來消災除難念誦儀軌》一卷 唐一行撰
《藥師如來儀軌》一卷 唐失名撰
此次第大略同金剛智本前修九方便,出《大日經》,是儀胎藏界一尊供養法立此儀也。
《藥師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一卷 元沙哕巴譯
《藥師七佛求願功德經誦儀軌供養法》一卷 元沙哕巴譯
至于疏解凡有四部,前二爲法相宗,後二爲賢首宗作也。
《藥師如來本願經疏》一卷唐慧觀撰
此釋隋譯,前半疏文自初至十二大願佚失,疏中間引奘師新譯,並廣引新舊經論,以明義致,廣述事證以啓信,釋如極樂國土下,以五門明淨土義,甚精也。
《藥師經古迹記》一卷 唐新羅太賢撰
太賢于新羅爲瑜珈初祖。此記釋玄奘譯本,文極簡略,但是科判經文,無多解義。記中數引邁師說即靖邁,有疏一卷,今不傳矣。
《藥師經疏鈔擇要》叁卷 清續法撰,普霜擇要。
此疏釋玄奘譯本,據賢首宗義以诠事事融通、圓頓無礙之旨,于《藥師經》疏中則爲佳作。前有科文,先通序大意,然後以十門解經。名曰疏鈔,然實惟疏無鈔,既是普霜擇要,則原文如何難可知矣。
《藥師經疏義述》一卷 近人周叔迦撰
先就釋迦、彌陀、藥師叁法門顯經宗旨,次釋名題述傳譯,解本文,處處發明持名之功德。
叁 觀相門
甲 觀無量壽佛經
此經因阿阇世王韋提希夫人被子幽閉,苦惱願往生淨土,不樂複生濁惡世中,佛爲說叁種淨業正因,及極樂世界十六觀門,其末叁觀爲九品往生觀。是故此經亦名《十六觀經》,凡有二譯,一存一缺,如下: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 宋噩良耶舍譯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宋昙摩密多譯缺
至于疏解有五宗十部如下。
叁論宗
《觀無量壽經義疏》一卷 隋吉藏撰
此疏初以六門分別,然後釋文,前後文意有不符順處又似與《彌勒上生經遊意》合行。然釋別序中明感應義,第叁觀中明滅罪義,第四觀中清淨質處義,皆可深知叁論宗旨趣,多述江南北地師說及成論、數論師義。
天臺宗
《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 隋智顫撰
此疏明心觀爲宗,實相爲體,出善滅惡爲用。疏中多說事相,少示觀門,所以務彼初心,鹹沾法意。唐宋之際,此疏流通甚廣,講說甚多,記文不一,題而觀佛而疏曰觀心。此其要旨,學者所不可忽也。
《觀無量壽佛經記》一卷 唐法聰撰
記後有行滿跋雲“同聽一宗”,則聰亦荊溪弟子。此記解智者疏,初明娑婆極樂二土依正不同,然後通明經意,別解題目,依文解釋。文簡而難明,辭約而事備,叁千空假因果一如之旨昭然若揭,而約心性以明觀法,尤爲臺家要轍也。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五卷、《融心解》一卷 宋知禮撰
鈔中如色心不二,及據乎心性觀彼依正之旨,鹹潤述指瑕,謂獨頭之色不具叁千。弟子仁嶽上《壽量解》、《十谏書》、《雪謗書》等,謂叁千之義只是心性所具俗谛之法,未具中道之本,是乃宋時臺宗四诤論之一也。《融心解》中敘九條質疑答難。
地論宗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二卷 隋慧遠撰
此疏玄義及釋序分,與遠《無量壽經義疏》相同,而較略。釋題中雖明真身觀,立義甚精,而言今此所論是應身觀之始門,粗淨信見而已,故于實相觀境圓融無礙之旨,無所宣述,惜哉。科判以叁種淨業爲散善,十六觀行爲定善。十六觀中,初七爲觀依報,後九爲觀正報,而以華座爲依報,與《往生論》以華座爲衆生世間莊嚴者不合。釋九品往生觀前有六門總分別,爲此疏最要處也。
淨土宗
《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 唐善導撰
世稱《觀經四帖疏》,初立義以七門料簡,次釋序分,叁釋前十叁觀爲定善,四釋後叁觀爲散善。疏文不尚玄妙,唯在真實,多約事相發揮。所以普利庸俗,要義在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也。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叁卷宋元照撰
上卷以四科列敘總義,中下卷入文解釋。謂十六觀皆定散,彌陀法報應化四身一體,而淨土乃同居土,理致多依天臺教義也。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正觀記》叁卷、《扶新論》一卷 宋戒度撰
元照撰義疏,天臺宗草庵道因作《輔正解》,以非難之。弟子戒度著《扶新論》返破因說,然後又撰《正觀記》解釋照疏,故《正觀記》中多雲余委如《扶新》也。
賢首宗
《觀無量壽佛經直指疏》二卷 清續法撰
此疏遠遵清涼,近禀雲棲。前以十門懸談經旨,別解文義,立論極精微也。
《觀無量壽佛經約論》二卷 清彭際清撰
此論直敘大意,不解經文。凡有四科:一釋名題,二釋序分,叁釋正宗,四釋流通。二林學宗賢首,故于天臺四明之疏鈔多所駁诘也。
乙 觀藥王藥上菩薩經
此經與《觀經》同爲噩良耶舍譯,經中說二菩薩往因緣與將來佛果,及五十叁佛忏悔滅罪法門,處處明淨業正因與觀門之關系。蓋與《觀經》同一旨趣,習觀相者,不可不精究此經也。凡有一譯一疏。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一卷 劉宋噩良耶舍譯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疏》二卷 近人周叔迦撰
叁福爲淨業正因,此《觀經》與此經之要旨,疏中反複就文切申此義。
丙觀佛叁昧海經
此經說觀相事緣除罪方法,及念佛密行等法。
《觀佛叁昧海經》十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丁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
此經雖屬密部,然智者依此立請觀音忏法,雖以觀音爲本尊,而說經時西方叁聖同臨毗耶,故亦爲淨土要典。經中叁咒治叁障十念數息以安心,六字總持以證道,爲六妙門法行行慧行二門之要道,而五停心觀十二因緣觀與觀相互融之理于是可致,經惟單譯如下: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一卷 東晉竺難提譯
至于疏解,亦唯天臺一家。
《請觀世音經疏》一卷 隋智颉撰
疏中以消伏叁用冠攝全經,叁用者:一事,二行,叁理。事消伏用,約果報行人,滅事毒。行消伏用,約前叁教行者,滅行毒。理消伏用,約圓教消伏法界無礙,無染而染,即理性之毒也。
《請觀世音經疏闡義鈔》一卷 宋智圓撰
天臺立事行理叁用,宋時四明,以爲理毒即性惡,此消伏乃全修即性義。而孤山作《闡義鈔》,以爲性惡不可消伏。四明曾作釋消伏叁用及對《闡義鈔》叁用十九問以難之。鹹潤作《簽疑》,以叁種消伏具約圓論,以駁四明。淨覺乃引疏義曆四教十法界以除叁障,述《止疑》以扶四明之說。宋時臺宗山家山外有四诤論,此疏其一也。 -
戊 悲華經
此經說釋迦與彌陀、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同發願事,可喻隨其本願嚴淨佛土之理。凡有四譯,二存二缺。
《閑居經》十卷 西晉竺法護譯 缺
《大乘大悲芬陀陀經》八卷 附叁秦錄
《悲華經》十卷 北涼道龔譯 缺
《悲華經》十卷北涼昙無谶譯
四 實相門
甲 般舟叁昧經
此經中佛爲賢護菩薩說念所向方佛現前立叁昧行法。般舟者,梵雲佛立也。凡有七譯,叁存四缺,隋譯最詳。
《般舟叁昧經》叁卷 後漢支婁迦谶譯
《般舟叁昧經》二卷 後漢竺佛朔譯 缺
《般舟叁昧經》一卷 後漢支婁迦谶重譯 缺
《般舟叁昧念佛章經》一卷 後漢失譯 缺
《跋陂菩薩經》二卷後漢失譯
《般舟叁昧經》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 缺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五卷 隋阇那崛多譯
乙 念佛叁昧經
淨居天子請佛說念佛叁昧,佛說本事,不空見及彌勒各現神變,贊佛辨才功德,佛示念佛叁昧功能,詳說正觀之法。此經有二譯。
《菩薩念佛叁昧經》八卷 劉宋功德直共玄暢譯
《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叁昧經》十卷 隋達摩笈多譯
比于前經,後缺二品。
丙 文殊般若經
念佛法門,名爲一行叁昧,而此經正顯一行叁昧之旨。此經凡叁譯。
《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密經》二卷 梁曼陀羅仙譯,編人《大寶積經》第四十六會。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密經》二卷 梁僧伽婆羅譯
《大般若經文殊室利分》二卷 唐玄奘譯 即《大般若經》第七會
丁大乘智印經
此經顯如來無相境界,要以空有一相自他不二,爾乃可見。凡有叁譯,宋譯最詳暢。
《慧印叁昧經》一卷吳支謙譯
《如來智印經》一卷附劉宋錄
《大乘智印經》二卷 宋西夏智吉祥譯
戊 大乘方廣總持經
此經雲當于一切衆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不應橫生分別去取。凡有二譯,隋譯爲佳。
《濟諸方等學經》一卷 西晉竺法護譯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 隋毗尼多流支譯
《淨土經典研究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