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觀音信仰的基本體系▪P2

  ..續本文上一頁習慣,如雲南大理的叁月街;叁是由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中的某些義理或儀軌産生的風俗習慣,如觀音忏、大悲水法、觀音七、觀音素等;四是受觀音神通信仰産生的風俗習慣,如觀音簽、觀音阄、觀音課等。

  觀音宗教文化是觀音文化的主體,是中國佛教的有機組成部分。觀音世俗文化是觀音宗教文化的副産品,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沒有觀音宗教文化就沒有觀音世俗文化,而觀音世俗文化的發展又促進了觀音宗教文化的傳播。

  四、六種信仰形態:

  從觀音信仰的基本義理以及與之相關的修持方式、修持目標等方面入手,我們可以發現,中國漢地的觀音信仰其實是由四種形態組成的;

  其一是“稱名救難型”,最具代表性的經典根據是《普門品》,基本特征是相信觀音具有“觀其音聲”的“方便之力”和隨緣顯相的“威神之力”,所以,在現實生活中若遇到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和災難時,一心稱念觀音名號,以求獲得感應,從而解決現實的一切問題。

  其二是“智慧解脫型”,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依據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楞嚴經》。與前一種信仰形態相比,智慧解脫型信仰形態是爲了使衆生證悟至高無上的佛智慧,從而獲得最終的解脫,而稱名救難型信仰形態則只是暫時解除衆生的當下之苦,包括自然的、社會的和人身的。佛教認爲,擺脫現實的各種苦難並不等于完成了最終的解脫,何況人生在世,苦難是絕對的,要永遠實現絕對的解脫,就必須掌握般若智慧,證得實相涅

  。即使已從當下的現實苦難中擺脫出來,也要再進一步。而對于菩薩來說,若只局限于尋聲救苦,就失去了覺他這一基本標志。所以,觀音救度衆生,既像《普門品》所說的,尋聲解救衆生的當下之苦,又像《心經》所說的,最終還是通過般若智慧教化衆生,使衆生“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

  ”,獲得最終的解脫。

  其叁是“密儀持咒型”,這種形態的觀音信仰內容十分豐富,體系也非常龐大,在密教典籍中俯拾即是。完整的密教觀音信仰在中國西藏流傳下來,在中國漢地曾有流傳,但很快又歸于沈寂。不過保留明顯密教特色的觀音信仰卻始終流傳于整個東亞地區,形成了這種密儀持咒型的觀音信仰形態。其主要特點是專心念誦各種觀音神咒,亦有伴以身結而契,心作觀想的,同完整的密教觀音信仰已有許多區別。這種信仰形態被視爲一種總持法門,因爲它既可達到稱名救難的目的,又能達到智慧解脫的目的。

  其四是“解疑釋惑型”,這是一種流傳于廣大民間的觀音信仰形態,其主要特點是把觀音當成世俗社會中指點迷津的神仙,求其預測吉凶,解除疑難,具體方法則是五花八門,在中國最著名的是“觀音簽”和“觀音閹”。特別是觀音簽,據說“向來以靈驗著稱,只要誠心祈求,自有應驗”。除以主體性信仰形態之外,還有淨土往生等信仰形式,由于在主體上歸屬于阿彌陀佛等信仰形態,所以不宜劃歸獨立的觀音信仰形態之內。

  其五是“行善福報型”。很明顯,這種信仰形態是由觀音宗教文化內部結構中的福德積累這一層面而來的。由于修慧不但可以得到終極的解脫,而且可以促進求助觀音救難之感應的發生,所以,修慧便成爲最核心的法門,而修慧的成功絕對離不開修福,所以,福德的積累便成爲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中一個重要的環節。這一點,我們在上面的論述中已經提到過。這裏所說的行善福報型觀音信仰形態,並不是一種依附于其他信仰形態的非獨立的法門,而是指有一部分信徒就是以行善積福爲其信仰的核心的。這種觀音信仰形態的主要理論依據是佛教的因果報應論,主要目標是求得今生或來世的福報,所以,行善是手段,積福是目標,主要修行方式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廣行一切善事。

  其六是“解疑釋惑型”,這是一種流傳于廣大民間的觀音信仰形態,其主要特點是把觀音當成世俗社會中指點迷津的神仙,求其預測吉凶,解除疑難,具體方法則是五花八門,在中國最著名的是“觀音簽”[3] 、“觀音課”[4]和“觀音阄”[5]。特別是觀音簽,據說“向來以靈驗著稱,只要誠心祈求,自有應驗”[6],在民間流傳極廣。

  這六種信仰形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體系完整的觀音信仰形態。《法華經》在這幾種信仰形態的生成與發展過程中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7]。各信仰形態之間的關系首先表現在“稱名救難型”與“智慧解脫型”的相互結合上,如《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說:“願諸衆生若念于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諸衆生離怖畏已,複教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永不退轉。”[8]可見,從緩急角度來講,稱名救難在先,智慧解脫在後,前者重在當下,可獲暫時之益,後者重在永久,可獲最終解脫之效。而觀音只所以能尋聲救苦,也是因爲他具有般若智慧。密儀持咒型觀音信仰形態同其他幾種觀音信仰形態之間的關系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看,即從理論上講,咒語爲總持法門,自然可以包納其他兩種信仰形態。但從實踐上來看,一般都會再輔之以其他幾種法門。“行善福報型”同“稱名救難型”的區別在于後者以解除眼下痛苦爲目標,而前者主要以獲得來日善報爲目標。“行善福報型”同“智慧解脫型”的關系主要在于前者爲後者的基礎,後者爲前者的指導。即行善有助于智慧的修證,智慧有助于行善獲得更高的福德。“解疑釋惑型”則是從稱名救難型發展出來的一種信仰形態,它和其他幾種信仰形態無論在目標上還是方法上均有不同之處,但又相互聯系。觀音的救難品格、智慧境界、神通之力等都構成解疑釋惑型信仰形態的基本前提。總之,上述六種信仰形態卻並行不悖。

  注釋:

  [1] 參見拙作:《觀音文化簡論》,《人文雜志》1997年第1期。

  [2] 參見拙作:《觀音信仰對中國古代藝術的影響》,《華夏文化》1996年第4期。

  [3]《釋門正統》卷叁:“又有菩薩一百簽,及越之圓通一百叁十簽,以決群迷吉凶禍福。禱之誠者,纖毫不差。敘其事者,謂是菩薩化身所撰,理或然也。”依此說則有一百簽與一百叁十簽之兩種:一百簽者從天竺寺之觀音院起,一百叁十簽者從越之圓通寺起。

  [4] 參見〈觀世菩薩感應靈課〉,高雄市淨宗學會印3行本,2001年月。

  [5] 參見《佛祖統記》卷二十六(永明智覺法師傳):“夜半繞像,見普賢前蓮花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生禅定。二曰誦經萬善莊嚴佛土。乃冥心清禱,得誦經萬善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專修淨業。”

  [6]《觀世音100零簽精解》前言,海南攝影美術出版社,1991年1月版。

  [7] 參見拙作:《法華經與古代南亞和東亞的觀音信仰》,載《東南文化》1998年第3期。

  [8]《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十八《入法界品》,《大正藏》第10冊,第367頁上—中。

  

《中國觀音信仰的基本體系》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