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如寶 求無厭
心慧
從佛教誕生到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曆史,佛教能在這兩千多年的曆史長河中經久不衰,能令正法久住于世間的根本保證就是戒律。當佛陀在涅槃之前,阿難請教世尊叁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佛滅度之後以何爲師?而佛陀遺教言:我滅度之後,所有佛弟子皆以戒爲師。因此,在我們的比丘戒牒之首頁就說:“佛陀住世,以佛爲師;佛滅度後,以戒爲師。防非止惡,戒爲根本,轉凡成聖,戒乃舟航。”
“戒如海無涯,如寶求無厭。”學戒、護戒、說戒的功德像大海一樣,深不可測、廣闊無邊,裏面藏有無盡的珍寶。我們受了戒,就都成了取寶的人,在這個戒律的大海中,不但一定要把寶物拿到,而且是越多越好,不知厭足。佛教導我們應該知足,但在修學上希望我們不要知足,學無止境。
佛經常這樣譬喻,大海不容死屍,死人漂到海裏,海浪一定把他打到岸上去,或者被魚吃了。佛法如大海,若你不守戒律,不好好修行,同樣會被摒除大海之外。摒除僧團,棄于佛法之外,就不能聞法修行,本來爲克服煩惱,反而被外道邪見所侵擾,喪失你的心志,增長邪知邪見。佛說破戒通過忏悔能救,破見是不可救的。所以我們必須先修忏悔法,忏除犯戒之過,及宿世的重罪,使戒體清淨,重罪減輕,無諸魔障。
故《四分律》偈雲:“譬如有死屍,大海不容受。爲疾風所飄,棄之于岸上。”
又《大智度論》偈雲:“衆僧大海水,結戒爲畔際。若有破戒者,終不在僧數。”
“如寶求無厭”,佛在《叁摩地王經》中說:在恒河沙數的大劫中,一直在無量的諸佛面前,以衆多的幢幡、明燈、花鬘、飲食等供物不斷供養,而這樣所獲的福德比不上一個人在正法失壞、佛教將要滅亡的時期,一日一夜持一分戒的福德。因此今天能夠精勤持戒,一天之中就能積存無量無邊的功德。
同樣,如果要想佛教興隆昌盛,戒律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條件。出家人只有持戒清淨,才能贏得世俗之人的尊敬和贊賞;只有重視戒律才能保持僧團的清淨和莊嚴,只有大力弘揚戒律才能使佛法昌盛,正法久住于世間;只有認真學習和領會佛陀的意義和精神,才能夠很好地持戒和精進修道。因此,作爲一名佛弟子來說,愛護戒律應當如同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因爲戒律是佛法的根本。所以,《四分戒本》中說:“戒如海無涯,如寶求無厭。”
我們出家爲了住持正法,求解脫,斷煩惱,不再流轉生死輪回。但衆生只因無明所惑不能斷除煩惱,貪、嗔,癡叁毒是輪回生死的根本,即以戒、定、慧叁學可以對治叁毒。此叁學以戒爲第一,因戒能攝持身心清淨不向外馳,息滅叁毒之煩惱,斷除妄想之分別,攝心于一處。身心清淨即入禅定,禅定之中不思惡不思善,對一切善惡之法不起分別,觀其自性本來空寂,衆生虛妄分別而起叁毒煩惱。這種平等大慧即是般若智慧,由此智慧而悟入佛境,成就菩提道果。
佛法興隆、僧團清淨、叢林莊嚴就在于此,未來佛法之成敗與存亡也在于此。凡是有志者莫不爲佛教之昌盛、佛法之振興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摘自《福建佛教》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