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眼藏▪P15

  ..續本文上一頁

  根據天臺智者大師的發揮,把自性覺悟的過程,分爲六個階段(六即佛)。一、理即佛,就是說一切衆生雖然迷惑顛倒,生死浩浩,但就其不思議理性的本體來說,隨拈一法,無非法界,本來智慧覺照,與佛不二。二、名字即佛,就是說:我們從經卷或師友處,聞到自性是佛的名字,因而能通達悟解,明白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也就是說,了知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皆是佛法。在這一階段,就是教家所謂大開圓解,宗下所謂徹見本來。叁、現行即佛,就是由名字位大開圓解之後,即起妙觀,境觀相資,正式修持的時候。在這一階段,已能圓伏見、思、無明的煩惱,就是圓教的五品弟子位,也叫做外凡位。四、相似即佛,就是這時氣分已經與佛接近。這一階段就是圓教的十信位,也叫內凡位和六根清淨位。到初信位時,是已斷了見惑,不再有疑、邪見、身見、邊見、見取見及戒禁取見等的妄見,這時便不再退轉凡夫之位,叫做位不退;到七信位時,是已斷了思惑,不再有貪、嗔、癡、慢等的妄情(見、思惑是粗惑),修持到這一地步,便脫離了叁界分段的生死流轉,出凡聖同居土,而生方便有余土;到十信位時,是已斷了叁界內外的塵沙惑(塵沙惑是細惑),這時能應病與藥,以若塵若沙的無量法門,度無量衆生,悲智雙運,利濟衆生而不怯弱,叫做行不退。五、分證即佛,這一階段,就是圓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等位次,也叫做聖位。由十信位斷塵沙惑後,進破無明的一品(無明惑是微細惑),就到了初住位,居于實報無障礙土,也分證常寂光土,從此親見佛性,得真智不動的無生忍力,中道正念,永不退失,叫做念不退;(這是大乘的見道位,小乘斷見惑的初果,便叫見道位。)以後破除一品無明,就證到一分覺性,到等覺位共破四十一品無明。六、究竟即佛,就是到等覺位,更破一品生相無明之後,便成爲究竟妙覺的佛,居于究竟常寂光土,也叫上上實報無障礙土,這樣才算徹底成就了清淨的法身,徹證了圓滿的真理。(圓教一行一切行,一位一切位,所以本無位次,就以“六即”爲位次。所說五品弟子位,依《法華經》,其余依《璎珞經》,是借用別教的。)

  此外,我們再把念佛九品往生的情況來說明一下。凡具足真信切願,但念時仍散亂的,是下品下生;念時散亂漸少的,是下品中生;念時便不散亂的,是下品上生;以上雖還沒有斷見思惑,但能生安養的同居土(極樂四土都是清淨的),一得往生,就是位不退。(其他的教相中,必須斷見惑,才談得到位不退。)若能在一切時,念念相續,不散亂、不昏沈,在事上念到一心不亂的,便同斷見思惑的羅漢,是中輩叁品生,生安養的方便土。若能體究到萬法皆如,心佛不二,在理上念到一心不亂的,便同破無明惑的大士,是上輩叁品生,生安養的實報和寂光土。這裏也可見念佛法門的可淺可深、圓融普攝、利鈍全收的優越性了。

   (選自《學佛是怎麼一回事》)

  十九、成就正覺的時間問題

  在佛法上對于成就正覺的時間問題,根據自始至終有系統的說法,須經叁阿僧祇劫,這譬如讀書由小學、中學而大學,必經一定的時間和程序,不能越級超登。經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位次,爲第一阿僧祇劫;從初地至七地爲第二阿僧祇劫;從八地以後爲第叁阿僧祇劫(依別教位次)。

  所謂阿僧祇,意譯爲無央數,正是說時劫的久遠,我們就自性上煩惱垢汙所積的深厚來說,當然必須有相當修治的時間,原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不過是就一般教義普遍性的說法,實際上,佛法並沒有一定的時間相,要看各人執著深淺、學法因緣和主觀努力的不同,來決定其成就的遲速;而且學佛一事,原不能只就今生一個時期來論斷,所以不要作一般情見上的呆板執定。象密宗對這叁劫,就不取其時間的意義,而是配合于粗、細、微細的叁種妄執。根據密宗教義,那些夙植深厚、上根利智的人,由于用自宗不共的異勝方便,得叁密他力的加持,現行又能苦到精純,這樣,在一生中修完一切學程,頓斷叁種妄執,即身開、示、悟、入佛知佛見,並非完全不可能,正象有些學校讀完一定的學分,即得結業,而不限定其時間。(應當指出,既說“夙植深厚”,可見過去也曾修學,仍有積漸成頓的意義。)此外,密宗有叁種即身成佛的說法:一、理具的即身成佛,就是說明我們的身心,本是大日、金剛兩部的本體,換句話說,除我們現前肉身之外,更沒有本覺的體性,這正相當于臺宗“六即”中的理即佛;二、加持的即身成佛,就是我們本具的自性功能,與覺者叁密的加持力相應,互相融會貫通,便能即身表現覺者超然的動作,顯示本尊所具的德相,這大略相當于六即中的相似即佛;叁、顯得的即身成佛,就是由于自身成就叁密妙行,而能顯發本具的萬德,圓成自性的實相,這便相當于“六即”中的分證和究竟即佛,所以密宗“即身成佛”的意義,正與臺宗“即佛”的圓義,有其共通的地方。

  此外,禅宗又有“見性成佛”的說法,由于宗下是圓頓教,直截根源,先破無明,而粗垢也隨之脫落,所謂一斷一切斷,本來沒有位次,也不取時間相;且見性之後,一切便易于爲力,所以見性時,就是成佛時。《華嚴經》說:“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正是圓頓的教相。不過就事修上來說,同一明心見性,而有透破初關、重關、末關的不同,這叁關正是除粗惑、細惑、微細惑的各階段。

  至于淨土法門,以生佛感應,如磁石吸鐵的力量,使即生往生爲目的。一得往生,由于境緣殊勝,就可由一位不退而圓證叁不退,由一同居土而橫超上叁土,一生便得成就,中途並無留礙,這正是淨土法門的殊勝和圓滿!

  總結以上論述,禅密諸宗所說,是不取時間相,先後不二,有力承當,視爲當然,正是“六而常即”;而一般教義,則是示修證的宏軌,又是“即而常六”,理事不二,本來圓通。我們正不必偏執一面,懷疑莫決,但事耕耘,不問收獲,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百福莊嚴,自致成佛,實是我們實踐佛法的正確方向!

   (選自《學佛是怎麼一回事》)

  二十、徐恒志居士法語選

  1、徐恒志老人對部分居士的開示

  (2004年1月27日歲次甲申正月初六)

  一、一切用功都要針對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主攻方向。貪嗔癡慢疑是根本煩惱,無常、無我,涅槃寂靜叁法印。有漏皆苦。要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無所住心。

  二、念阿彌陀佛是大乘。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學佛是生死大事,學佛是大福報,大智慧。我們學佛求生西方,了脫生死。末法衆生,根機不同,明心見性不太容易。所以要念佛,回光返照,照見五蘊皆空。

   叁、心中心法門無相無住無念,除打坐之外,還要對治習氣。心中心打坐增加定力,念佛求生西方,各人情況不同。有的人以念佛爲主,以心中心打坐爲輔;有的人以心中心打坐爲主,以念佛爲輔。沒有矛盾,不要有分別心。

   四、戒是基礎,戒中最重要的是攝心。《楞嚴經》雲:“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五、求神通方向錯了。元音老人生前一直反對求神通 。

   六、淨土法門是了不起的法門。念一佛,十方一切諸佛都念到了。阿彌陀佛和十方一切諸佛名號無二無別,一句佛號就是無上法門。有人把十方一切諸佛的名號都念一遍,實際上只要念阿彌陀佛就夠了。念佛是阿伽陀藥,無上大藥王。別的佛也可以念,但是必須知道,一句阿彌陀佛,只要念到一心不亂,十方一切諸佛都念到了。(舉例福建省一位八十八歲老婆婆念佛往生的事迹)我們一定要相信淨土法門的大願大力。

   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心是什麼心?不要住在境界上而生其心體。心體本來是無住。爲什麼有煩惱?只因有分別。應無所住是空,而生其心是有。這個心是真心,是不可得的。應無所住是本體,而生其心是妙用。對事對物,隨緣而用,不起煩惱。不可得之心,無所住的心,是非空非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懂了,一切佛法就都懂了。佛法不說斷滅相,這一句話是關鍵的關鍵,這一句話懂了,修行就有了方向!

   ( 叁寶弟子張儒平執筆整理)

  2、介紹淨土念佛法門

   我來介紹一下,廣大微妙、空有圓融的淨土念佛法門。佛經裏所說的淨土修行方法,雖然很多,如《般舟叁昧經》所說的觀像念佛;《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觀想念佛;《佛說阿彌陀經》所說的持名念佛;以及《大集經》所說的實相念佛,依照這些方法去修持,都可往生淨土,但其中以持名念佛爲重心,因爲這一法門,所攝收各種不同根機的人最廣,利人也最多。上面所介紹的參禅、觀心、修密等各種修法,固然法法圓妙,但有的需要精研教理,有的需具備相當根性,有的需有充分時間,有的需有受法機會;而且能不能得益,還須看各人的因緣和努力。只有持名一法,雖然也少不了自己的精勤用功,但不一定要具備上述的各項條件,而且下手簡易,有事有理,真是“淺者得其淺,深者得其深”,對任何人都是相宜的。假使佛法中,沒有這個法門,可以說,絕大多數的信衆,將沒有親嘗法味的機會了。龍樹菩薩是禅宗、密宗、天臺、華嚴、叁論、淨土等諸宗的祖師,他在《十住毗婆沙論》裏說:“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舟則樂。菩薩道亦如是,……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所以我們對持名念佛法門,必須深信、切願和笃行。

  人們的苦惱,在于無法製止貪嗔等煩惱的發生,…

《淨土眼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