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眼藏▪P5

  ..續本文上一頁正當念佛時,此心便是圓融清淨寶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何等直捷,何等痛快!所以幽溪大師在《淨土生無生論》上說:“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這種人因平時已智慧花開,本性佛見,一期業報終了,便生極樂的“實報莊嚴土”,因已分破無明,故也分證“常寂光土”。

  衆生根性萬別千差,修證也有許多層次,叁根只是大致的分類。以上總的說明,下根人可以伏惑往生,中根人可以斷見思惑往生,上根人可以破無明往生,隨各人功行的深淺,所生雖有四土不同,但生到“同居土”,就可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就是說生同居土,就已橫生上叁土,極樂四土圓融具足。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贊歎淨土法門“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以上講到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便可往生,這不是可淺嗎?《華嚴經》說: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以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指導他和華藏世界諸大菩薩,求生極樂,早成正覺;還說到破無明,見佛性的十地菩薩,一切所作都不離念佛。這說明念佛法門正接上根大器,旁及中下根人,這不是可深嗎?所以念佛法門是可深可淺的。

  (叁)即生成辦,圓證不退

  按照一般的修持法門,要經曆多番生死,才能脫離叁界流轉。象初果聖人—須陀洹,斷見惑後,要經曆天上人間七番生死往返,才能斷盡欲界中的九品思惑,然後再進斷色、無色界共七十二品思惑,才證第四果—阿羅漢,了脫生死。這是豎出叁界,而淨土法門就能在這一生中帶著惑業往生。往生後,由于境緣殊勝,就不會退轉凡夫之位,叫做位不退;並能不斷進修,斷除見思、塵沙等惑,利濟衆生,悲願無盡,叫做行不退;進破無明,中道正念永不退失,叫做念不退。象經中說:“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就是說,往生人中,還有很多已成就了等覺菩薩果位。這說明從凡夫十念成就,帶業往生,雖居下下品的位次,但都能即生成辦,圓證叁種不退,可見淨土法門的優越性是無以複加了!

  叁、持名法門基本要求和方法

  《佛說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其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裏,已開門見山地將持名念佛法門的要領,和盤托出。其中“善根”(因)“福德”(緣)是條件;“執持名號”是方法;“一日至七日”是過程;“一心不亂”和“心不顛倒”是目標;“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和“即得往生”是效果。具體說來,修持名念佛法門,有下列一些基本要求:

  (一)積儲叁種資糧

  這譬如遠遊,必須准備資糧。信、願、行則是往生淨土的叁種資糧。所以這部《阿彌陀經》以實相爲本體,以信、願、持名爲宗旨,以往生不退爲力用。在信、願、持名的宗旨中,以信居首,因爲“信爲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有了真信,必能發起切願和笃行。一個人如果一直懷疑極樂世界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發起真正的願行。另外《大乘無量壽經》說上、中、下叁輩往生都要發無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觀經》則說九品往生,其中包括五逆十惡的下下品人,至心念佛十聲,命終便得往生。既能“至心念佛”,必定具足信願,既有信願,即是發菩提之心。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爲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爲正行。”又說“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可見修此念佛法門,必須具備這叁種資糧。

  (二)具足正助二行

  這就是要求福慧雙修,凡是發菩提心,修念佛行,即是正行——善根(親因);孝養父母,尊敬師長,積極工作,見義勇爲,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等等,即是助行——福德(助緣)。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主要是指示我們要具足正助二行,來達到往生的願望。

  (叁)依靠自他二力

  實踐佛法首先要依靠自力,發揮主觀能動性。我們要以“八苦”爲師,把修學佛法與人事的磨練結合起來,與痛改習氣結合起來,在種種障礙中忍得過,越是在困難中練成的,功夫越靠得住。但淨土法門還可兼仗他力,因爲阿彌陀佛曾發臨終接引的大願,只要念力猛利,就能感應道交,使我們多障凡夫,十念、一念都可往生。(在《大乘無量壽經》、《觀經》和《念佛叁昧寶王論》上都有說明。)《稱贊淨土經》還說:“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北京黃念祖老居士在《大乘無量壽經解》中,把“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二句,看作是“淨宗的心髓”。因爲佛力加被,行人心才不亂,于是十念相續,便得往生。所以稱淨土宗是他力法門,是易行道。當然,如果我們不是“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而誤認爲念佛法門,輕而易舉,留戀塵緣,心存輕慢,正不知何年何月才得解脫哩。從根本上說:衆生是彌陀心中之衆生,彌陀是衆生心中之彌陀,自他二力,正是二而不二的。

  (四)達到一心不亂

  持名念佛要求念力集中,心不散亂,久久煩惱便能圓伏圓斷,證入一心不亂——念佛叁昧,所謂一心就是無心,這時便無心可亂了。“一心不亂”有事理二種,念到觸境逢緣,妄心不起,叫“事一心”;念到心契實相,心佛不二,叫“理一心”。這二種“一心”是斷惑一心,是往生淨土的正因。但一般人要做到“一心不亂”很不容易,淨土宗就有一個特別辦法,就是“伏惑”往生——伏住惑業,使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不起現行,心得不亂,便生淨土。可見伏惑亦能一心。不論斷惑、伏惑,只要“一心”便能往生。世親菩薩《往生論》說:“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淨土。”當代淨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曾有偈說:“淨土難信卻易行,全由二力正助功,必得一心方有效,方便伏惑即感通。”正說明這個道理。

  要達到一心必須生死心切。從前有個國王,看到出家人整天只是念佛,很不以爲然。有一天他問出家人:“你們修行人,只念佛,不刻苦,怎能成就?”出家人說:“修行不在刻苦不刻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如果生死心切,雖整天六根對六塵,也不會影響正念。”“你這話能用事實來說明嗎?”出家人答道:“可以。明天請安排二班宮廷美女,一班在東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叫一個判死刑的犯人,持著盛滿了油的罐子,繞街走去,後面跟著拿大刀的力士,如果犯人落下一滴油,立即斬首。”國王同意照辦。到時犯人想:“今天是我生死關頭,不能絲毫大意。”繞街結束,果然沒有落下一滴油,便赦他無罪。國王問他:“你繞街一周,見到什麼?”犯人答:“大王,我什麼也沒見。”國王大怒說:“你在我的面前,還敢胡說八道,這還了得!”犯人說:“我在生死關頭一心管著油,哪有心思去顧到歌舞?”國王這才相信。所以念佛人如果生死心切,一定能做到“一心不亂”,往生極樂。

  至于念佛的方法,由于根性、環境、忙閑等種種不同,功課的繁簡,佛號的多少,可以因人、因時、因地而製宜。《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是說,念佛時,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放下,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攝在一句佛號上,心聲相依,相繼不斷,自能于不知不覺中轉化其顛倒妄想,從事持達理持,轉染心爲覺心,這真是持名念佛的總持法門!所以說:“得叁摩地,斯爲第一。”“叁摩地”即“叁昧”,譯爲正定。攝持六根,淨念想繼,這是得念佛叁昧的第一妙法。所謂“淨念相繼”起初是以六字名號作爲淨念,念念相繼,隨著念佛功夫的深入,六字淨念轉化爲無相、無住、無念的清淨心態,根塵脫落,寂照同時,無相淨念,相繼現前,正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了。

  祖師大德們對念佛方法,也有很多開示。如(一)隨息法,即隨著呼吸的長短、不急不緩、自然、安詳而念。由于呼吸出入的自然規律,佛號也隨著念念不斷,心息相依。經過一定時間的實踐,心念越來越細,呼吸也若在若亡,佛號仍綿綿不絕,漸漸證入無念、無不念的境地。(二)計數法,即當念佛時,要至誠懇切,從一句到十句,或從一至五,從六到十,分二氣念;或從一到叁,從四到六,從七到十,分叁氣念,要句句相續,字字分明。(不必二十、叁十連續記數)作事時,則可懇切直念。這種方法能使妄念無處落腳。此外事務繁忙的人可用朝晨十念法,借氣束心。發心勇猛的人,可打精進佛七,克期取證。元音老人說得好:“念佛如能象推車上山一樣用力,句句相接,字字分明地隨著呼吸細細緩緩念去,雖下下根人,亦不怕念佛不能成片。”淨宗大德夏蓮居老居士,昔年將念佛經驗和受用,寫成四偈,現恭錄二偈,借花獻佛,普作供養:

  (一)

  念佛最忌 精神渙散

   字句模糊 先快後慢

  既無音節 又不聯貫

  心不應口 聲不攝念

  輕忽養識 古德所歎

  如此念法 永難成片

  (二)

  聲和韻穩 字正音圓

  懇切綿密 沈著安閑

  聲合乎心 心應乎聲

  心聲相依 妄念自清

  四、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

  (一)“帶業往生”,還是“消業往生”

  這是淨土宗的關鍵問題。過去在教友中,曾有人提出不同看法,現在根據佛言祖語,談談個人的學習體會,就教于淨宗大德:

  1.執持名號,至心懇切,可以帶著惑業往生淨土,這是淨土宗的重要特色,是釋尊悲智雙運,爲頭出頭沒、速生速滅、浮沈于生死大海的迷妄衆生,指示一條出路——橫超叁界,使一切利…

《淨土眼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