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料簡,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並不要開悟。所以,淨土宗的特點在于帶業往生。理一心不亂之外有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之外還有帶業往生,帶業往生屬于下根凡夫。下根人念佛,于惑業沒有斷,但因信心真切,願力堅強,臨命終時一心求生西方,盼望阿彌陀佛慈悲加持,這樣有信有願,又有他力加持,便“至心信樂”,十分信樂地求生而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說:“若有衆生,願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就是第十八願。這第十八願,實際上是四十八願的關鍵和精要。如果有衆生,至誠懇切地相信,希望生到極樂世界,“乃至十念”,“乃至”的意思是超越,“乃至十念”是最少十念,少到十念也可以,多念總歸益善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是阿彌陀佛親自發的願。阿彌陀佛是修成正覺了的,四十八願,包括第十八願,當然是條條都兌現了的。所以,我們生死凡夫就有了大靠山,靠這個法門,臨終時至心信樂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最少十念,一口氣斷掉時,阿彌陀佛就來接引而生西方了。如果這樣念佛而佛不來接引,佛便妄語了,當然沒有這回事。由此可見,即生成辦了生脫死這件大事,只有靠念佛法門最最穩當。因爲,修其它法門要斷叁惑,難哪!只說斷見惑,就有我見、身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見統統斷掉,共八十八品,才是須陀洹,還不過是初果。初果見道了,消除了見道惑。再修上去,二果、叁果,到四果阿羅漢,見思惑才斷盡。再修,斷塵沙惑。上根人修持,就要破無明了,見道時是初地菩薩。佛法無量法門之中,淨土宗稱爲特別法門,特別就特別在叁根普被,利鈍全收。利根、鈍根都有相應的法門:上根,修理一心不亂;中根,修事一心不亂;下根,可以帶業往生,即生了脫生死。能夠即生了脫生死的法門,除淨土宗外,其它法門都沒有講到。因此,我們要至誠懇切地相信佛菩薩的話,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決不是虛願,相信本師釋迦牟尼決不會妄言,我們好好念佛並回向西方,臨命終時,仗佛慈力,往生淨土。因爲淨土法門是他力法門,仗佛慈力主要是他力加持。但是,他力法門也不離自力,自己心願的力量。自己信心越強,就越清淨,與阿彌陀佛加持的力量也就越相應,感應的程度就越快越大。所以,我們念佛時,一定要至誠懇切,以清淨心持念名號。
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自心作佛。自心怎麼作佛呢?念佛的心當下就是佛,並不需要借助其它的力量,心作心是。自心不作佛,就不是佛。自心作人,就到人道;自心作畜生,就到畜生道;自心作地獄,就到地獄道。自心作佛,念阿彌陀佛,就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道理啊,很清楚,很清楚!
其次呢,古德講,念佛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話講得好,非常重要!爲什麼“一念相應一念佛”呢?因爲,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的時候,這一念正當念的時候,妄想一定歇下來,所以念的時候是相應的。如果第二念不接上來,妄想又來了。念佛一次,等于相應一次,這一念就是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呢?若不斷念佛,則不斷相應,就不斷是佛,不斷就是佛。由此可見,一句佛號,當下立竿見影!所以,我常和大家勉勵,勸大家老實念佛。當妄想來時,一句阿彌陀佛提起來,妄想馬上走掉,因爲心無二用啊!念阿彌陀佛至誠懇切,妄想自然解脫了,自然而然地接受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因此,淨土宗念佛法門叁根普被,非常特別。上根人,通達即心即佛,念念是佛。中根人,肯自念自聽,自念自喚,就能喚醒自己。一般根性的人,迷惘顛倒,用不著多講道理,就勸他多念佛。念阿彌陀佛就是喚醒自己,趕快醒悟啊!趕快覺悟啊!他只要肯念,多念,慢慢地就解脫了,不念就不能解脫。所以,淨土宗提倡老實念佛。
再有呢,在高層次講,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實相。我們引用一首偈語來說明: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這一偈語,出自天臺宗幽溪大師(就是傳燈大師)撰的《生無生論》。這篇論著,十分出名,被藕益大師收入《淨土十要》之中。《生無生論》說,雖然生到西方淨土,但生而無生。因爲自性本來不生不滅,所以自性無生無死,本來無生無死。然而,生肯定還是生的,不是說不生,不是說淨土沒有的,是“生而無生,無生而生”。佛法是辯證法啊!《生無生論》的偈語非常好!“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法界”,就是衆生的本性,也就是自己的佛性,自性具足的清淨佛性,是一個圓融之體啊!用來作我一念之心。“我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我現在念佛之心,自然遍及法界全體了。這樣,一句阿彌陀佛是全法界體所作,那麼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法界全體。換句話說,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法界,就是實相。不用其它法求實相,就念這句阿彌陀佛,實相就現前,非常了當!所以,“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這首偈語好極了,味道好!
還有,在修持中我體會到,修淨土法門,方法上需要有所改進。許多時候,大家談爲啥修心中心法,爲啥修六字大明。因爲修心中心和六字大明有叁密加持。而念阿彌陀佛,大多數人只有一密——口密。身不密,意也不密。所以,一心念佛修淨土者,最好盤腿、結手印,就是身密。每天早上,五、六點鍾或六、七點鍾,坐念一小時,至少半小時,一般來說一小時比較好。夜裏,睡覺前也坐念一小時。口裏念,四字名號或六字名號都可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小音聲念,自己兩耳能聽到。不要出大聲,大了傷氣。嘴巴要動,不動,口就不密了。意密呢,就谛聽這句佛號。因爲衆生的耳根比較伶俐,耳根的攝受能力比較強。這樣念佛,心念耳聞,身密、口密和意密叁密加持,力量就大,當然進步就快了。
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返聞自性,入流亡所”進而“性成無上道”。“返聞自性”,是不去聽外面的聲音,反過來聞自性,實際就是觀心,這是禅宗法門。淨土念佛,就聽自己念阿彌陀佛,這等于是觀心,不必再觀心,不必再觀想,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斷地念,同時又一句一句地聽。到後來呢,雜念不起,卻了了分明,了了明了。正當此時,實際就是無生境界,就是真如佛性境界,也就是法身如來境界。可見念這句阿彌陀佛,確實微妙,不可思議,下手卻非常方便,成就又相當高,和禅宗啊、密宗啊,沒有什麼兩樣。所以,以前的祖師大德,在開悟之後,大多數都歸向淨土。譬如善導、蓮池、藕益、印光等大師,都是大徹大悟的大善知識啊,他們都歸向淨土,依仗阿彌陀佛的力量求生極樂。在《華嚴經》裏談到,十地菩薩一切作爲不離念佛。十地菩薩都是法身大士,他們度衆生的一切善巧方便,處處不離念佛,還要依仗佛力的加持,何況我們凡夫!因此,我們一定要自力、他力並用,信願真切,心念耳聞,一門深入,求生極樂。當然,不否定明心見性,中上根人努力修持,可以明心見性,可以見到本來面目,見到《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金剛經》上說“無實無虛”。我們念阿彌陀佛,念到妄想息下,就是“無實”;但是,靈光獨耀,了了分明,就是“無虛”。一切事用不到考慮,飯來張口,衣來上身,自然會做的,是妙用。雖然無所得,無所依戀,但是妙用縱橫,大起大用,與一切諸佛所證無二無別,這在禅宗講起來叫“一鼻孔出氣”。所以,並不是修淨土所證到的低,低與不低完全在根性上說的,從證到的目的來說,“諸法平等,無有高下”,沒有高下。念佛法門,不同根性人修持,就如大象和老鼠飲水,各得其飽。大象喝起來喝得多,飽了;老鼠喝一點點,也飽了,只要飽了就好了麼!所以,念佛法門確實是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啊!佛在經上講:“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仗念佛得度生死。”只有念阿彌陀佛,才可以了生脫死啊!
以上這些點點滴滴的體會,提供參考,大家共勉,同生西方,同圓種智。
(根據徐恒志老居士“淨宗念佛”錄音整理,並與《念佛大圓滿》校對。)
九、佛七講話:信願持名 即生成辦
——講于上海佛教居士林 (1999年3月)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終日忙忙碌碌,所爲何事?說到底不外窮通得失,悲歡離合,生老病死,真所謂:“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
佛教小乘說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佛所說的都是客觀真理,不以人們的意志爲轉移。大乘佛教更說一實相印。所謂實相者,就是真實之相;實相雖然無相,卻又是無不相,只要于順逆諸境,不粘不著,自能隨緣起用,心得自在。《心經》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也是非常非斷、無實無虛的。但我們凡夫無始以來,妄想分別,已成習慣,執我執法,愈迷逾深,以致情識汙染,昏迷顛倒,所以佛成道後曾開示說:“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佛的開示,一方面說明成就佛道人人有份,同時亦說明轉化妄想執著,是我們的主攻方向。但所說雖似簡明,由于見思、塵沙、無明種種粗細惑業,積集深厚,打掃轉化,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佛爲廣度有緣,說法49年,談經300余會,禅、淨、律、密,妙法紛呈;特別是淨土法門,不但即淺即深,叁根普被,而且只要信願持名都可帶業往生,即生成辦出世大事。
得聞淨土法門,福德因緣實是不可思議!深願天下有緣人,念生死苦,發心念佛,信願求生,使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正念分明,蒙佛接引,如願往生。
持名念佛的要領,是要求念力集中,一心不亂,由于多多持念,…
《淨土眼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