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證知一個人決定往生呢?決定往生者,臨終必有瑞相,諸如:1、心不顛倒(沒有恐懼、挂礙);2、預知時至;3、淨念不失(即心中一直欣向淨土,厭離娑婆);4、洗漱更衣(臨終時會先盥洗、漱口、更衣);5、自能念佛(自己能出聲念佛或在心中默念);6、端坐合掌;7、異香滿室;8、光明照身;9、天樂鳴空;10、說偈勵衆。如果具足以上十種瑞相,那當然生品必高,但只要具有其中一或數種,亦決定往生。
9、九品往生
念佛法門,常爲人津津樂道的特點之一,就是可以“九品往生”。
九品者,念佛人的智慧功德,有深淺的不同,可以分爲上、中、下叁輩。在叁輩中,每一輩又可分爲叁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合之便成九品,也就是九種的品類的意思。不管哪一品,皆可往生。
由于往生的人有九種的品類,所以所托生的蓮花叫做“九品蓮花”,所往生的極樂世界叫做“九品淨土”、“九品淨刹”、“九品安養”或“九品蓮臺”,所修的九種淨行也叫做“九品行業”,阿彌陀佛更號稱爲“九品覺王”。
修怎麼樣的因,就得怎麼樣的果,誰想知道自己將來的生品高低,只要看你現在所修的“九品行業”是屬于哪一種品類,就可預知其消息了。《觀無量壽佛經》指出:
上品上生者:生前須發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還要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回向願生彼國,命終即得往生。
上品中生者:不一定要受持讀誦方等經典,但要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命終即得往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命終即得往生。
中品上生者: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患,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命終即得往生。
中品中生者: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命終即得往生。
中品下生者: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極樂國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已命終,即得往生。
下品上生者:作衆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複教合掌,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即得往生。
下品中生者:生前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死後應墮地獄,命欲終時,獄火煎迫,遇善知識,贊說彌陀十力威德,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聞已除八十億劫重罪,獄火化爲清風,吹諸天花,花上化佛來迎,命終即得往生。
下品下生者:生前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地獄,臨終遇善知識,說法教令念佛,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念念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即得往生。
由上面所說九品往生的情形來看,上叁品之往生者,乃悲智雙運之菩薩;中叁品之往生者,乃緣覺聲聞之聖衆;下叁品之往生者,便是我們這些帶業往生之凡夫。
再者,九種品類的衆生都可以往生,可見念佛法門,的的確確,徹上徹下,無所不宜,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衆生,不管是誰,只要聽到念佛法門,能信,能願,能行,即屬“緣熟衆生”,即有資格往生,不退成佛。
念佛法門可以九品往生,這爲世人敞開了超凡入聖之大門,而且下下品往生,也勝過叁界之最高天!也因此,有許多世人,以得少爲足,常說:能下下品往生,就夠了!對此,淨空上人時常苦口婆心的教誡世人:“念佛要求上品往生,千萬不要說,我下品下生就可以,這個志氣未免太劣啦!上品上生生不了,還有中品可持;假如下品下生去不了,就完了!這一生不就錯過了嗎?所以一定要把品位拉高,達不到中品,下品確實還有分;千萬不能定得太低,太低就沒有把握。”世人應緊記上人的教誡爲是。
10、活著往生
往生是“往”西方極樂世界去蓮花化“生”,但許多人都把神聖的“往生”當作“死”的代名詞,那是指鹿爲馬,顛倒是非,大錯而特錯!
爲了證明“死”與“往生”有實質上的不同,我們要舉一個實例,就是:死的情形,淒淒慘慘戚戚,所以許多人都怕死;往生的情形,正與此相反,世上沒有任何一種盛大的慶典能與之相提並論或更隆重的了!《觀經》裏說:
●上品上生者: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無數菩薩,至行者前。同時,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行者見了,無限歡喜,自己見到自己的身體,坐在金剛臺裏,跟隨在佛的後面,好像一彈手指那麼短的時間,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上品中生者: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與千化佛,同時都伸出手來,握著行者的手。行者見了,自己看見自己坐在紫金臺裏,像轉一個念頭的短時間,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上品下生者: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花,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同時伸出手來迎接他。他就見到自己的身體,坐在金蓮花裏,跟隨在佛的後面,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中品上生者: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念佛人一見佛光,心裏非常歡喜,自己看見自己的身體,坐在蓮花裏頭,雙膝跪在地上,合掌向佛行禮,在頭還沒有擡起來的短時間,已經往生極樂世界去了。
●中品中生者: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自己見到自己坐在蓮花上,當蓮花合攏時,行者已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中品下生者:命欲終時,遇到善知識,向他細說極樂國土種種的快樂,和法藏比丘所發的四十八願。行者聽了之後,隨即命終,譬如像身強力大的人,把他的臂膊伸屈一下之間,已經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下品上生者:阿彌陀佛即差化身的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來接行者。行者看見化佛所放的光明,遍滿其室,心裏非常歡喜,他就坐在寶蓮花裏,跟在化佛的後面,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下品中生者:命欲終時,因生前造作諸惡,故地獄衆火,一時俱至。好在遇到善知識,爲他演說阿彌陀佛的威德、光明、神力,他聽了之後,立即滅除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地獄猛火立時化爲清快涼爽的風,吹來無數天花,花上都有化佛化菩薩來迎接他,像轉一個念頭的時間,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下品下生者:因生前造作五逆十惡,是一個罪大惡極的人,像這樣的人,應墮地獄、餓鬼、畜生之叁惡道裏,經曆多劫,所受痛苦,無窮無盡。這樣愚癡的人,臨命終時,碰到善知識,爲說妙法,教他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只要他以極真誠懇切的心來念佛,具足十念,念念可以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到金色的蓮花,像太陽一樣,停在他面前,只有像轉一個念頭那麼短的時間,他已經往生極樂世界去了。
看了上面九品往生的盛況之後,你就曉得往生是一項偉大的成就!是人生一等一的大事!也是一件極其榮耀的事!絕對與死不同。是故許多人視“往生”等同于“死”,那是有眼不識泰山,把“寶”當作“草”,贻笑大方。
除此之外,往生還有比上面所說的盛況更令人不可思議的事,就是:許多世人由于種種原因,從這一個國家移民到另一個國家去,當移民時,是活著去,不是死後才去;而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也是移民,因爲這個世界太苦了,很難修行,成佛不易,所以大家決定移民到極樂世界去,當往生時,也是活著去,不是死後才去。
淨空上人在無數次的開示中,都強調念佛人往生,就跟世人移民的情形完全一樣,是活著去,不是死後才去。老人家的結論是:“念佛人往生時,沒有病苦,預知時至,人很清醒,神識清楚,神情安祥,看到佛菩薩來迎,還會告訴旁邊的人:佛菩薩來了!我看見了!我要走了!你就曉得往生是活著走的,不是死後才走的。跟佛菩薩走時,臭皮囊不要了,丟掉了。可見念佛法門是一生成就的法門,如果死了,才去投胎,那已經是第二世,不是這一生了。”(見法師主講《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一書)
淨空上人還說:“念佛法門乃一個令人不死的法門”。這個說法也是有根有據的:
昙鸾大師是後魏時代的人,少年出家,因病而感人命危脆,旦夕無常,想學神仙不死之術,遂到江南去找陶隱居,懇求仙術。陶隱居給了他仙經十卷,欣然而返。途中至洛下,遇到叁藏菩提留支,便向留支請教:“佛法中有不死之法,勝過這些仙經所說的嗎?”留支告訴他:“世上哪裏有長生不死之法?縱然得到長命,暫時不死,最終還是要六道輪回,這有什麼可貴?要論真正的長生不死,就是佛所說之道。”隨即送他一部《觀無量壽佛經》,並說:“學裏面之法,就不會再在叁界之中受生死,也不會再在六道之中輪回,壽命之長,恒河沙數劫量,都不能相比,這才是佛教所說的長生。”他聽了非常歡喜,即把仙經燒掉,立志專修專弘淨法,求生西方。晚年還感得龍樹菩薩現身對他說:“我就是龍樹,久居淨土,你是同道,故來相見。”
以此印證淨空上人之所說“念佛乃不死之法”,誠不我欺也。
11、畢竟不退
《阿彌陀經》說:“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不退轉”的意思。什麼東西不退轉呢?一、位不退,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凡聖同居土,依蓮花化生之後,即永不退墮于叁界六道;二、行不退,叁界的見思惑既落,塵沙惑亦破,得生方便有余土,進趨佛果,即永不退墮于同居土;叁、念不退,破無明,顯法身,生實報莊嚴土,分證如來寂光,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即一切種智,亦即諸佛究竟圓滿之菩提)。
根據一般經論所說,要修到十地法雲地的菩薩,才能圓證叁不退,但《彌陀經》說十方世界人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圓證叁不退,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更不可思議的是,我們所念的這一句“阿彌陀佛”,還能使念者、聞者,皆得“畢竟不退”。聽過佛號,他的阿賴耶識中種有阿彌陀佛名號的種子,所以臨終才會念佛。若無善根,即不能臨終要其妻請僧救度,亦不會遇到有道高僧教他念佛了。彌陀名號,一曆耳根,真的如吃小金剛,永世不化啊!
一句佛號,能令人畢竟不退,這就爲我們製造了許多自利利他的機會,如平日與人見面,念一句“阿彌陀佛”,既可代表問候與祝福,同時還可爲他人種下將來必定得度的善因,自他兩利,何樂不爲?
12、暗藏道妙
釋迦牟尼佛曾勸其父王:“行念佛叁昧,稱是功德,有無量深妙境界,不可思議,爲一切叁昧中王!”可見念佛法中,含有甚深學理,非一般凡夫所能了解。
這個法門,從表面上看,似乎沒有什麼特別,其實暗藏道妙,諸如:
●念佛念到由“事一心不亂”而至“理一心不亂”,即禅宗所說的“明心見性”境界。
●念佛人的心念佛,佛也念衆生,即密宗所說的“叁密相應”。
●念佛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及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律宗所說的“由戒生定,由定發慧”。
●念佛念到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就是天臺宗所說的“止觀”中的“止”;每一句佛號,每一個字,心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觀”。
●不管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或是持名念佛,都是心作心是。心作,是心作佛;心是,是心是佛。此即《華嚴經》所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之至理。
●念佛人都攝六根,令六根對六塵時,意識不起妄想分別執著,此即唯識宗所說的“轉識成智”。
●一心念佛,達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時,即是般若宗所說的“空有不二”境界。
蕅益大師真不愧爲一代宗師,他說:“念得阿彌陀佛熟,叁藏十二部極致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叁聚淨戒,亦在裏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複起貪嗔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複妄想馳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爲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要不是大師點出,我們還真不知道在一句佛號裏,竟然具備百行,統攝萬法,八萬四千法門,都在其中!至此我們也才明白:持佛名號,若論行事,愚夫愚婦,都能做到。若論窮理,等覺菩薩,尚未徹底,真的是“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究竟”。
有人曾經說過,這一句佛號是斬群邪之寶劍、破地獄之猛將、照黑暗之明燈、渡苦海之慈航、出輪回之徑路、脫生死之良方、成佛仙之秘訣、換骨髓之神丹。非常貼切的把彌陀聖號之無窮妙用都一一的點將了出來了。
知道了念佛法門具有如斯衆多之特色,和在一句佛號裏便具有無窮無盡的妙用之後,你能不“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和死心塌地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嗎?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五、特色如雲的念佛法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