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证知一个人决定往生呢?决定往生者,临终必有瑞相,诸如:1、心不颠倒(没有恐惧、挂碍);2、预知时至;3、净念不失(即心中一直欣向净土,厌离娑婆);4、洗漱更衣(临终时会先盥洗、漱口、更衣);5、自能念佛(自己能出声念佛或在心中默念);6、端坐合掌;7、异香满室;8、光明照身;9、天乐鸣空;10、说偈励众。如果具足以上十种瑞相,那当然生品必高,但只要具有其中一或数种,亦决定往生。
9、九品往生
念佛法门,常为人津津乐道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九品往生”。
九品者,念佛人的智慧功德,有深浅的不同,可以分为上、中、下三辈。在三辈中,每一辈又可分为三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合之便成九品,也就是九种的品类的意思。不管哪一品,皆可往生。
由于往生的人有九种的品类,所以所托生的莲花叫做“九品莲花”,所往生的极乐世界叫做“九品净土”、“九品净刹”、“九品安养”或“九品莲台”,所修的九种净行也叫做“九品行业”,阿弥陀佛更号称为“九品觉王”。
修怎么样的因,就得怎么样的果,谁想知道自己将来的生品高低,只要看你现在所修的“九品行业”是属于哪一种品类,就可预知其消息了。《观无量寿佛经》指出:
上品上生者:生前须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还要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回向愿生彼国,命终即得往生。
上品中生者:不一定要受持读诵方等经典,但要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命终即得往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命终即得往生。
中品上生者: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命终即得往生。
中品中生者: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命终即得往生。
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极乐国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已命终,即得往生。
下品上生者: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即得往生。
下品中生者:生前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死后应堕地狱,命欲终时,狱火煎迫,遇善知识,赞说弥陀十力威德,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闻已除八十亿劫重罪,狱火化为清风,吹诸天花,花上化佛来迎,命终即得往生。
下品下生者:生前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地狱,临终遇善知识,说法教令念佛,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念念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即得往生。
由上面所说九品往生的情形来看,上三品之往生者,乃悲智双运之菩萨;中三品之往生者,乃缘觉声闻之圣众;下三品之往生者,便是我们这些带业往生之凡夫。
再者,九种品类的众生都可以往生,可见念佛法门,的的确确,彻上彻下,无所不宜,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不管是谁,只要听到念佛法门,能信,能愿,能行,即属“缘熟众生”,即有资格往生,不退成佛。
念佛法门可以九品往生,这为世人敞开了超凡入圣之大门,而且下下品往生,也胜过三界之最高天!也因此,有许多世人,以得少为足,常说:能下下品往生,就够了!对此,净空上人时常苦口婆心的教诫世人:“念佛要求上品往生,千万不要说,我下品下生就可以,这个志气未免太劣啦!上品上生生不了,还有中品可持;假如下品下生去不了,就完了!这一生不就错过了吗?所以一定要把品位拉高,达不到中品,下品确实还有分;千万不能定得太低,太低就没有把握。”世人应紧记上人的教诫为是。
10、活著往生
往生是“往”西方极乐世界去莲花化“生”,但许多人都把神圣的“往生”当作“死”的代名词,那是指鹿为马,颠倒是非,大错而特错!
为了证明“死”与“往生”有实质上的不同,我们要举一个实例,就是:死的情形,凄凄惨惨戚戚,所以许多人都怕死;往生的情形,正与此相反,世上没有任何一种盛大的庆典能与之相提并论或更隆重的了!《观经》里说:
●上品上生者: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无数菩萨,至行者前。同时,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行者见了,无限欢喜,自己见到自己的身体,坐在金刚台里,跟随在佛的后面,好像一弹手指那么短的时间,就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上品中生者: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与千化佛,同时都伸出手来,握著行者的手。行者见了,自己看见自己坐在紫金台里,像转一个念头的短时间,就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上品下生者: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花,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同时伸出手来迎接他。他就见到自己的身体,坐在金莲花里,跟随在佛的后面,就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中品上生者: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念佛人一见佛光,心里非常欢喜,自己看见自己的身体,坐在莲花里头,双膝跪在地上,合掌向佛行礼,在头还没有抬起来的短时间,已经往生极乐世界去了。
●中品中生者: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己见到自己坐在莲花上,当莲花合拢时,行者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中品下生者:命欲终时,遇到善知识,向他细说极乐国土种种的快乐,和法藏比丘所发的四十八愿。行者听了之后,随即命终,譬如像身强力大的人,把他的臂膊伸屈一下之间,已经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下品上生者:阿弥陀佛即差化身的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来接行者。行者看见化佛所放的光明,遍满其室,心里非常欢喜,他就坐在宝莲花里,跟在化佛的后面,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下品中生者:命欲终时,因生前造作诸恶,故地狱众火,一时俱至。好在遇到善知识,为他演说阿弥陀佛的威德、光明、神力,他听了之后,立即灭除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地狱猛火立时化为清快凉爽的风,吹来无数天花,花上都有化佛化菩萨来迎接他,像转一个念头的时间,就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下品下生者:因生前造作五逆十恶,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人,像这样的人,应堕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里,经历多劫,所受痛苦,无穷无尽。这样愚痴的人,临命终时,碰到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他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只要他以极真诚恳切的心来念佛,具足十念,念念可以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到金色的莲花,像太阳一样,停在他面前,只有像转一个念头那么短的时间,他已经往生极乐世界去了。
看了上面九品往生的盛况之后,你就晓得往生是一项伟大的成就!是人生一等一的大事!也是一件极其荣耀的事!绝对与死不同。是故许多人视“往生”等同于“死”,那是有眼不识泰山,把“宝”当作“草”,贻笑大方。
除此之外,往生还有比上面所说的盛况更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就是:许多世人由于种种原因,从这一个国家移民到另一个国家去,当移民时,是活著去,不是死后才去;而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也是移民,因为这个世界太苦了,很难修行,成佛不易,所以大家决定移民到极乐世界去,当往生时,也是活著去,不是死后才去。
净空上人在无数次的开示中,都强调念佛人往生,就跟世人移民的情形完全一样,是活著去,不是死后才去。老人家的结论是:“念佛人往生时,没有病苦,预知时至,人很清醒,神识清楚,神情安祥,看到佛菩萨来迎,还会告诉旁边的人:佛菩萨来了!我看见了!我要走了!你就晓得往生是活著走的,不是死后才走的。跟佛菩萨走时,臭皮囊不要了,丢掉了。可见念佛法门是一生成就的法门,如果死了,才去投胎,那已经是第二世,不是这一生了。”(见法师主讲《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一书)
净空上人还说:“念佛法门乃一个令人不死的法门”。这个说法也是有根有据的:
昙鸾大师是后魏时代的人,少年出家,因病而感人命危脆,旦夕无常,想学神仙不死之术,遂到江南去找陶隐居,恳求仙术。陶隐居给了他仙经十卷,欣然而返。途中至洛下,遇到三藏菩提留支,便向留支请教:“佛法中有不死之法,胜过这些仙经所说的吗?”留支告诉他:“世上哪里有长生不死之法?纵然得到长命,暂时不死,最终还是要六道轮回,这有什么可贵?要论真正的长生不死,就是佛所说之道。”随即送他一部《观无量寿佛经》,并说:“学里面之法,就不会再在三界之中受生死,也不会再在六道之中轮回,寿命之长,恒河沙数劫量,都不能相比,这才是佛教所说的长生。”他听了非常欢喜,即把仙经烧掉,立志专修专弘净法,求生西方。晚年还感得龙树菩萨现身对他说:“我就是龙树,久居净土,你是同道,故来相见。”
以此印证净空上人之所说“念佛乃不死之法”,诚不我欺也。
11、毕竟不退
《阿弥陀经》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不退转”的意思。什么东西不退转呢?一、位不退,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凡圣同居土,依莲花化生之后,即永不退堕于三界六道;二、行不退,三界的见思惑既落,尘沙惑亦破,得生方便有余土,进趋佛果,即永不退堕于同居土;三、念不退,破无明,显法身,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如来寂光,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即一切种智,亦即诸佛究竟圆满之菩提)。
根据一般经论所说,要修到十地法云地的菩萨,才能圆证三不退,但《弥陀经》说十方世界人民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圆证三不退,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我们所念的这一句“阿弥陀佛”,还能使念者、闻者,皆得“毕竟不退”。听过佛号,他的阿赖耶识中种有阿弥陀佛名号的种子,所以临终才会念佛。若无善根,即不能临终要其妻请僧救度,亦不会遇到有道高僧教他念佛了。弥陀名号,一历耳根,真的如吃小金刚,永世不化啊!
一句佛号,能令人毕竟不退,这就为我们制造了许多自利利他的机会,如平日与人见面,念一句“阿弥陀佛”,既可代表问候与祝福,同时还可为他人种下将来必定得度的善因,自他两利,何乐不为?
12、暗藏道妙
释迦牟尼佛曾劝其父王:“行念佛三昧,称是功德,有无量深妙境界,不可思议,为一切三昧中王!”可见念佛法中,含有甚深学理,非一般凡夫所能了解。
这个法门,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其实暗藏道妙,诸如:
●念佛念到由“事一心不乱”而至“理一心不乱”,即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境界。
●念佛人的心念佛,佛也念众生,即密宗所说的“三密相应”。
●念佛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及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律宗所说的“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念佛念到心中只有佛,佛外更无心,就是天台宗所说的“止观”中的“止”;每一句佛号,每一个字,心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观”。
●不管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或是持名念佛,都是心作心是。心作,是心作佛;心是,是心是佛。此即《华严经》所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之至理。
●念佛人都摄六根,令六根对六尘时,意识不起妄想分别执著,此即唯识宗所说的“转识成智”。
●一心念佛,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时,即是般若宗所说的“空有不二”境界。
蕅益大师真不愧为一代宗师,他说:“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致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要不是大师点出,我们还真不知道在一句佛号里,竟然具备百行,统摄万法,八万四千法门,都在其中!至此我们也才明白:持佛名号,若论行事,愚夫愚妇,都能做到。若论穷理,等觉菩萨,尚未彻底,真的是“唯佛与佛,乃能知之究竟”。
有人曾经说过,这一句佛号是斩群邪之宝剑、破地狱之猛将、照黑暗之明灯、渡苦海之慈航、出轮回之径路、脱生死之良方、成佛仙之秘诀、换骨髓之神丹。非常贴切的把弥陀圣号之无穷妙用都一一的点将了出来了。
知道了念佛法门具有如斯众多之特色,和在一句佛号里便具有无穷无尽的妙用之后,你能不“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和死心塌地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吗?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五、特色如云的念佛法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