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像等。
【頭上安頭】 (喻)事情重複。如人本來已經有頭,若在頭上再安一個頭,那是多余的,無此必要。
【頭北面西】 如來涅槃相。如來涅槃時,頭北面西,右厍而臥。
【頭面作禮】 以吾人之頭面去頂禮尊者之足。
【頻伽】 迦羅頻伽或迦陵頻伽的簡稱,鳥名,華譯爲妙音鳥,是一種常住在極樂世界的鳥兒。
【頻來果】 又叫做一來果,即聲聞乘四果中之第二果。
【餓鬼】 六道之一,即時常遭受饑餓的鬼類。其中略有威德的,成爲山林冢廟之神,能得祭品或人間的棄食,無威德的,則常不得食,甚至口因渴出火。
【餓鬼因】 成爲餓鬼的業因,即悭貪不舍。
【餓鬼道】 造作餓鬼業因的人所走的道途,是五道或六道之一。
【餓鬼趣】 造作餓鬼業因的人所趣向的道途,是五趣或六趣之一。
【餓鬼界】 餓鬼的世界,是十界之一。
【龍】 梵語叫做伽,八部衆之一,有神通力,能變化雲雨。
【龍王】 龍類之王。
【龍子】 大海龍子。龍子常爲金翅鳥所食,龍王請佛,得袈裟一縷,因而得免于難。
【龍天】 1.八部中的龍衆與天衆。2.指龍樹菩薩與天親菩薩。
【龍河】 尼連禅河的別名,因此河中有龍居住。
【龍宮】 龍王的宮殿,在大海底下。
【龍猛】 龍樹的譯名之一,龍樹的譯名共有叁個,即龍樹、龍勝、龍猛。
【龍象】 指修行很勇猛而且具有大力的人,今作爲出家人的尊稱。
【龍勝】 龍樹菩薩的別名。
【龍樹】 菩薩名,人譯作龍猛,南天竺人,生于佛滅後八百年間,提倡中觀性空之學,著作很多。
【龍神】 八部衆之一。
【龍神八部】 在八部衆中以天與龍爲首,所以常說天龍八部或是龍神八部。
【龍華】 古字華即是花,將來彌勒菩薩,坐龍華樹下成佛,因其花爲龍所尚,故名龍花。又因其花似龍頭,故名。
【龍華會】 彌勒菩薩今在兜率天內院,將來下降人間成佛,在華林園龍華樹下開法會,普度人天,叫做龍華會。
【龍華樹】 將來彌勒佛成道時的道樹。
【龍華叁會】 彌勒佛將來在華林園中龍華樹下成道,開叁番法會,度盡上中下叁根的衆生,叫做龍華叁會。
十七畫
【優波離】 又作優婆離,華譯近取,或近執,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持律第一著稱。
【優婆離】 見優波離條。
【優婆塞】 華譯爲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親近奉事叁寶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爲四衆或七衆之一。
【優婆塞戒】 優婆塞所應受持的戒法,即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是。
【優婆夷】 華譯爲清淨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等,即親近奉事叁寶和受持五戒的女居士,爲四衆或七衆之一。
【優婆提舍】 華譯爲論議,爲十二部經之一。
【優昙華】 又名優昙缽華,華譯爲靈瑞,或瑞應,是多年生草,莖高四五尺,花作紅黃色,産于喜馬位雅山麓及錫蘭等處,二千年開花一次,開時僅一現,故人們對于難見而易滅的事,稱爲昙花一現。
【彌陀】 阿彌陀佛的簡稱。
【彌陀叁尊】 中尊是阿彌陀佛,左脅侍是觀世音菩薩,右脅侍是大勢至菩薩。
【彌陀叁部】 又叫做淨土叁部,即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
【彌陀叁聖】 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彌陀本願】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靠著這些大願,他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以救濟一切衆生。
【彌陀名號】 彌陀爲救濟一切衆生而成就的名號,其四字的名號是阿彌陀佛,六字的名號是南無阿彌陀佛,九字的名號是南無不可思議光如來,十字的名號是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彌勒】 菩薩名,華譯爲慈氏,現住在兜率天內院,是一生補處菩薩,將來當于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壽減至八萬歲時,下生此界,繼釋迦牟尼佛之後,爲賢劫之第五尊佛。
【彌勒出世】 彌勒佛在人間出世。彌勒佛是賢劫千佛中之第五尊佛,當于第十的減劫之時出世,以繼紹釋迦佛的宏願,在龍華樹下以叁會的說法,化度一切天上人間的衆生。
【彌勒淨土】 欲界六天中之第四天名兜率天,此天有內外二院,內院是補處菩薩的住處,因彌勒菩薩現在住在那裏,所以叫做彌勒淨土。
【彌勒叁尊】 中尊是彌勒佛,左是法花林菩薩,右是大妙相菩薩。
【彌勒叁部】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佛說彌勒下生經,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應人】 應受人天供養的人,即阿羅漢。
【應土】 又名化土,即應衆生之機緣而化現的國土,爲二土或叁土之一。
【應果】 阿羅漢果,阿羅漢一譯作應,即應受人天供養的意思。
【應供】 應受人天供養的人,是如來十號之一,又是阿羅漢的義譯。
【應迹】 應衆生之機緣而化現垂迹的身體。
【應現】 應衆生之機緣而現身。金光明經說:“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
【應頌】 又名重頌,是十二分教之一。
【應器】 又名應量器,即比丘乞食時所用的鐵缽。見缽條。
【應法】 與如法同義。
【應化】 應衆生之機緣而化現的佛身。
【應化身】 如來現佛身教化衆生,名應身,現九界身,皆名化身,合稱爲應化身,爲叁身之一。
【應化聲聞】 見四種聲聞條。
【應化利生】 諸佛菩薩應現,都是爲了向衆生說法,利益衆生。
【應化法身】 謂法身的佛菩薩應現無量的身體。
【應身】 佛叁身之一,即應他之機緣而化現的佛身。
【應身土】 應身佛所居住的國土,亦即應衆生之機緣而變現的國土。
【應量器】 鐵缽。見缽條。
【應正遍知】 應與正遍知。應是應供的簡稱;正遍知又名正等覺。見十號條。
【應理圓實宗】 法相宗四名之一。
【戲論】 含有遊戲性和不切實際的言論。
【檀】 檀那的簡稱,華譯爲布施。
【檀主】 施主。
【檀林】 旃檀之林,即寺院的尊稱。
【檀信】 施主的信仰。
【檀度】 布施度,是六度之一。
【檀越】 施主。
【檀那】 與檀越同義。
【檀波羅蜜】 布施波羅蜜,是六波羅蜜之一。
【濕生】 依濕氣而生的動物,如蚊蠅是,是四生之一。
【濕生化生】 濕生與化生。濕生是依濕氣而生長的動物,如蚊蠅是;化生是不靠父母之緣,自然變化而生的生命,如天人及地獄的衆生是。
【濟世】 救濟世人。
【濟度】 以佛法救濟超度衆生。
【禅】 禅那的簡稱,華譯爲靜慮,即靜息念慮的意思。
【禅心】 寂定的心。
【禅行】 坐禅的行法。
【禅衣】 禅僧所穿的衣。
【禅戒】 1.禅定與戒法。2.禅宗與律宗。
【禅法】 修禅之法,有二種,即如來禅和祖師禅。如來禅者,如經論所說的四禅八定是;祖師禅者,經論之外,曆代祖師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是。
【禅味】 禅定微妙的滋味,如入于禅定時,就有一種輕安寂靜的滋味是。
【禅宗】 以禅那爲宗的宗派。因此宗偏重于修心,以心傳心,直傳佛祖的心印,故又名佛心宗。
【禅律】 禅宗和律宗。
【禅師】 專修禅定的出家人。
【禅德】 禅宗大德的簡稱,用以尊稱禅師。
【禅病】 1.指坐禅時縷縷不絕的妄念。2.坐禅不得其法,坐出毛病來。
【禅教】 1.禅宗的教法。2.禅與教。
【禅規】 禅寺所奉行的規則。因這些規則是由唐百丈山懷海禅師所製定,所以叫做百丈清規。
【禅寂】 修禅以寂靜念慮。
【禅慧】 禅定和智慧。
【禅觀】 坐禅以觀念真理。
【禅那】 華譯爲思惟修,或靜慮,即住心一境而冥想妙理。
【禅那波羅蜜】 十波羅蜜之一。
【禅定】 即禅那,華譯爲靜慮,即是止觀不二或定慧不二的境界。
【禅定堅固】 大集經所說五種堅固之一。見五五百年條。
【禅定波羅蜜】 又名靜慮波羅蜜。見六波羅蜜條。
【禅門】 1.禅定的法門,如叁學中之定學與六波羅蜜中之禅波羅蜜是。2.禅宗的通稱。
【禅門五宗】 臨濟宗、沩仰宗、雲門宗、法眼宗、曹洞宗,以上五宗皆成于六祖之後。
【禅和】 又叫做禅和子,即參禅的人。
【禅和子】 見禅和條。
【禅悅】 入于禅定時所得的喜悅。
【禅悅食】 見二食條。
【禅波羅蜜】 六波羅蜜之一。
【糞掃衣】 糞掃衣有五種,一道路棄衣,二糞掃棄衣,叁河邊棄衣,四蟻穿破衣,五破碎衣。又有五種,一火燒衣,二水漬衣,叁鼠咬衣,四牛嚼衣,五奶母棄衣。以上之衣,印度人諱忌,故棄之。因取人家此種棄之不用與拭糞穢物差不多的衣片來補納成衣,故名糞掃衣,又名納衣。
【總別】 1.總釋和別釋。2.總相和別相。3.總業和別業。
【總願】 諸佛有總願和別願二種,如四弘誓願是總願,如藥師十二願和彌陀四十八願是別願。
【總報業】 招感總報的業因。
【總觀想】 觀無量壽經所說十六觀之一。
【總持】 總一切法和持一切義的意思,是梵語陀羅尼的譯義。
【總持門】 總持的法門,亦即密教的法門。
【總相】 一切有爲法都有總別的二種相,如無常無我,通于一切,叫做總相,如地有堅相水有濕相,叫做別相。
【總相戒】 如叁聚戒與十善戒等叫做總相戒,如二百五十戒與十戒等則叫做別相戒。
【總相叁寶】 佛法僧叁寶都在一個會上現相,不是在幾處分開現相,叫做總相叁寶。
…
《佛學常見辭彙 十六畫~卅叁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