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證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種,主要是指修習八正道。此四聖谛括盡了世出世間的兩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茲列表說明如下:
┌苦 谛(迷的果,即苦果)┐
四 │集 谛(迷的因,即苦因)┘───世間的因果
聖─┤
谛 │滅 谛(悟的果,即樂果)┐
└道 谛(悟的因,即樂因)┘───出世間的因果
【四重】 見四重禁條。
【四重禁】 又名四重罪、四棄、四波羅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盜戒、犯殺人戒、犯大妄語戒。
【四重罪】 見四重禁條。
【四重八重】 比丘戒的四波羅夷罪與比丘尼戒的八波羅夷罪。
【四重五逆】 四重罪與五逆罪。
【四食】 四種長養支持身命的東西。一、段食,即普通物質的食糧;二、觸食,即感官與外境的接觸;叁、識食,即知覺;四、思食,即思想或意志。
【四食時】 一、天食時,即清晨,清晨是諸天的食時;二、佛食時,即午時,午時是叁世諸佛如法的食時,過午則非時食;叁、畜生食時,即日暮,日暮是畜生的食時;四、鬼神食時,即昏夜,昏夜是鬼神的食時。
【四增盛】 在增劫時期有四種的增盛,即壽量增盛(人壽由千歲增至八萬歲)、有情增盛(人口由萬人增至無數量)、資具增盛(谷物果實等非常富饒)、善品增盛(人人皆修十善及諸道品)。
【四加行】 四善根的別名。見四善根條。
【四不生】 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不自生是法不由自因生;不他生是法不由他因生;不共生是法不由自他之共因生;不無因生是法不由無因而生。
【四不退】 1.淨土門所立。一、位不退,既修得的位次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的行法不退失;叁、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轉;四、處不退,生西方淨土的人不更退墮穢土。2.法相宗所立。一、信不退,是十信位之第六信,從此不生邪見;二、位不退,是十住位之第七住,從此不入二乘;叁、證不退,是初地以上,所證得之法不退失;四、行不退,是八地以上,有爲和無爲之行皆能修持。
【四不可得】 常少不可得、無病不可得、長壽不可得、不死不可得。
【四不可輕】 一、太子雖小,當爲國王,故不可輕。二、蛇子雖小,毒能殺人,故不可輕。叁、小火雖微,能燒山野,故不可輕。四、沙彌雖小,能得聖而有神通,是最不可輕。
【四不可說】 一、生生不可說,藏教說能生之因緣,所生之諸法,俱爲實有,故雲生生;二、生不生不可說,通教說能生所生之當體即空,故雲生不生;叁、不生生不可說,別教說真如不生之理,生十界差別之事,故雲不生生;四、不生不生不可說,圓教說真如之理與十界之事無二,故雲不生不生。上述四者之所以說不可說,那是因爲此四教之理,只可以智證,不可以言說,其理本來是無說的。
【四不可思議】 世界不可思議、衆生不可思議、龍不可思議、佛土境界不可思議。
【四天下】 須彌山東南西北之四大洲,又名四天下。
【四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四天王天】 四天王所居住的天界,在須彌山腰,六欲天之第一重。
【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四念住】 又名四念處。見四念處條。
【四念處】 又名四念住,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身念處是觀身不淨;受念處是觀受是苦;心念處是觀心無常;法念處是觀法無我。此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爲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四正勤】 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此四正勤就是精進,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以策勵身口意,斷惡生善。
【四正勝】 與四正勤同。
【四神足】 又名四如意足,是叁十七道品中四正勤所修的行品,也就是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願皆得,故名如意足。欲神足是欲望成就,勤神足是精進無間,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觀神足是心不馳散。
【四無明】 一、纏無明,纏即纏縛,謂由于此無明之惑的纏縛,使人不能出離生死;二、隨眠無明,謂無明煩惱長時隨逐眠伏于第八阿賴耶識中;叁、相應無明,謂意識緣于六塵之境,識與境相應,而起無明煩惱;四、獨頭無明,又名不共無明,謂未有六塵之境相對,而意識獨緣想六塵之境,因識與境不相應,無明獨起,所以叫做獨頭無明。
【四惡趣】 又名四惡道,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
【四邪命】 四種的邪命食。比丘不乞食,亦不弘法,但作不如法之事,以維持其生命,叫做邪命。一、種值田園,和合湯藥,名下食。二、仰觀星宿,推測盈虛,名仰口食。叁、谄媚豪貴,遊說四方,名方口食。四、以咒術呼召鬼神,以及蔔卦、算命、看相爲業者,名維口食。
【四梵行】 又名四梵住,即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因此四心爲生于梵天的資糧,故名四梵行。
【四吠陀】 梨俱吠陀、沙磨吠陀、夜柔吠陀、阿阇婆吠陀。梨俱吠陀是宗教的贊歌,沙磨吠陀是祭祀儀式的頌文,夜柔, 吠陀是祭祀儀式的歌詞,阿阇婆吠陀是俗世相傳的咒術。吠陀是明智的意思。
【四阿含】 四部阿含經,即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
【四善根】 1.指小乘之暖、頂、忍、世第一法。聲聞乘行人修五停心觀及四念處觀之後,接著須修四谛觀。當無漏智火將生,心中光明啓發之時,名爲暖位;進而智慧增長,達于頂點,名爲頂位;再進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堅住,決定不移,名爲忍位;更進而到達有漏智的最終點,在世間有情之中,最爲殊勝,名爲世第一法。3.指大乘之暖、頂、忍、世第一法。以佛覺爲己心,如火欲燃,名爲暖;以自心成佛,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爲頂;印持無所取之境,順忍所無取之心識,名爲忍(暖位以佛覺爲己心,頂位以自心爲佛境,忍位則覺于中道);由此更進,則迷覺兩忘,中邊不立,雖未至初地見道之出世間,然已到世間的最後邊際,縱屬有漏,但在世間已是第一,名世第一。在此大乘暖、頂、忍、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尋思觀,觀所取空,後二位修四如實智,觀能所二取皆空。
【四熏習】 無明熏習、妄心熏習、妄境界熏習、淨法熏習。
【四煩惱】 與末那識時常相應的四種根本煩惱,即我癡、我見、我慢、我愛。
【四威儀】 行、住、坐、臥。
【四歸法】 歸佛、歸法、歸僧、歸戒。
【四識住】 色識住、受識住、想識住、行識住。因上述四蘊爲識所依所住,故名爲識住。
【四顛倒】 1.指凡夫的四倒,即一、常顛倒,無常認爲有常;二、樂顛倒,以苦當作樂;叁、淨顛倒,以不淨爲淨;四、我顛倒,無我認爲有我。2.指二乘的四倒,即一、無常顛倒,于涅槃之常而計無常;二、無樂顛倒,于涅槃之樂而計無樂;叁、無我顛倒,于涅槃之我而計無我;四、無淨顛倒,于涅槃之淨而計無淨。
【四攝法】 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布施攝是對于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愛語攝是隨著衆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他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以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利行攝是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于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爲,感化衆生共修佛道,以達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攝是修菩薩道者,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而度化之。菩薩濟度衆生,必須先行此四攝法,使衆生愛我敬我信我,然後方能聽我勸導,修行佛道。
【四尋思】 一、名尋思,即推求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實。二、事尋思,即推求五陰等事,皆系心識上變似的相分,因緣所成,離識非有,無有自性。叁、自性假立尋思,即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獨立性,皆不可得。四、差別假立尋思,即推求諸法名或事的差別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實。行者對此四法,尋求思察,皆假有實無,名四尋思觀。
【四尋思觀】 在大乘叁賢和十聖的中間,尚須經過四加行,作爲進入初地的准備,所謂四加行者,即修四尋思觀,修之能得四如實智。見四尋思條。
【四無畏】 又名四無所畏,無畏是教化他人的心沒有懼怕。有佛四無畏與菩薩四無畏二種。見佛四無畏或菩薩四無畏條。
【四無量心】 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與一切衆生樂,名慈無量心;拔一切衆生苦,名悲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名喜無量心;如上叁心,舍之而不執著,或怨親平等,不起愛憎,名舍無量心。因此四心普緣無量衆生,引生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則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四無礙智】 又名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即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說無礙。法無礙智是通達諸法的名字,分別無滯;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達無礙;詞無礙智是通曉各種言語,能隨意演說;樂說無礙是辯說法義,圓融無滯,爲衆生樂說自在。
【四無礙解】 見四無礙智條。
【四無礙辯】 見四無礙智條。
【四無閡智】 與四無礙智同。
【四種人】 順流者、逆流者、中住者、得度者。順流者是順著生死而流轉的人;逆流者是發奮去除煩惱以截斷生死之流轉的人;中住者是大乘行者爲度有情而出生入死,住于其中;得度者是精修涅槃之法而得度到彼岸的人。
【四種死】 人死亡的四種因由,即壽盡財不盡死(壽命盡而死),財盡壽不盡死(因貧困而饑死凍死),壽盡財盡死(…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