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P13

  ..續本文上一頁因貧困與壽命盡而死),壽不盡財不盡死(即各種的橫死)。

  【四種我】 凡夫妄計之我、外道之神我、叁乘之假我、法身之大我。

  【四種往生】 正念往生、狂亂往生、無記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而得往生;狂亂往生是人在生時作惡多端,臨終時見到地獄之猛火一時俱來苦逼,于狂亂中,忽然遇到善知識教他作一聲或十聲之念佛,即得往生;無記往生是人于平日發心皈命于佛,到臨終時,雖然心神衰弱而成爲無記(非善非惡),不能念佛,但是乘著他以前念佛的功德而得往生;意念往生是人臨命終時,雖然不能出聲念佛,但中意念阿彌陀佛,一樣可以往生。

  【四種念誦】 1.一、音聲念誦,即發聲念誦;二、金剛念誦,即聲在唇齒之間;叁、叁摩地念誦,即定心一境而觀真言之文字;四、真實念誦,也是定心一境而觀文字的實相。2.一、音聲念誦;二、叁摩地念誦;叁、金剛念誦;四、降魔念誦。以上叁者與上述相同,而降魔念誦是內住悲心,外現嗔怒的一種高聲念誦。

  【四種涅槃】 法相宗所立。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即雖有種種的煩惱,但其自性清淨,湛如虛空,離諸一切分別之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聖者能親證,其性原是寂靜。二、有余依涅槃,即生死之因與惑業雖盡,但猶余有漏依身之苦果。叁、無余依涅槃,即不但生死之因與惑業已盡,同時連依身之苦果亦滅,使之畢竟不生。四、無住處涅槃,是斷所知障所顯的真如,所知障爲智之障,二乘人因有所知障,不明白生死涅槃無差別的道理,所以固執生死爲可厭,涅槃爲可欣,佛斷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時,對生死與涅槃無厭欣之情,因有大智,故住于生死,因有大悲,故不住于涅槃,以利樂盡未來際之有情,故謂之爲無住處,利樂之用雖常起,而亦常寂,故稱爲涅槃。

  【四種資糧】 福德資糧、智德資糧、先世資糧、現法資糧。福德資糧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資糧即由修習正觀而得之妙智,亦即六度中之第六度;先世資糧即由宿世積集之善根,在今生自然而有之福智資糧;現法資糧即在今生所修習之福智資糧。

  【四種輪王】 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在增劫人壽由十歲增至二萬歲時,鐵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洲;人壽增至四萬歲時,銅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洲及東勝身洲二大洲;人壽增至六萬歲時,銀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洲及東勝身洲與西牛貨洲叁大洲;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時,金輪王出現,統轄四天下了。

  【四種平等】 相非相平等、因果平等、我無我平等、人與所修法平等。

  【四種布施】 筆施、墨施、經施、說法施。筆施是見人發心書寫經文,以筆施之,助成善緣;墨施是見人書寫經文,以墨施之,助成善緣;經施是刊印佛經,送人讀誦;說法施是說法使人聽了修因證果。

  【四種成佛】 又名四滿成佛。見四滿成佛條。

  【四種觀行】 觀因緣、觀果報、觀自身、觀如來身。這是修行忏悔的人,爲了滅除自己的罪業,方便而修的四種觀行。

  【四種行人】 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四種總持】 法總持、義總持、咒總持、忍總持。法總持又名聞總持,即對佛的教法聞持不忘;義總持是對諸法的義理總持不失;咒總持是菩薩依定起咒,持咒神驗,袪除衆生的災患;忍總持是菩薩憑著實智,忍持法的實相而不忘失。

  【四種緣起】 萬法緣起,有四種不同的見解:小乘教主張業感緣起,說一切萬法都是由于業力的感應而生起。大乘始教主張阿賴耶緣起,說阿賴耶識含藏萬法的種子,一切根身器界,皆由其生起。大乘終教主張真如緣起,說由于真如隨緣,才會生出萬法來。一乘圓教則主張法界緣起,說遍法界的一切事物,有爲無爲,色心依正,過現未來,都盡成一大緣起。

  【四種佛土】 1.唯識論立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等四佛身,而佛土亦有四,即法性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變化土。此中法性土是無色無相的理土,自受用土是實佛自托的報土,他受用土是爲初地以上的菩薩所示現的淨土,變化土是爲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示現的佛土。2.指天臺宗所說的四種佛土。見四土條。

  【四種莊嚴】 見四種璎珞莊嚴條。

  【四種叁昧】 一、常坐叁昧,又名一行叁昧,即以九十日爲一期,獨居靜室,結跏趺坐,舍諸雜念,專系念法界,若遇疲倦疾病睡蓋等障,當專稱一佛名,以求加被,而念念不離此叁昧。二、常行叁昧,又名般舟叁昧,亦以叁月爲期,繞行念阿彌陀佛,無休息時,由佛威力,叁昧力,及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見佛。叁、半行半坐叁昧,即以七日爲期,持咒旋繞,思惟實相,或依法華經,于叁七日間,或行讀此經,或坐讀此經皆可。四、非行非坐叁昧,亦名隨自意叁昧,其法于一切時中,一切事上,隨意作觀,不拘期限,但觀自心,念起則加覺照,而除滅之。

  【四種叁昧耶】 即殺盜淫妄之四波羅夷,因是諸佛所不可越的戒法,所以叫做叁昧耶。

  【四種阿含經】 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

  【四種璎珞莊嚴】 一、戒璎珞莊嚴,即以戒律莊嚴法身;二、叁昧璎珞莊嚴,即以禅定莊嚴法身;叁、智慧璎珞莊嚴,即以智慧莊嚴法身;四、陀羅尼璎珞莊嚴,陀羅尼是總持的意思,即能總持善法以莊嚴法身。菩薩將以上四法莊嚴法身,好像世間的璎珞莊嚴人身,故名璎珞莊嚴。

  【四十八願】 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時,于世自在王佛所建立的誓願。第一無叁惡趣願,第二不更惡趣願,第叁悉皆金色願,第四無有好醜願,第五宿命智通願,第六天眼智通願,第七天耳智通願,第八他心智通願,第九神境智通願,第十速得漏盡願,第十一住正定聚願,第十二光明無量願,第十叁壽命無量願,第十四聲聞無數願,第十五眷屬長壽願,第十六無諸不善願,第十七諸佛稱揚願,第十八念佛往生願,第十九來迎引接願,第二十系念定生願,第二十一叁十二相願,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第二十叁供養諸佛願,第二十四供具如願願,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第二十六那羅延身願,第二十七所須嚴淨願,第二十八見道場樹願,第二十九得辯才智願,第叁十智辯無窮願,第叁十一國土清淨願,第叁十二國土嚴飾願,第叁十叁觸光柔軟願,第叁十四聞名得忍願,第叁十五女人往生願,第叁十六常修梵行願,第叁十七人天致敬願,第叁十八衣服隨願願,第叁十九受樂無染願,第四十見諸佛土願,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第四十二住定供佛願,第四十叁生尊貴家願,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第四十五住定見佛願,第四十六隨意聞法願,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第四十八得叁法忍願。

  【四姓階級】 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是古印度的宗教徒,具有最高的權威;刹帝利是和婆羅門同樣被人尊敬的王族;吠舍是指一般工農商階級;首陀羅是被人使役的奴隸。

  【四尋思觀】 名尋思、事尋思、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名尋恩謂推求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實;事尋思謂推求五陰等事,皆系心識上變似的相分,因緣所成,離識非有,無有自性;自性假立尋思謂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獨立性,皆不可得;差別假立尋思謂推求諸法名或事的差別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實。行者對以上四法尋求思察,皆假有實無,名四尋思觀,修此四尋思觀,能得四如實智。

  【四滿成佛】 信滿成佛、解滿成佛、行滿成佛、證滿成佛。于十信之滿位,決定信諸法之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名爲信滿成佛;于十住之滿位,深解法性,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想,心無所怖,亦無所欣,是名解滿成佛;于十地之滿心,能除一切無明諸惑,菩提之願行皆具足,是名行滿成佛;于妙覺之佛地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可思議之勝妙功德,是名證滿成佛。

  【四類出家】 一、身出家心不出家,即身雖爲僧伽,但心猶有顧惜愛戀。二、身在家心出家,即雖在家受用妻子,但卻不耽染欲樂。叁、身心俱出家,即在任何欲境中心都無顧惜愛戀。四、身心俱不出家,即不但受用妻子,而且深生耽染。

  【四事供佛】 飲食、衣服、臥具、湯藥。

  【四弘誓願】 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四弘誓願是菩薩所立,凡是大乘行者皆宜牢記和實踐。

  【四如意足】 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種禅定,謂修此四者,則能如意開發神通。一、欲如意足,謂修道趣果的欲望增進。二、念如意足,謂念念一心,住于正理。叁、進如意足,謂精進直前,功無間斷。四、慧如意足,謂真照離妄,心不散亂。

  【四如實智】 見四如實觀條。

  【四如實觀】 大乘行人在叁賢和十聖之間,尚須經過四加行,作爲進入初地的准備,所謂四加行,即修四尋思觀,能得四如實智。行者對四尋思尋求思察,以此推求之觀爲因,而生即可決定之智,不惟了知所取所緣之四尋思中的名等四法,是自心所變,假有實無,且也了知能取能緣的名等四法,亦爲假有實無,謂之四如實觀,或四如實智。如實者,謂恰如真如實性,畢竟不可得。

  【布薩】 華譯淨住,或長養。出家之法,每半月(十五日與廿九日或叁十日)集僧說戒經,使比丘住于淨戒中,能長養善法;在家之法,于六齋日持八戒以增長善法。

  【布薩日】 每月十五日與廿九日或叁十日之兩日,是行布薩法之日。

  【布施】 以自己的財物,分施給別人。布施有叁種,即一、財施,即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叁、無畏施,即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

  【布施偈】 又名叁輪清淨偈,叁輪是能施、所施、施物,清淨是對于叁輪無念無所得。心地觀經所說的布施偈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叁世中無所得…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