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今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
【布施攝】 四攝之一,即以布施的方法去攝受他人。
【布施波羅蜜】 即六波羅蜜中之檀波羅蜜。見波羅蜜條。
【布袋和尚】 五代梁時浙江奉化縣布袋和尚,常露腹歡喜,手執布袋,禅機幽默,所以被稱爲布袋和尚,相傳他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外凡】 二凡之一。見二凡條。
【外典】 佛教以外的典籍。
【外空】 謂身外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假不實,爲十八空之一。
【外教】 佛法以外的宗教或教法。
【外道】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稱爲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弘忍】 中國禅宗第五代祖師,湖北蕲州黃梅縣人,俗姓周,傳法于六祖惠能,七十四歲圓寂,谥號大滿禅師。
【外緣】 外在的助緣,亦即四緣中之增上緣。
【外護】 指供給我衣服飲食的親屬檀越,爲二護之一。
【外護善知識】 指供給我衣食所須以使我安心修道的善友,爲叁善知識之一。
【外無爲】 謂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口不取味,身不觸細滑,意不妄念,也就是不爲外境所動心的意思。
【尼戒】 比丘尼所受持的戒律。本來只有叁百四十一戒,後來南山律師加上七滅诤,便成爲叁百四十八戒,普通都說尼戒爲五百,那是指大數而言,實際上只有叁百四十八。
【弘誓】 弘大的誓願。
【弘願】 弘大的誓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
【永生】 即涅槃,因涅槃爲不生之法,由于不生,所以不滅,而不滅就是永生。
【永劫】 極長的時期。劫是梵語劫波的簡稱,是計算世界成壞相的名詞。
【永不現行位】 在十地中由第八地至佛果之間,無漏心任運,諸煩惱不生,故有此名,又功德刹那增進,所以又叫做刹那增進位。
【末法】 佛法分叁個時期,即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正法時期一千年,像法時期一千年,末法時期一萬年。現在正是末法時期,即佛法進入了微末的時期。見正像末條。
【末那識】 八識中之第七識;華譯思量,又譯作意,它恒常在審察,恒常在思量,在審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阿賴耶識爲我,因爲有四個根本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跟著它,故我執的成見很深,許多煩惱便是這末那識的執著而生起的。
【本心】 自己本來的心。
【本位】 本來的位子,也就是本來的身。
【本地】 本來的地位。
【本師】 根本的教師。佛教以釋迦牟尼佛爲根本的教師,其余爲受業之師。
【本教】 根本的教法,如一乘教是,爲二教之一。
【本惑】 又名根本惑,或根本煩惱,即貪、嗔、癡、慢、疑、惡見等六大煩惱,爲二惑之一。
【本誓】 諸佛菩薩在因地時所建立的根本誓約。
【本體】 諸法的根本自體,在應身叫真身爲本體。
【本願】 根本的誓願。
【本識】 阿賴耶識的別名,因阿賴耶識是有爲無爲諸法的根本。
【本覺】 一切衆生本來就有的覺性。
【本覺智】 一切衆生本來就有的覺性智慧。
【本覺真如】 本覺是衆生心的相狀,真如是衆生心的心體。又本覺是能證的智,真如是所證的理,此智與理,就是法身如來的全體。
【本地風光】 又名本來面目,是形容自己心性本份的禅語。
【本來面目】 即自己的自性,離開了一切的煩惱和染汙,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
【本來無一物】 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假不實緣生如幻,所以說本來無一物。六祖壇經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正士】 修行正法之士,即菩薩。
【正行】 做主要的功夫叫做正行,若做幫助的功夫則叫做助行。
【正因】 主要的原因叫做正因,若是次要的助力則叫做緣因。
【正果】 學佛人精修有得,叫做證果,因與外道的證果有別,所以叫做正果。果是形容好像果子一樣的成熟。
【正受】 想心都息,緣慮並亡,與叁昧相應的禅定,叫做正受。
【正報】 指衆生的身體,因衆生的身體是依過去的業因而召感得來的果報正體,爲二報之一。
【正見】 正確的見解,亦即離諸邪癡顛倒的如實知見,是八正道之一。
【正欲】 又名正思惟。見正思惟條。
【正語】 正確的言語,亦即對人常說真誠和善的話,是八正道之一。
【正業】 正當的行業,以正當的行業來維持生命,不做不道德的事業,是八正道之一。
【正勤】 即正精進。
【正念】 正確的念頭,亦即時常憶念正道,不使思想行爲有錯誤,是八正道之一。
【正定】 正確的禅定,亦即把心安住于一境,不亂不動,是八正道之一。
【正覺】 1.真正的覺悟。2.成佛叫做正覺。
【正覺華】 指極樂世界的蓮華,因依阿彌陀佛的正覺而成,所以叫做正覺華。
【正法】 1.真理的道法。2.正法時期。見正像末條。
【正法依】 佛的尊號,因佛能以正法向衆生宣說,爲正法之所依。
【正法壽】 正法的壽命。
【正法錀】 指真理的教法,亦即如來所說的教法。
【正法眼藏】 佛的心眼徹見正法,名正法眼,深廣而萬德含藏,叫做藏。正法眼藏,是禅宗用來稱其教外別傳的心印。
【正法明如來】 觀世音菩薩過去成佛時的名字。
【正思惟】 正確的思考,亦即思考四谛的道理,以引發正當的欲念,明了世出世間的因果,斷集證滅,離苦得樂,是八正道之一。
【正精進】 正確的努力,亦即努力修善斷惡,爲八正道之一。
【正像末】 佛法共分爲叁個時期,即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釋尊法運期限,各經所載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正法時期,正者證也,佛雖滅度,法儀未改,有教,有行,有證果者,是名正法時期;像法時期,像者似也,此時期,有教,有行,但證果的人已經很少;末法時期,末者微也,此時期轉爲微末,只有教而無行,更無證果者。
【正遍智】 又名正遍知,即真正普遍知道一切之法,是佛十號之一。
【正遍覺】 真正普遍的覺悟,與正遍智同義。
【正等覺】 真正普遍平等的覺悟,亦即佛的覺悟。
【正等正覺】 梵語叁藐叁菩提,華譯爲正等正覺,即真正平等的覺悟的意思。
【玄奘】 唐朝的高僧,于唐太宗時曾到印度研究佛學十七年,回國後翻譯佛經很多,人稱叁藏大師,或慈恩大師,爲法相宗的開祖。
【玄義】 玄妙的義理。
【玄門】 玄妙的法門,指佛法。
【玄門無礙十因】 諸法事事無礙的十種原因,即唯心所現故、法無定性故、緣起相由故、法性融通故、如幻夢故、如影像故、因無限故、佛證窮故、深定用故、神通解脫故。
【犯戒】 觸犯佛所製的戒律。
【犯戒五過】 觸犯佛所製的戒律者有五種的罪過,即害自身、爲智者所呵、惡名流布、臨終生悔、死墮惡道。
【犯戒五衰】 觸犯佛所製戒的人會有五種的衰耗,即求財不遂、設得即耗、衆不愛敬、惡名流布、死入地獄。
【甘露王】 阿彌陀佛的別名。
【甘露法】 (喻)如來所訓示的真理教法,因其教法能令衆生解脫涅槃。
【甘露水】 (喻)如來所說的真理教法,因其教法如人在熱天喝了清涼的水,熱惱消除,心意快樂。
【甘露滅】 甘露是形容佛教所說的涅槃境界,得涅槃而滅生死,叫做甘露滅。
【甘露門】 通達甘露涅槃的門戶,即佛的真理言教。
【甘露界】 涅槃的境界。
【生因】 生果的因種,如草木的種子是生長草木之因是。
【生死】 謂一切衆生因惑業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的分別。見二種生死條。
【生死岸】 佛經說生死海是此岸,而涅槃是生死海的彼岸。
【生死流】 (喻)生死之苦海能令人漂流和湮沒。
【生死海】 (喻)生死無邊際,好像汪洋大海一樣。
【生死輪】 (喻)衆生在六道之中生死輪回不息,好像車輪不停的旋轉。
【生死縛】 (喻)生死好像一條繩子系縛著衆生。
【生死長夜】 生死如夢,故以長夜作比喻。
【生死即涅槃】 生死即涅槃和煩惱即菩提二語,是大乘家常說的話,從世間有爲的相對法說,生死是染汙的,涅槃是清淨的,兩者截然不同,不可相即;若從出世無爲的絕對法說,煩惱性空即是菩提,生死性空即是涅槃,非從煩惱生死之外另求菩提涅槃。這是從諸法理性平等說,不是從事相差別說的。
【生死肉身菩薩】 指在叁賢位,未登法性,爲惑業故,受叁界分段生死身的菩薩。
【生相】 生的形相。四相之一。
【生報】 這一生造業要到來生才受果報,爲叁報之一。
【生佛】 衆生與佛。
【生佛一如】 又名生佛一體,或生佛不二,意謂衆生與佛的體性平等毫無差別。
【生身】 諸佛菩薩的身體,有法身與生身兩種,他們所證得的理體叫做法身,爲了濟度衆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肉身叫做生身。又佛菩薩以神通力一時變現的肉身,也叫做生身,或意生身,即隨意變化而現的身體。
【生身供】 供養釋尊舍利的法會。
【生空】 又名我空,或人空,謂衆生爲五蘊假和合,無有實體,是因緣所生法,當下即空。
【生空智】 觀察一切衆生都無實在的我體的智慧。
【生空叁昧】 觀察一切衆生皆緣生性空的禅定。
【生法二身】 生身和法身。見二身條。
【生法二空觀】 生空觀與法空觀。這二種觀都是大乘菩薩的觀法,大乘菩薩不但觀人爲空,就是觀法亦空,以去除我執與法執,而證得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小乘人卻不然,他們只修生空觀,所以只能斷我執而不能…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