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P15

  ..續本文上一頁斷法執。

  【生滅】 依因緣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緣分散而無,叫做滅。有生有滅,是有爲法,不生不滅,是無爲法。根據佛教的中道思想來說,一切有爲法的生滅,都是假生假滅,不是實生實滅,若是實生實滅,便是無生無滅。

  【生滅去來】 有生有滅有去有來。視一切法有生滅去來,是小乘的妄見,若依中道的正見來說,則生滅去來本是如來藏,因爲一切法本是不生不滅不去不來。

  【生滅去來一異斷常】 即叁論宗所說的八迷,如果破除了這八迷,即證得中道。

  【生酥】 五味之一。見五味條。

  【生酥經】 指天臺宗所立五時教中方等時的經典。

  【生化二身】 生身和化身。見二身條。

  【生即無生】 生即無生,無生即生,是諸部般若經所說的道理。俗谛叫做生,真谛卻叫做無生,因爲俗谛所說的生本來是無生,所謂生者只不過是因緣一時和合之假生而已,這種生就是依于無生的生,因爲依于無生的生,所以說生即無生。

  【用】 是與體相對的用。人是性體所表現出來的,都叫做用。就其能力上說,叫做力用;就其功業上說,叫做功用;就其活動上說,叫做作用。

  【用大】 叁大之一。見叁大條。

  【用滅】 諸法于毀滅時,它的理體並不亦滅,因爲理體是永恒常住的,所謂滅者,只不過是它的作用滅而已。

  【目連】 摩诃目犍連的簡稱。

  【目犍連】 見摩诃目犍連條。

  【示現】 佛菩薩應衆生的機緣而化現種種的身相。

  【示寂】 寂是圓寂,涅槃的意思,示寂就是示現涅槃。

  【由旬】 印度計裏程的數目,每由旬有叁十裏、四十裏、五十裏、六十裏的四種說法,但說四十裏爲一由旬者居多。

  【白衣】 指在家人。

  【忉利天】 華譯叁十叁天,爲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其宮殿在須彌山頂,天主名釋提桓因,居中央,他有叁十二個天臣,分居忉利天的四方,連他自己的宮殿,共成了叁十叁個天宮,所以叫做叁十叁天。此天一晝夜,人間已經一百年。

  【以指標月】 指喻語言文字,月喻正法,以語言文字說正法,就如以指標月,學者當因指而見月,不當以指爲月,見指不見月,也就是說,當因語言文字,而見正法,不應該把語言文字,當做正法,以致只見語言文字,不見正法。

  六畫

  【色】 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間的物質。色可分爲內色、外色、顯色、表色、形色五種。內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屬于內身,故名內色;外色是指色聲香味觸之五境,因屬于外境,故名外色;顯色是指我們常見的各種顔色,如青黃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衆生色身的各種動作,如取舍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體的形狀,如長短方圓等等。

  【色入】 十二入之一。

  【色心】 色與心。色是指有形的物質;心是指無形的精神。

  【色有】 叁有之一。見叁有條。

  【色身】 由四大等色法所組成的肉身。

  【色法】 指一切有形的物質。

  【色處】 十二處之一。

  【色具】 色與心本來是不二的,若說心具有叁千諸法,則色亦具有叁千諸法,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這裏所說的色具,是天臺宗至極的法門。

  【色相】 一切物質顯現于外可以眼見的形相。

  【色谛】 天臺宗空假中叁谛中假谛的別名。

  【色境】 五境之一。見五境條。

  【色塵】 六塵之一。見六塵條。

  【色蘊】 五蘊之一。見五蘊條。

  【色界】 叁界之一,在欲界之上,因此界的衆生,但有色相,而無男女諸欲,故名色界,色界的範圍包括初禅至四禅等一共十八層天。

  【色界十八天】 在色界中一共有十八層天。

  【色即是空】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這些物質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其當體即空,故說色即是空。

  【色無邊處定】 簡稱識處定,即無色界第二天識無邊處的禅定,爲四空處定之一。

  【此岸】 涅槃叫做彼岸,生死即是此岸。

  【伏忍】 初心行者,欲忍順逆境,先須調伏其心,叫做伏忍。

  【伏斷】 伏是製伏,斷是斷除,製伏煩惱使它一時不生,叫做伏,斷除煩惱的種子使它永遠不生,叫做斷。

  【光毫】 佛眉間的白毫有光明,故稱光毫,爲佛叁十二相之一。

  【光明土】 無量光明土的簡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尊稱。

  【光音天】 色界二禅的最高天,此天絕音聲,衆生要講話,便自口中發出淨光來作識別,故名光音。佛經說劫初的人類,就是由光音天來的。

  【光音叁天】 二禅天共有叁天,即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共業】 共同的業因,爲二業之一。

  【共報】 共同的果報。

  【共相】 諸法有自相與共相二種,各別不同的相叫做自相,與他共通的相叫做共相。

  【共法】 又名共功德,即佛與其他聖者以及一切凡夫所共有的功德。

  【共十地】 聲聞緣覺菩薩等叁乘所共有的十地,即幹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

  【共不共】 共法與不共法。共法是五乘法,不共法是大乘菩薩法,獨一微妙,不與人天聲聞緣覺四乘相共。

  【共般若】 共通的般若。般若華譯爲智慧。

  【劣智】 下等惡劣的智慧。

  【劣應身】 下等惡劣的應化身,如佛應地前凡夫及二乘人所應現的丈六佛身是。

  【印】 1.又作印契、印相、契印等,就是用手指結成各種的形相,以作爲法德的標志。2.印定之義,佛法的真理,可以依叁法印或一實相印來作衡量,凡是合于此等印的,便可以判定是佛法。

  【印契】 印是印相,標志之義,契是契約,不改之義。

  【印相】 印的形象。

  【印明】 即是印相,明是陀羅尼。

  【印可】 證明弟子之所得,而加以贊美許可。

  【印咒】 1.與印相應的咒語。2.印與咒。

  【合十】 見合掌條。

  【合掌】 又名合十,即對合左右雙掌及十指,以表示自心專一不敢散亂的一種敬禮。

  【合蓮華】 密教稱凡夫的心髒爲合蓮華。

  【同行】 共同修行佛道的人,爲叁善知識之一。

  【同居】 凡聖同居土的簡稱。

  【同相】 六相之一。見六相條。

  【同參】 1.同事一師的意思。2.一同研究的意思。

  【同分妄見】 衆生迷失了真性之後,便在一切虛妄不實的境界上同受苦樂。

  【名色】 1.五蘊的總名,五蘊之受想行識四蘊爲名,色蘊爲色,因受想行識四蘊是心識的作用,只有名而無實體,所以叫做名,色蘊則是由一些極微物質所構成,有質礙的物體,所以叫做色。2.在十二因緣中,人在母胎中漸漸生長,五蘊完具的時候,叫做名色支。

  【名相】 1.耳可以聽到的,叫做名,眼可以看到的,叫做相。一切事物都有名相,但一切的名相都虛妄不實。楞伽經說:“愚癡凡夫,隨名相流。”2.佛教的名詞術語,叫做名相。

  【名數】 名目的數字,與法數同義。

  【名德】 有名氣和有德行的比丘的尊稱。

  【回向】 回是回轉,向是趣向,回轉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其他方面,叫做回向。回向約可分爲叁類,即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回心戒】 圓頓戒的別名,即回轉從前的小乘心以趣向于大乘道的人所受的戒律。

  【回心向大】 又名回小向大,即把本來的小乘心回轉過來以趣向于大乘的佛道。

  【回小向大】 見回心向大條。

  【回光返照】 1.反省的意思。2.指病人垂死突然稍微好轉的現象。

  【回頭是岸】 (喻)能改過便有良好的結果。

  【因人】 因位的人,是尚未達到佛果的修行人的總稱。

  【因地】 菩薩尚未證得佛果,在因中修行時的地位。

  【因位】 與因地同義。

  【因明】 五明之一,即論理學。

  【因修】 1.在因地時的修持。2.修成佛之因。

  【因論】 因明論。

  【因果】 因是種因,果是結果,由此因而得此果,是因果義。又因是所作者,果是所受者,種善因必得善果,種惡因必得惡果。

  【因果不二門】 十不二門之一。

  【因緣】 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緣叫做緣。例如稻谷,種子爲因,泥土、雨露、空氣、陽光、肥料、農作等爲緣,由此種種因緣的和合而生長谷子。

  【因緣觀】 觀十二因緣的道理而了悟生死流轉的真相。由此觀而開悟者,名緣覺。

  【因緣和合】 由因與緣的和合而成。天地間一切萬物,都是由自因(親因)與緣(助緣)和合而成的。

  【因能變】 對果能變而言,八識種子在阿賴耶識中,種子生種子,念念相續之前因後果轉變,名因能變。又從八識種子各生八識的現行之轉變,亦名因能變。

  【因陀羅】 釋迦提婆因陀羅的簡稱,華譯天帝。

  【因陀羅網】 忉利天王的宮殿裏,有一種用寶珠結成的網,一顆顆寶珠的光,互相輝映,一重一重,無有窮盡,這種由寶珠所結成的網,就叫做因陀羅網,也叫做帝網。

  【因圓果滿】 謂修行的因具足時,則佛果的功德亦圓滿。

  【地大】 地以堅爲性,以能持爲用,而且周遍于一切物質,所以叫做大。四大之一。

  【地種】 凡具有堅性的物質都屬于地,因這種堅性周遍于一切物質,而且能造作一切的物質,所以叫做大種。四大種之一。

  【地輪】 五輪之一,依俱舍論說,地輪之下有金輪,金輪是指世界初凝結時一些固體的物質,亦名金剛輪,金剛義即堅固。到金剛輪的邊際,就是廣大的地輪了。

  【地藏】 菩薩名,因他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此菩薩在釋尊滅度以後,彌勒未生以前,擔負救度衆生的重任。而且常住地獄拔苦,因有“地獄未空,誓不…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