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常見辭彙 七畫~九畫

  

佛學常見辭彙

  

陳義孝居士編

  竺摩法師鑒定

  

七畫

  八畫

  九畫

  七畫

  【弟子】 徒衆對老師的自稱。

  【伽藍】 1.僧伽藍摩的簡稱,華譯爲衆園,即僧衆所居住的園庭,亦即寺院的通稱。2.指佛教的護法神。

  【伽藍神】 保護伽藍(寺廟)的神。佛說有十八神保護伽藍,即美音、梵音、天鼓、歎妙、歎美、摩妙、雷音、師子、妙歎、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

  【伽耶山】 華譯象頭山,有二處,一在靈鹫山附近,一在菩提道場附近。

  【但中】 離開空有二邊,但取中道,叫做但中,爲天臺別教的中觀。

  【但空】 小乘人分析諸法時,但見空而不見不空,叫做但空。大乘菩薩卻說諸法如幻如化,當體即空,但在空中自有不空之理,叫做不但空。

  【但叁衣】 十二頭陀行之一,即比丘但持僧伽梨、郁多羅和安陀會的叁衣,不再蓄存其他的衣。

  【位妙】 十妙之一。

  【位不退】 叁不退或四不退之一,菩薩修到十住位以上,便不再墮落退失其地位。

  【住心】 安住于道的心。見十住心條。

  【住劫】 四中劫之一。

  【住果】 安住于所證得的果位。

  【住相】 四相之一。見四相條。

  【住持】 1.安住于世界以保持佛法。2.主持寺院的和尚。

  【住持叁寶】 佛滅後安住于世界上保持佛法的叁寶,木雕泥塑紙畫的佛像,即住持佛寶,叁藏經典,即住持法寶,剃發染衣的比丘,即住持僧寶。

  【佛】 梵語佛陀的簡稱,華譯爲覺者,也就是正覺和遍知的大覺大悟者。遍知是說對于宇宙事理無所不知覺,正覺是說所知正確真實而無外道那樣邪見妄執的錯誤,所以佛的另一尊號叫做正遍知或正等覺。覺有叁義,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是自己遍知正覺以超越叁界凡夫;覺他是先覺覺後覺,以修菩薩行而超越二乘,使衆生皆得如自己一樣的大覺大悟;覺行圓滿是自他兩覺兩利功德圓滿,以超越菩薩而完成究竟的佛果。

  【佛土】 指一佛所住的國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領土,有淨土、穢土、報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別。

  【佛七】 設立道場以做佛事七天。若是念阿彌陀佛的都叫佛七,念觀世音菩薩的叫觀音七,念往生咒的叫往生七,但也可以都叫做佛七。

  【佛日】 1.(喻)佛能破除衆生的癡闇,如紅日能破除一切的黑暗一樣。2.(喻)佛法慈悲廣大,普渡無私,如日之遍照大地。

  【佛化】 佛的教化。

  【佛母】 1.佛從法生,故法即是佛母。2.般若波羅蜜爲生諸佛之母,故稱佛母。3.釋尊之母,即摩耶夫人,或稱佛的姨母大愛道爲佛母。

  【佛地】 達到成佛的地位。

  【佛印】 1.諸佛的印契,諸法實相就是諸佛決定不變的印契。2.佛心印的簡稱。3.指宋金山寺僧,名了元,有辯才,蘇東坡常向他請教。

  【佛因】 成佛之因,即一切善根功德是。

  【佛位】 佛的地位。

  【佛戒】 又名佛性戒,或佛乘戒,就是成佛的戒,也就是梵網經所說的大乘戒。

  【佛身】 佛的身體,有法身、報身、化身等的分別。

  【佛具】 莊嚴佛壇的法器道具,如花瓶香爐等是。

  【佛事】 念經拜忏。

  【佛會】 禮佛誦經的法會。

  【佛教】 1.佛對世人的訓示。教即訓示之義。2.世界叁大宗教之一,以釋迦牟尼佛爲教主,主張慈悲平等,在後漢明帝時,由西域傳入中國,今盛行于世界各地。

  【佛海】 (喻)佛法廣大如海。

  【佛果】 佛的果位。

  【佛經】 佛教的經典。

  【佛界】 十界之一,即諸佛的境界。

  【佛祖】 1.佛與祖師。2.佛教之祖,即釋迦牟尼佛。

  【佛記】 將來必定成佛的記別。

  【佛智】 佛陀的智慧。智度論說:“佛智慧有二種:一者無上正智,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二者一切種智,名薩般若。”

  【佛道】 佛所證悟的道法,即無上菩提。梵語菩提,新譯爲覺,舊譯爲道。

  【佛說】 佛金口所說。

  【佛慧】 諸佛的智慧,即一切種智。

  【佛寶】 叁寶之一。佛是覺者的意思,能自覺,又使他覺,自他之覺行圓滿者,叫做佛,佛是世界上的真寶,故稱佛寶。

  【佛陀】 簡稱佛,是覺者的意思。見佛條。

  【佛眼】 五眼之一,即佛陀之眼,能夠見到一切法非空非有不可思議的道理。

  【佛乘】 又名一乘,即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

  【佛號】 佛名。

  【佛境】 佛的境界。

  【佛法】 1.佛所說之法,即八萬四千法門是。2.佛所得之法,即無上之真理是。3.佛所知之法,即一切諸法是。

  【佛法藏】 即如來藏,亦即真如之理體。

  【佛法壽命】 佛說戒律是佛法的壽命,因爲戒律若行于世,則佛法不滅。

  【佛性】 佛者覺悟之義,性者不改之義,佛性即是一切衆生永不變異的覺悟之性。涅槃經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

  【佛性常住】 謂如來常住無有變易的意思。

  【佛性真如】 佛性與真如。能覺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滅之實體,叫做真如。佛性與真如,同體異名。

  【佛滅】 佛入涅槃。

  【佛滅度】 與佛滅同義。滅度是滅煩惱和度苦海的意思。

  【佛種】 能生佛果的種子,如菩薩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是。

  【佛種性】 能生佛果的種子體性。

  【佛生日】 佛的生日,舊說是陰曆四月初八日,新說是陽曆的五月月圓日。

  【佛言量】 又叫做聖教量,即以佛神聖的言語作標准而決定是非。

  【佛知見】 佛的真如灼見。

  【佛臘日】 七月十五日。臘者歲末之義,佛家以一夏九旬安居之最後一日爲歲末。

  【佛立叁昧】 又名般舟叁昧,因此叁昧于成就時可以見到十方諸佛站立于其前,故名。

  【佛四無畏】 佛對衆生說法時有四種的泰然無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佛于大衆中明言我爲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二、漏盡無所畏,佛于大衆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叁、說障道無所畏,佛于大衆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于大衆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

  【佛成道日】 佛成道的日子。佛降生、成道、涅槃等,都在陽曆的五月月圓日。

  【佛具十身】 菩提身、願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

  【佛足頂禮】 禮拜佛陀的足,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禮法。

  【佛後普賢】 在成佛之後,再修像普賢菩薩一樣利益衆生的行法。

  【佛歡喜日】 即七月十五日,因此日比丘結夏安居完畢,衆僧證道者多,十方諸佛歡喜。

  【佛前佛後難】 八難之一。見八難條。

  【杜順】 陳隋間終南山人,爲華嚴宗的始祖。

  【作犯】 作殺生偷盜等惡事而毀犯所受的戒律。

  【作意】 集中注意,令心警覺。

  【作觀】 閉起眼睛,默想一種相。

  【作業】 身口意所作的善惡業。

  【作法忏】 叁種忏悔之一。見叁種忏悔條。

  【作持戒】 戒有止持戒和作持戒二種,止是製止,製止身口意不作諸惡,如五戒乃至具足戒等是;作是造作,策勵叁業以造作衆善。以上二戒又名止持門和作持門,諸惡莫作是止持門,衆善奉行是作持門。

  【作願門】 五念門之一。見五念門條。

  【初心】 初發心學佛。

  【初地】 菩薩乘五十二位中十地的第一地名。見十地條。

  【初住】 菩薩乘五十二位中十住的第一住。見十住條。

  【初位】 最初的階位。

  【初果】 指聲聞乘四果中的第一預流果。見四果條。

  【初果向】 即預流向。見四向條。

  【初禅】 1.初禅定。2.初禅天。楞嚴經說:“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爲初禅。”

  【初禅天】 四禅天中之第一天名。

  【初禅定】 四禅定中之第一禅名。

  【初禅梵天】 色界之諸天,悉離淫欲而得清淨,故名梵天。梵即清淨的意思。

  【初發心】 初發求取菩提的心。

  【初時教】 法相宗所立叁教之一。見叁時教條。

  【初能變】 唯識宗說萬法唯識所變,其能變識有叁種,以第八阿賴耶識爲初能變,末那識爲第二能變,前六識爲第叁能變。

  【初刹那識】 一切有情在最初的一刹那,只有第八識。

  【初頓華嚴】 華嚴教是佛最初成道時所說的頓教。

  【初歡喜地】 菩薩十地之第一地。與歡喜地同。

  【判教】 判別教相。佛教傳入中國後,經中國學者,各據己見,將其分爲若幹時,或若幹類,使發心研究佛教者,較易探討了解,名爲判教。

  【判釋】 1.判斷經論的旨趣和解釋它的義理。2.判斷如來一代所說教義的大小深淺,叫做教相判釋。

  【別報】 各別不同的果報。

  【別圓】 指天臺四教中的別教與圓教。

  【別業】 各別不同的業因。

  【別戒】 即僧尼戒,又名具足戒。

  【別請】 在衆比丘中特別邀請一人來供養。若是如法的比丘,是絕對不會接受這種別請的。

  【別願】 各別的誓願。如四弘誓願是諸佛菩薩的通願,叫做總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和藥師佛的十二願,即是別願。

  【別境】 各別不同的境界,也就是別境心所。別境心所有五種,即欲、勝解、念、定、慧,此五種皆與五識心王,次念相應。

  【別教】 指與二乘別異的一乘教法。

  【別教一乘】 如華嚴經對頓根的行人,不談叁乘,直顯一乘者是。

  【別相】 六相之一。見六相條…

《佛學常見辭彙 七畫~九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