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戒體,此戒體雖屬色法,但外表無相,故又名無表色。
【戒取】 與戒禁取見同。
【戒取見】 與戒禁取見同。
【戒定】 持戒與禅定。
【戒定慧】 又名叁學,或叁無漏學。戒是戒止惡行,定是定心一處,慧是破妄證真。持戒清淨心則安,心安則可得定,得定則可觀照分明而生智慧。持此戒定慧叁法,能對治叁毒,成就佛果,所以又叫做叁無漏學。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以上五者叫做五分法身,戒者防身之惡,定者使心不亂,慧者破妄證真,解脫者離諸系縛而證涅槃,解脫知見者即涅槃所起之智慧。前叁爲修因,後二爲結果。
【戒律】 防止佛教徒邪惡的法律,如五戒、十善乃至二百五十戒是。
【戒律藏】 說明戒律的經典,爲叁藏之一。
【戒禁取見】 執行邪戒卻以爲是正戒。
【戒波羅蜜】 六波羅蜜之一。
【扶習潤生】 天臺宗說通教的菩薩,以誓願力,扶余殘的習氣,受生于叁界以利益衆生。
【扶惑潤生】 由煩惱的扶助而受生。菩薩爲濟度衆生而不斷煩惱,因此常在叁界之中受生,此即大悲闡提的行爲。
【折伏攝受】 折伏惡人,攝受善人,此二門乃是佛道大綱,折伏是配智慧門,攝受是配慈悲門。
【求寂】 受十戒志求涅槃圓寂的人,即沙彌。
【求化精進】 努力上求佛果下化衆生。
【決定信】 決定的信心。
【決定住】 六種住之一,即菩薩自八地以上,得不還不退之位。
【決定業】 簡稱定業,即必定受報的業。
【沈冥】 沈于生死和冥于無明。
【沈檀】 沈香與旃檀香。
【沙劫】 恒河沙數的劫數。
【沙門】 華譯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爲出家修道者的通稱。
【沙界】 恒河沙數的世界。恒河沙數是形容數目很多。
【沙彌】 華譯息慈,即息惡和行慈的意思,又譯作勤策,即爲大僧勤加策勵的對象。沙彌有叁類:七至十叁歲,名驅烏沙彌,謂其只能驅逐烏鳥。十四至十九歲,名應法沙彌,謂正合沙彌的地位。二十至七十歲,名名字沙彌,謂在此年齡內,本來應居比丘位,但以緣未及,故尚稱沙彌的名字。沙彌與沙彌尼,皆應受持十戒。
【沙彌尼】 未受比丘尼戒的出家女童。尼即女。
【見地】 叁乘共十地的第四位,相當于聲聞乘的預流果。
【見思】 見惑和思惑。依小乘俱舍宗來說,是以迷理和迷事來分別見思二惑,迷于理而起之惑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叫做見惑,迷于事而起之惑如貪嗔癡等五煩惱,叫做思惑。依大乘唯識宗來說,則以分別俱生之二起來分別,分別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見惑,俱生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思惑。此二惑是正受叁界生死的因,斷此二惑才能免叁界的生死。斷的次第,須先斷見惑,次斷思惑。斷見惑之位,叫做見道,斷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斷之位,叫做無學道。
【見惑】 二惑之一,即見解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是。見惑品數,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識立百十二。
【見行】 見愛二行之一。見二行條。
【見流】 謂見惑能使衆生流轉于叁界六道之中而不能出離,爲四流之一。
【見結】 邪見的煩惱,爲九結之一。
【見愛】 見是見惑,愛是思惑。見二惑條。
【見網】 謂種種的邪見纏縛身心,好像網兒羅身不得出離。
【見論】 二種戲論之一,即我見邊見等之戲論。戲論是無意義與無利益的言論。
【見障】 四障之一,即邪見能障礙菩提。
【見谛】 見到真理。聲聞乘要在預流果以上才能見谛,菩薩則要在初地以上才能見谛。
【見縛】 謂見惑能纏縛人們使不得自在。
【見濁】 五濁之一,即末世的時候,衆生的邪見紛纭,因而濁亂世間。
【見道】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爲見道,因十六心是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谛理之位。大乘的菩薩,則于初僧祇之終,終四善根之加行,而頓斷分別起之煩惱所知二障,叫做見道。
【見道位】 菩薩完成第一阿僧祇劫之修行,始登初地,在初地入心中(每一地皆有入、住、出叁心),通達少許二無我理,體會真如,乍見中道,故名見道位,又名通達位。
【見性】 見到自己的真性。
【見性成佛】 見性是見到一切衆生普具的佛性,此性即佛,名爲佛性,見自佛性者,當下與諸佛無異,禅家名之爲見性成佛。
【見取】 四取之一,即取著身見邊見等非理之見。
【見取見】 執著自己的見解,安住不舍,而且強非爲是,即近于普通人的成見。
【見取使】 十使或五利使之一。
【見所斷】 叁所斷之一,即于見道時所斷的八十八使見惑。
【見犍度】 八犍度之一。
【言教】 佛以言語垂示的教法。
【言诠】 以言語來诠釋義理。
【言诠中道】 中道之理,本離言說,但爲了要說,就非用言語不可,這種言語所顯的中道,叫做言诠中道,與離言說的中道不同。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又叫做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意謂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語所能言說,也不是心思所能思念。
【貝】 螺貝,在招集大衆時吹之。
【貝葉】 貝多羅葉的簡稱,此葉經冬不凋,印度人多拿來書寫經文,叫做貝葉經,或貝文。
【身入】 六入或十二入之一。
【身子】 舍利弗的譯名。梵語舍利,華譯爲身,弗多羅華譯爲子。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身土】 身與土,乃凡聖的依正二報,身爲正報,土爲依報。
【身光】 從佛菩薩身上所發出來的光。
【身見】 執著身體爲實有的邪見,爲五見之一。
【身戒】 身體所應受持的戒行。
【身受】 二受之一。見二受條。
【身苦】 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的身體,有老病饑渴寒熱等的痛苦。
【身相】 衆生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
【身笑】 身體作笑。智度論說:“經曰:爾時世尊,從叁昧安祥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論問曰:笑從口出,或時言笑,今雲何言一切身笑?答曰:“佛世界中尊,得自在,能使一切身如口如眼,故皆能笑。”
【身根】 五根之一。見五根條。
【身密】 叁密之一。見叁密條。
【身業】 叁業之一。見叁業條。
【身輪】 叁輪之一。見叁輪條。
【身燈】 藥王菩薩燒身爲燈,以供養佛。
【身識】 五識之一。
【身心】 身與心,爲有情的正報,在五蘊之中,色蘊是身,受想行識四蘊是心。
【身心受業】 身受業與心受業。身受業是欲界的惡業,由眼耳鼻等五根産生感覺相應的異熟苦果;心受業是色界中間定至有頂天的善業,能産生與意根相應的異熟果。
【身忍行】 叁種忍行之一。
【身清淨】 叁種清淨之一。
【身惡作】 身體所造作的惡業。
【身安樂行】 四安樂行之第一,即身離十過而安樂的修行法華之法。
【身如意通】 六通之一。見六通條。
【身語心輪】 (喻)世尊的身語意叁業,好像車輪能夠摧破衆生的一切妄見。
【身器十二】 指人身的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等十二種身器。
【那含】 阿那含的簡稱,爲小乘的第叁果名,華譯爲不還,即不再還來欲界的意思。
【那律】 阿那律的簡稱,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那伽】 華譯爲龍、象、無罪、不來等,稱呼佛或阿羅漢作摩诃那伽,以喻他們都具有大力以及不再來受生死。
【那吒】 毗沙門天王的太子,亦即叁面八臂的大力鬼王。
【那由他】 數目字,相等于今天的億數。
【那落迦】 地獄名,華譯爲惡者,即造惡的人所投生的地方。
【邪外】 邪魔與外道。
【邪宗】 凡不以見性爲正法的宗派,叫做邪宗。
【邪淫】 指夫婦以外的淫事。
【邪扇】 (喻) 以邪道去煽動人。
【邪執】 固執不正當的見解。
【邪觀】 不正當的觀法。
【邪見】 1.五見使中,撥無因果之見叫做邪見。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見都可叫做邪見。
【邪見網】 (喻)邪見好像羅網,入則不能解脫。
【邪見使】 五利使之一。見五利使條。
【邪命】 從事不正當的事業來維持生活。
【邪命說法】 指爲求衣食而說法。
【邪性定聚】 簡稱邪性定、邪定、邪定聚、邪聚等,爲叁聚之一。
【邪魔外道】 邪是指左道,就是不明佛法的人;魔是指魔道,就是妨害佛法的人。凡是不明佛法,妨害佛法,以及向心外求法的人,都稱爲邪魔外道。
【妓樂】 又作伎樂,或技樂,即是音樂。
【技樂】 見妓樂條。
八畫
【法】 指一切的事物。一切的事物,不論大的小的,有形的或是無形的,都叫做法,不過有形的是叫做色法,無形的是叫做心法。
【法入】 十二入之一,即意識所緣的境界。
【法力】 佛法的力量。
【法化】 正法的教化。
【法名】 出家僧或是皈依佛教時,師父所賜給的名字。
【法舟】 (喻)佛法好像舟子一樣能度人出離生死的苦海。
【法衣】 叁衣的通稱。
【法臣】 佛稱法王,則菩薩便是法臣。
【法眼】 菩薩之眼,能夠清楚的見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爲五眼之一。
【法忍】 1.對佛所說的法信受不疑;2.見叁法忍條。
【法佛】 法身佛。
【法位】 真如的別名,因真如是諸法安住之位。
【法見】 執著一法而是此非他。
【法命】 1.法身的慧命。2.指僧人的壽命。
【法味】 妙法的滋味,即咀嚼妙法而心生快樂。
【法典】 說正法的經典。…
《佛學常見辭彙 七畫~九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