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戒体,此戒体虽属色法,但外表无相,故又名无表色。
【戒取】 与戒禁取见同。
【戒取见】 与戒禁取见同。
【戒定】 持戒与禅定。
【戒定慧】 又名三学,或三无漏学。戒是戒止恶行,定是定心一处,慧是破妄证真。持戒清净心则安,心安则可得定,得定则可观照分明而生智慧。持此戒定慧三法,能对治三毒,成就佛果,所以又叫做三无漏学。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以上五者叫做五分法身,戒者防身之恶,定者使心不乱,慧者破妄证真,解脱者离诸系缚而证涅槃,解脱知见者即涅槃所起之智慧。前三为修因,后二为结果。
【戒律】 防止佛教徒邪恶的法律,如五戒、十善乃至二百五十戒是。
【戒律藏】 说明戒律的经典,为三藏之一。
【戒禁取见】 执行邪戒却以为是正戒。
【戒波罗蜜】 六波罗蜜之一。
【扶习润生】 天台宗说通教的菩萨,以誓愿力,扶余残的习气,受生于三界以利益众生。
【扶惑润生】 由烦恼的扶助而受生。菩萨为济度众生而不断烦恼,因此常在三界之中受生,此即大悲阐提的行为。
【折伏摄受】 折伏恶人,摄受善人,此二门乃是佛道大纲,折伏是配智慧门,摄受是配慈悲门。
【求寂】 受十戒志求涅槃圆寂的人,即沙弥。
【求化精进】 努力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决定信】 决定的信心。
【决定住】 六种住之一,即菩萨自八地以上,得不还不退之位。
【决定业】 简称定业,即必定受报的业。
【沉冥】 沈于生死和冥于无明。
【沉檀】 沉香与旃檀香。
【沙劫】 恒河沙数的劫数。
【沙门】 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沙界】 恒河沙数的世界。恒河沙数是形容数目很多。
【沙弥】 华译息慈,即息恶和行慈的意思,又译作勤策,即为大僧勤加策励的对象。沙弥有三类:七至十三岁,名驱乌沙弥,谓其只能驱逐乌鸟。十四至十九岁,名应法沙弥,谓正合沙弥的地位。二十至七十岁,名名字沙弥,谓在此年龄内,本来应居比丘位,但以缘未及,故尚称沙弥的名字。沙弥与沙弥尼,皆应受持十戒。
【沙弥尼】 未受比丘尼戒的出家女童。尼即女。
【见地】 三乘共十地的第四位,相当于声闻乘的预流果。
【见思】 见惑和思惑。依小乘俱舍宗来说,是以迷理和迷事来分别见思二惑,迷于理而起之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叫做见惑,迷于事而起之惑如贪嗔痴等五烦恼,叫做思惑。依大乘唯识宗来说,则以分别俱生之二起来分别,分别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见惑,俱生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思惑。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断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的生死。断的次第,须先断见惑,次断思惑。断见惑之位,叫做见道,断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断之位,叫做无学道。
【见惑】 二惑之一,即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是。见惑品数,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识立百十二。
【见行】 见爱二行之一。见二行条。
【见流】 谓见惑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六道之中而不能出离,为四流之一。
【见结】 邪见的烦恼,为九结之一。
【见爱】 见是见惑,爱是思惑。见二惑条。
【见网】 谓种种的邪见缠缚身心,好像网儿罗身不得出离。
【见论】 二种戏论之一,即我见边见等之戏论。戏论是无意义与无利益的言论。
【见障】 四障之一,即邪见能障碍菩提。
【见谛】 见到真理。声闻乘要在预流果以上才能见谛,菩萨则要在初地以上才能见谛。
【见缚】 谓见惑能缠缚人们使不得自在。
【见浊】 五浊之一,即末世的时候,众生的邪见纷纭,因而浊乱世间。
【见道】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为见道,因十六心是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大乘的菩萨,则于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叫做见道。
【见道位】 菩萨完成第一阿僧祇劫之修行,始登初地,在初地入心中(每一地皆有入、住、出三心),通达少许二无我理,体会真如,乍见中道,故名见道位,又名通达位。
【见性】 见到自己的真性。
【见性成佛】 见性是见到一切众生普具的佛性,此性即佛,名为佛性,见自佛性者,当下与诸佛无异,禅家名之为见性成佛。
【见取】 四取之一,即取著身见边见等非理之见。
【见取见】 执著自己的见解,安住不舍,而且强非为是,即近于普通人的成见。
【见取使】 十使或五利使之一。
【见所断】 三所断之一,即于见道时所断的八十八使见惑。
【见犍度】 八犍度之一。
【言教】 佛以言语垂示的教法。
【言诠】 以言语来诠释义理。
【言诠中道】 中道之理,本离言说,但为了要说,就非用言语不可,这种言语所显的中道,叫做言诠中道,与离言说的中道不同。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又叫做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意谓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语所能言说,也不是心思所能思念。
【贝】 螺贝,在招集大众时吹之。
【贝叶】 贝多罗叶的简称,此叶经冬不凋,印度人多拿来书写经文,叫做贝叶经,或贝文。
【身入】 六入或十二入之一。
【身子】 舍利弗的译名。梵语舍利,华译为身,弗多罗华译为子。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身土】 身与土,乃凡圣的依正二报,身为正报,土为依报。
【身光】 从佛菩萨身上所发出来的光。
【身见】 执著身体为实有的邪见,为五见之一。
【身戒】 身体所应受持的戒行。
【身受】 二受之一。见二受条。
【身苦】 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构成的身体,有老病饥渴寒热等的痛苦。
【身相】 众生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
【身笑】 身体作笑。智度论说:“经曰: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以天眼观视世界,举身微笑。”论问曰:笑从口出,或时言笑,今云何言一切身笑?答曰:“佛世界中尊,得自在,能使一切身如口如眼,故皆能笑。”
【身根】 五根之一。见五根条。
【身密】 三密之一。见三密条。
【身业】 三业之一。见三业条。
【身轮】 三轮之一。见三轮条。
【身灯】 药王菩萨烧身为灯,以供养佛。
【身识】 五识之一。
【身心】 身与心,为有情的正报,在五蕴之中,色蕴是身,受想行识四蕴是心。
【身心受业】 身受业与心受业。身受业是欲界的恶业,由眼耳鼻等五根产生感觉相应的异熟苦果;心受业是色界中间定至有顶天的善业,能产生与意根相应的异熟果。
【身忍行】 三种忍行之一。
【身清净】 三种清净之一。
【身恶作】 身体所造作的恶业。
【身安乐行】 四安乐行之第一,即身离十过而安乐的修行法华之法。
【身如意通】 六通之一。见六通条。
【身语心轮】 (喻)世尊的身语意三业,好像车轮能够摧破众生的一切妄见。
【身器十二】 指人身的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等十二种身器。
【那含】 阿那含的简称,为小乘的第三果名,华译为不还,即不再还来欲界的意思。
【那律】 阿那律的简称,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那伽】 华译为龙、象、无罪、不来等,称呼佛或阿罗汉作摩诃那伽,以喻他们都具有大力以及不再来受生死。
【那吒】 毗沙门天王的太子,亦即三面八臂的大力鬼王。
【那由他】 数目字,相等于今天的亿数。
【那落迦】 地狱名,华译为恶者,即造恶的人所投生的地方。
【邪外】 邪魔与外道。
【邪宗】 凡不以见性为正法的宗派,叫做邪宗。
【邪淫】 指夫妇以外的淫事。
【邪扇】 (喻) 以邪道去煽动人。
【邪执】 固执不正当的见解。
【邪观】 不正当的观法。
【邪见】 1.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叫做邪见。
【邪见网】 (喻)邪见好像罗网,入则不能解脱。
【邪见使】 五利使之一。见五利使条。
【邪命】 从事不正当的事业来维持生活。
【邪命说法】 指为求衣食而说法。
【邪性定聚】 简称邪性定、邪定、邪定聚、邪聚等,为三聚之一。
【邪魔外道】 邪是指左道,就是不明佛法的人;魔是指魔道,就是妨害佛法的人。凡是不明佛法,妨害佛法,以及向心外求法的人,都称为邪魔外道。
【妓乐】 又作伎乐,或技乐,即是音乐。
【技乐】 见妓乐条。
八画
【法】 指一切的事物。一切的事物,不论大的小的,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都叫做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法入】 十二入之一,即意识所缘的境界。
【法力】 佛法的力量。
【法化】 正法的教化。
【法名】 出家僧或是皈依佛教时,师父所赐给的名字。
【法舟】 (喻)佛法好像舟子一样能度人出离生死的苦海。
【法衣】 三衣的通称。
【法臣】 佛称法王,则菩萨便是法臣。
【法眼】 菩萨之眼,能够清楚的见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为五眼之一。
【法忍】 1.对佛所说的法信受不疑;2.见三法忍条。
【法佛】 法身佛。
【法位】 真如的别名,因真如是诸法安住之位。
【法见】 执著一法而是此非他。
【法命】 1.法身的慧命。2.指僧人的寿命。
【法味】 妙法的滋味,即咀嚼妙法而心生快乐。
【法典】 说正法的经典。…
《佛学常见辞汇 七画~九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