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要】 佛法的要義,亦即簡約而樞要的法義。
【法嗣】 繼承法系的人。
【法乳】 (喻)佛法如乳,能夠長養人們的慧命。
【法服】 又名法衣,爲叁衣的總稱。
【法音】 說法的聲音。
【法侶】 僧侶。
【法施】 叁施之一,即以自己所聞知的佛法去向別人演說。
【法師】 精通叁藏佛法,以法自師,複以法師人的出家人。
【法恩】 指四恩中的叁寶恩。
【法悅】 由聽聞佛法或是由思惟佛法而産生的喜悅。
【法座】 法師坐了說法的位子。
【法財】 (喻)佛法能利潤衆生好像財寶一樣。
【法夏】 與法臘同義。
【法流】 正法相續不斷,如水長流。
【法處】 十二處之一,即意根所對的境界。
【法堂】 演說大法的廳堂。
【法執】 執著一切法爲實有,爲二執之一。
【法船】 (喻)佛法能使人了脫生死,好像船能渡人,過生死海而到涅槃的彼岸。
【法智】 智度論所說十一智之一,即觀見欲界苦集滅道四谛法的無漏智。
【法會】 演講佛法或是供佛施僧的集會。
【法愛】 指菩薩愛樂善法,爲二愛之一。
【法想】 思想佛法。
【法爾】 天然的、自然的、不待造作的意思。
【法塵】 六塵之一,法塵是意根所緣的境界,意根對前五根所緣的境界,分別好醜,而起善惡諸法,是名法塵。吾人日常動作,雖已過去,而前塵影事,憶念不忘,即是法塵的作用。
【法樂】 1.以法味爲樂。2.行善積德以自娛。
【法幛】 1.(喻)妙法高聳,如幛之上出。2.(喻)佛菩薩說法,能降伏魔軍而得勝。
【法數】 法門的數目,如叁界、五蘊、五位、七十五法、四谛、六度、十二因緣等是。
【法顯】 中國晉朝時的高僧,隆安中,自長安西度流沙,曆叁十余國,持經南歸,至京師,譯出百余萬言。平陽武陽人,俗姓龔。公元五七六年生,六五二年圓寂。
【法燈】 (喻)正法如明燈能照破世間的黑暗。
【法錀】 1.(喻)佛所說之法,能夠輾碎衆生的一切煩惱,好像巨輪能夠輾碎一切的岩石和沙礫一樣。2.佛所說之法,輾轉傳人,好像車輪的旋轉,無遠弗屆。
【法器】 1.具有修證佛法的根器。2.法會誦經時所用的器具。
【法樹】 (喻)佛法能生涅槃的果實,好像果樹能生果子一樣。
【法縛】 思想被所知所見所束縛,也就是執著于法,與法執同義。
【法藥】 (喻)佛法如藥,能醫治一切衆生的病痛。
【法蘊】 1.與法藏同。2.五蘊之一。見五蘊條。
【法臘】 又名夏臘,或戒臘,即比丘受戒的年歲。比丘每年夏行叁月安居,安居完畢,就是比丘的歲末,叫做法臘。
【法印】 佛法的印契。有叁法印與四法印,這些法即是佛法的准則,不合于法印者,即非佛法。
【法住】 諸法住于其位,如如不動。
【法體】 有爲無爲諸法的本體。
【法滅】 佛法滅時,亦即在末法過後的時期。
【法王子】 大菩薩的尊稱,因大菩薩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而且能夠傳承佛法。
【法王子住】 菩薩十住位之第九。
【法身】 佛叁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法身佛】 佛叁身之一。
【法身塔】 安置法身舍利的塔。
【法身觀】 觀佛法身的觀法。
【法身如來】 法身佛。
【法身菩薩】 又名法身大士,爲二種菩薩之一。見二種菩薩條。
【法身無相】 諸佛的法身毫無虛妄之相。
【法身有相】 依諸經一般的說法,法身是無相的,但依天臺圓教的極意,則說法身決非無相,而是法性的理體具有依正色心,相相宛然。一個人若叁惑究竟清淨了,則本性常住之色心便會顯現,而依正之二法亦會究竟清淨。法華經方便品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同提婆品說:“微妙淨法身,具相叁十二。”
【法身流轉】 法身流轉于五道,此法身系指隨緣真如而言。經說:“法身流轉五道,名曰衆生。”
【法身大士】 見法身菩薩條。
【法身本有】 法身本來就在一切衆生的心中的意思。
【法身舍利】 1.指佛所說的妙法。2.指佛所說的經典。3.指佛所說的實相中道之理。
【法我】 二我之一,即法執。
【法我見】 二種我見之一,如執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稱爲法我見。
【法性】 諸法的本性。這種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無情方面,即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實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別名。
【法性土】 叁土之一,即法性身所住的國土。
【法性身】 簡稱法身,佛叁身之一。
【法性空】 諸法的自性本空。
【法性海】 法性深廣不可測量如海。
【法性生身】 1.二種菩薩身之一。2.五種法身之一。
【法性法身】 二法身之一。見二法身條。
【法性常樂】 法性是涅槃的別名,涅槃有常樂我淨的四德,所以叫做法性常樂。
【法性真如】 法性與真如。法性與真如,是同體異名。
【法性隨緣】 又名真如隨緣,法性有不變與隨緣二種,法性之體,隨染緣而生流轉的因果,隨淨緣而生還滅的因果,這種情形叫做法性隨緣。
【法性生身菩薩】 指在十聖位已證無生法性,舍叁界生死,受不思議變易生死身的菩薩。
【法門】 佛所說的法,因是衆生超凡入聖的門戶,故稱法門。
【法門身】 天臺就佛身立色身、法門身、實相身等叁種身。見叁身條。
【法空】 諸法緣起性空,爲二空或叁空之一。緣起性空是說宇宙間一切萬法都是緣起的,緣起的諸法,其性本空,無真實的自體可得。菩薩得此法空智慧,就能破除法執。
【法空觀】 二空觀之一,即觀色(物質)心(精神)等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自性本空,無作者,無受者,這是大乘菩薩的觀慧。
【法空智】 觀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的智慧。
【法食】 1.以法爲食,長養慧命。2.如法的食物,佛法對于食物有法製,依著法製的食,叫做法食。
【法食時】 四食時之一,叁世諸佛,都是以午時爲食,過了午時即非時食。
【法界】 1.法者諸法,界者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稱法界。2.法者諸法,界者邊際之義,窮極諸法的邊際,故稱法界。3.法者諸法,界者性之義,諸法在外相上雖千差萬別,但皆同一性,故稱法界。4.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故稱法界。
【法界身】 周遍于法界的身體,亦即佛叁身中之法身。
【法界佛】 華嚴經所說十種佛之一。佛證悟了一真法界的大智慧後,其大光明遍照于一切法界,故稱法界佛。
【法界性】 簡稱法界或法性。法界亦即法性。
【法界觀】 證入華嚴經所說的法界的觀法,即一真法界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客觀。
【法界叁昧】 謂修法界觀,得法界定,透徹一真法界的玄理。
【法界叁觀】 華嚴宗所立,即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見叁觀條。
【法界圓融】 法界的一切法都是互相融通的意思。
【法界緣起】 四種緣起之一。見四種緣起條。
【法界實相】 法界與實相。法界與實相,是同體異名。
【法界無礙智】 華嚴經所說十種智之一,即證入法界無礙理的智慧。
【法華】 大乘妙法蓮華經的簡稱。
【法華會】 頌贊法華經的法會。
【法華宗】 即天臺宗,因天臺宗是以法華經爲本經。
【法華一實】 法華經所說的都是一乘真實的教法。
【法華二妙】 相對妙與絕對妙。
【法華叁昧】 叁谛圓融的妙理現前,障中道的無明止息,攝一切法使歸實相,名法華叁昧。
【法華叁部】 叁部法華宗的經典,即佛說無量義經、妙法蓮華經、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法華八年】 佛說法華經的時間一共是八年。
【法華忏法】 天臺大師依法華經普賢觀經及諸大乘經之意,而定六根忏悔之儀式方法,著法華叁昧行法(又名法華叁昧忏儀)一卷,由此中抄出流行于世者,即法華忏法。
【法華涅槃時】 五時之一,法華與涅槃二經同屬醍醐昧,故合爲一時。
【法喜】 聞法之後心生歡喜。
【法喜食】 二食之一。見二食條。
【法無我】 見二無我條。
【法無礙智】 又名法無礙解。見四無礙解條。
【法無礙解】 見四無礙解條。
【法報】 法身與報身。見叁身條。
【法報應】 法身、報身、應身。見叁身條。
【法報應化】 法身、報身、應化身。見叁身條。
【法鼓】 宣揚佛法,普度衆生,好像擊鼓使聲音普遍聽。法華經有擊大法鼓和法鼓常鳴的話。
【法螺】 宣揚佛法好像吹螺,聲音遠揚,廣被大衆。
【法藏】 1.又名佛法藏,或如來藏,即法性的道理,因法性含藏無量的性德,故名。2.人名,本康居國人,武後賜號賢首,是華嚴宗的第叁祖。
【法藏比丘】 阿彌陀佛在因位于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菩薩道時的名字。
【法雲】 (喻)佛說法如雲,普蔭一切衆生,使得清涼自在。
【法雲地】 菩薩十地中之第十地名。
【法雲等覺】 菩薩十地之第十位名法雲地,過了法雲地就是等覺,過了等覺就是佛的妙覺了。
【法緣】 1.說法普結善緣。2.說法人的機緣很殊勝。
【法緣慈悲】 謂破除我之相,而對衆生隨力隨意拔苦與樂,生起慈悲的心。
【法相】 諸法顯現于外各別不同的相。
【法相宗】 大乘八宗之一,因是窮明萬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又因依唯識論,明萬法唯識之理,故又名唯識宗。
…
《佛學常見辭彙 七畫~九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