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常见辞汇 七画~九画

  

佛学常见辞汇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七画

  八画

  九画

  七画

  【弟子】 徒众对老师的自称。

  【伽蓝】 1.僧伽蓝摩的简称,华译为众园,即僧众所居住的园庭,亦即寺院的通称。2.指佛教的护法神。

  【伽蓝神】 保护伽蓝(寺庙)的神。佛说有十八神保护伽蓝,即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

  【伽耶山】 华译象头山,有二处,一在灵鹫山附近,一在菩提道场附近。

  【但中】 离开空有二边,但取中道,叫做但中,为天台别教的中观。

  【但空】 小乘人分析诸法时,但见空而不见不空,叫做但空。大乘菩萨却说诸法如幻如化,当体即空,但在空中自有不空之理,叫做不但空。

  【但三衣】 十二头陀行之一,即比丘但持僧伽梨、郁多罗和安陀会的三衣,不再蓄存其他的衣。

  【位妙】 十妙之一。

  【位不退】 三不退或四不退之一,菩萨修到十住位以上,便不再堕落退失其地位。

  【住心】 安住于道的心。见十住心条。

  【住劫】 四中劫之一。

  【住果】 安住于所证得的果位。

  【住相】 四相之一。见四相条。

  【住持】 1.安住于世界以保持佛法。2.主持寺院的和尚。

  【住持三宝】 佛灭后安住于世界上保持佛法的三宝,木雕泥塑纸画的佛像,即住持佛宝,三藏经典,即住持法宝,剃发染衣的比丘,即住持僧宝。

  【佛】 梵语佛陀的简称,华译为觉者,也就是正觉和遍知的大觉大悟者。遍知是说对于宇宙事理无所不知觉,正觉是说所知正确真实而无外道那样邪见妄执的错误,所以佛的另一尊号叫做正遍知或正等觉。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自己遍知正觉以超越三界凡夫;觉他是先觉觉后觉,以修菩萨行而超越二乘,使众生皆得如自己一样的大觉大悟;觉行圆满是自他两觉两利功德圆满,以超越菩萨而完成究竟的佛果。

  【佛土】 指一佛所住的国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领土,有净土、秽土、报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别。

  【佛七】 设立道场以做佛事七天。若是念阿弥陀佛的都叫佛七,念观世音菩萨的叫观音七,念往生咒的叫往生七,但也可以都叫做佛七。

  【佛日】 1.(喻)佛能破除众生的痴闇,如红日能破除一切的黑暗一样。2.(喻)佛法慈悲广大,普渡无私,如日之遍照大地。

  【佛化】 佛的教化。

  【佛母】 1.佛从法生,故法即是佛母。2.般若波罗蜜为生诸佛之母,故称佛母。3.释尊之母,即摩耶夫人,或称佛的姨母大爱道为佛母。

  【佛地】 达到成佛的地位。

  【佛印】 1.诸佛的印契,诸法实相就是诸佛决定不变的印契。2.佛心印的简称。3.指宋金山寺僧,名了元,有辩才,苏东坡常向他请教。

  【佛因】 成佛之因,即一切善根功德是。

  【佛位】 佛的地位。

  【佛戒】 又名佛性戒,或佛乘戒,就是成佛的戒,也就是梵网经所说的大乘戒。

  【佛身】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具】 庄严佛坛的法器道具,如花瓶香炉等是。

  【佛事】 念经拜忏。

  【佛会】 礼佛诵经的法会。

  【佛教】 1.佛对世人的训示。教即训示之义。2.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主张慈悲平等,在后汉明帝时,由西域传入中国,今盛行于世界各地。

  【佛海】 (喻)佛法广大如海。

  【佛果】 佛的果位。

  【佛经】 佛教的经典。

  【佛界】 十界之一,即诸佛的境界。

  【佛祖】 1.佛与祖师。2.佛教之祖,即释迦牟尼佛。

  【佛记】 将来必定成佛的记别。

  【佛智】 佛陀的智慧。智度论说:“佛智慧有二种:一者无上正智,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种智,名萨般若。”

  【佛道】 佛所证悟的道法,即无上菩提。梵语菩提,新译为觉,旧译为道。

  【佛说】 佛金口所说。

  【佛慧】 诸佛的智慧,即一切种智。

  【佛宝】 三宝之一。佛是觉者的意思,能自觉,又使他觉,自他之觉行圆满者,叫做佛,佛是世界上的真宝,故称佛宝。

  【佛陀】 简称佛,是觉者的意思。见佛条。

  【佛眼】 五眼之一,即佛陀之眼,能够见到一切法非空非有不可思议的道理。

  【佛乘】 又名一乘,即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

  【佛号】 佛名。

  【佛境】 佛的境界。

  【佛法】 1.佛所说之法,即八万四千法门是。2.佛所得之法,即无上之真理是。3.佛所知之法,即一切诸法是。

  【佛法藏】 即如来藏,亦即真如之理体。

  【佛法寿命】 佛说戒律是佛法的寿命,因为戒律若行于世,则佛法不灭。

  【佛性】 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佛性即是一切众生永不变异的觉悟之性。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佛性常住】 谓如来常住无有变易的意思。

  【佛性真如】 佛性与真如。能觉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灭之实体,叫做真如。佛性与真如,同体异名。

  【佛灭】 佛入涅槃。

  【佛灭度】 与佛灭同义。灭度是灭烦恼和度苦海的意思。

  【佛种】 能生佛果的种子,如菩萨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是。

  【佛种性】 能生佛果的种子体性。

  【佛生日】 佛的生日,旧说是阴历四月初八日,新说是阳历的五月月圆日。

  【佛言量】 又叫做圣教量,即以佛神圣的言语作标准而决定是非。

  【佛知见】 佛的真如灼见。

  【佛腊日】 七月十五日。腊者岁末之义,佛家以一夏九旬安居之最后一日为岁末。

  【佛立三昧】 又名般舟三昧,因此三昧于成就时可以见到十方诸佛站立于其前,故名。

  【佛四无畏】 佛对众生说法时有四种的泰然无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佛成道日】 佛成道的日子。佛降生、成道、涅槃等,都在阳历的五月月圆日。

  【佛具十身】 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

  【佛足顶礼】 礼拜佛陀的足,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礼法。

  【佛后普贤】 在成佛之后,再修像普贤菩萨一样利益众生的行法。

  【佛欢喜日】 即七月十五日,因此日比丘结夏安居完毕,众僧证道者多,十方诸佛欢喜。

  【佛前佛后难】 八难之一。见八难条。

  【杜顺】 陈隋间终南山人,为华严宗的始祖。

  【作犯】 作杀生偷盗等恶事而毁犯所受的戒律。

  【作意】 集中注意,令心警觉。

  【作观】 闭起眼睛,默想一种相。

  【作业】 身口意所作的善恶业。

  【作法忏】 三种忏悔之一。见三种忏悔条。

  【作持戒】 戒有止持戒和作持戒二种,止是制止,制止身口意不作诸恶,如五戒乃至具足戒等是;作是造作,策励三业以造作众善。以上二戒又名止持门和作持门,诸恶莫作是止持门,众善奉行是作持门。

  【作愿门】 五念门之一。见五念门条。

  【初心】 初发心学佛。

  【初地】 菩萨乘五十二位中十地的第一地名。见十地条。

  【初住】 菩萨乘五十二位中十住的第一住。见十住条。

  【初位】 最初的阶位。

  【初果】 指声闻乘四果中的第一预流果。见四果条。

  【初果向】 即预流向。见四向条。

  【初禅】 1.初禅定。2.初禅天。楞严经说:“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初禅天】 四禅天中之第一天名。

  【初禅定】 四禅定中之第一禅名。

  【初禅梵天】 色界之诸天,悉离淫欲而得清净,故名梵天。梵即清净的意思。

  【初发心】 初发求取菩提的心。

  【初时教】 法相宗所立三教之一。见三时教条。

  【初能变】 唯识宗说万法唯识所变,其能变识有三种,以第八阿赖耶识为初能变,末那识为第二能变,前六识为第三能变。

  【初刹那识】 一切有情在最初的一刹那,只有第八识。

  【初顿华严】 华严教是佛最初成道时所说的顿教。

  【初欢喜地】 菩萨十地之第一地。与欢喜地同。

  【判教】 判别教相。佛教传入中国后,经中国学者,各据己见,将其分为若干时,或若干类,使发心研究佛教者,较易探讨了解,名为判教。

  【判释】 1.判断经论的旨趣和解释它的义理。2.判断如来一代所说教义的大小深浅,叫做教相判释。

  【别报】 各别不同的果报。

  【别圆】 指天台四教中的别教与圆教。

  【别业】 各别不同的业因。

  【别戒】 即僧尼戒,又名具足戒。

  【别请】 在众比丘中特别邀请一人来供养。若是如法的比丘,是绝对不会接受这种别请的。

  【别愿】 各别的誓愿。如四弘誓愿是诸佛菩萨的通愿,叫做总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和药师佛的十二愿,即是别愿。

  【别境】 各别不同的境界,也就是别境心所。别境心所有五种,即欲、胜解、念、定、慧,此五种皆与五识心王,次念相应。

  【别教】 指与二乘别异的一乘教法。

  【别教一乘】 如华严经对顿根的行人,不谈三乘,直显一乘者是。

  【别相】 六相之一。见六相条…

《佛学常见辞汇 七画~九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