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常見辭彙 七畫~九畫▪P9

  ..續本文上一頁  【非擇滅無爲】 叁無爲之一。見叁無爲條。

  【竺法蘭】 中印度人,與迦葉摩騰,同來中國,宏揚佛法。

  【拈花示衆】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說,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請佛說法,世尊拈花示衆,並不說法,一時百萬人天,皆不解其意,獨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佛因傳以涅槃妙心,爲禅宗的起源。

  【呵佛罵祖】 唐朗州德山院宣鑒禅師,一日上堂說:“我這裹,佛也無,法也無,達摩是個老臊胡,十地菩薩是擔糞漢,等妙二覺是破戒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驢橛,十二分教是點鬼簿,拭瘡紙,佛是老胡屎橛。”又有一僧問韶州雲門山文偃禅師:如何是佛?雲答:“幹屎橛”。他也曾說過:“釋迦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雲;天上天下,惟我獨尊。老僧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貴圖天下太平。”這都是提醒世人:凡有相者,皆是虛妄,縱是經典佛像,或聖或賢,既落形迹,皆屬生滅,並不是正常如實之道。

  九畫

  【皈依】 皈向、依靠、救度之義。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叫做皈依叁寶,也叫做叁皈依。

  【南無】 華譯歸命、敬禮、歸依、救我、度我等義,是衆生向佛至心皈依信順的話。

  【南無佛】 歸命于佛。

  【南無阿彌陀佛】 歸命于阿彌陀佛。

  【南無喝啰怛那哆羅夜耶】 南無是歸命,喝啰怛那是寶,哆啰夜耶是叁,即歸命叁寶。

  【南山】 南山道宣,是四分律宗的祖師,他住在終南山的纻麻蘭若,故號爲南山大師。見道宣條。

  【南山叁教】 性空教、相空教、唯識圓教。

  【南山叁觀】 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見叁觀條。

  【南宗】 達摩到中國來傳禅,到五祖弘忍的時候,有慧能神秀二位弟子,慧能在江南布化,叫做南宗,神秀在北方布化,叫做北宗。

  【南洲】 在須彌山南方堿海上的大洲,即閻浮提,亦即吾人所住的世界。

  【南能北秀】 南宗的慧能和北宗的神秀。

  【南閻浮提】 與南洲同。

  【南贍部洲】 又名南閻浮提,閻浮即贍部樹,此洲有此樹故名,我們所住的世界,就是在這個洲。

  【俗人】 世俗的人。

  【俗我】 又名假我,亦即凡夫所執著的妄我。

  【俗戒】 1.指有漏的戒。2.指五戒和八戒等在家戒。

  【俗智】 1.俗人的智慧。2.明白俗谛的智慧。3.有漏雜染的智慧。

  【俗塵】 指一切世間的人事而言。

  【俗谛】 世間的真理,爲二谛之一。

  【信力】 五力之一。見五力條。

  【信士】 在家信仰佛教的男子。

  【信女】 在家信仰佛教的女子。

  【信心】 對所聞之法生起信仰的心。

  【信向】 信仰叁寶和歸向叁寶。

  【信樂】 確信和愛樂。

  【信慧】 五根中的信根和慧根,信根能破邪見,慧根能斷無明。

  【信解】 確信和了解。

  【信解行證】 先信仰其法,次了解其法,再依其法而修行,最後必能證悟道果。

  【信不退】 叁不退之一。

  【信成就】 六成就之一。

  【信受奉行】 信受如來所說的法和切實奉行如來所說的法。

  【信外輕毛】 (喻)信心動搖就好像輕毛一樣飄忽不定。

  【信位菩薩】 證到十種信位的菩薩。

  【剃發】 剃掉須發,是佛弟子出家之相,也是表明去除憍慢和跟外道的出家有別。

  【枯定】 定多慧少的禅定。

  【前念】 指過去的意念,未來的意念則叫做後念。

  【前塵】 過去的事情。

  【前佛後佛】 前佛是指釋迦佛,後佛是指彌勒佛。

  【即】 融和不二不離的意思,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

  【即離】 即與離。事理不二叫做即,事理差別叫做離。

  【即假】 圓教的假谛,乃空中二谛相即之假,故雲即假,以別于別教之假谛。

  【即中】 圓教的中谛,乃空假二谛相即之中,故雲即中,以別于別教之中谛。

  【即空】 一切法不是滅了之後才空,而是其自性本來就是空,叫做即空。心經說:“色即是空”。

  【即空即假即中】 天臺所立之叁觀。見叁觀條。

  【即心即佛】 又作即心是佛,或即心成佛,是此心就是佛的意思。

  【即心是佛】 與即心即佛同義。

  【即心念佛】 念自己心中的佛的意思。人們的心性周遍法界,本來是清淨之佛體,但爲無明所覆蓋,不能顯現,不顯現所以才與彌陀相隔十萬億佛土,若顯現即得己身之淨土,此心便是彌陀。

  【即有即空】 謂一切有爲法,其自性本來就是空,不是經過壞滅法之後才是空。

  【即身成佛】 即身修行即身就可以成佛。密宗說叁密加持相應,可以即身成佛。

  【即事而真】 謂事理本來不二,在淺近的事相上,就已具有最深妙的真理。

  【垢】 煩惱的別名。

  【垢結】 垢與結,都是煩惱的別名。

  【垢識】 爲惑所垢的心識。

  【契經】 契合衆生的根機而且契合真理的經文,即佛經。

  【契機】 契合衆生的根機。

  【契理】 契合真理。

  【威儀】 行住坐臥應有的威德和儀則。

  【威儀師】 傳授如何行住坐臥的教師。

  【威德】 可畏爲威,可愛爲德。

  【威德叁昧】 發生威德力的禅定。

  【威神力】 威嚴與神通的力量。

  【帝釋】 忉利天的天主,俗稱爲玉皇大帝。

  【帝網】 懸于帝釋天宮的寶網。

  【帝網天珠】 帝釋懸寶珠網以裝飾宮殿,這些寶珠的光明互相輝映,一珠現一切珠影,一切珠盡現一珠之中,各各如是,重重影現。

  【幽冥】 地府之獄,幽暗無光。

  【幽途】 幽冥的道途,亦即充滿罪惡的人死後所趣向的地獄餓鬼畜生等叁惡道。

  【幽靈】 幽界的精靈,亦即六道中眼睛所看不到的衆生。

  【度】 1.與渡同義,如舟子渡人過海的意思。2.出或離的意思,出是出離世俗,離是脫離生死。

  【度生】 濟度衆生。

  【度牒】 出家受戒時所發給的戒牒,也就是受戒的證明書。

  【度僧】 度人爲僧。

  【律】 製止作惡的法則。

  【律行】 戒律的實行。

  【律宗】 專門修持戒律的宗派,以唐時南山道宣爲初祖。

  【律相】 戒律的法相。

  【律師】 專門研究佛教戒律的師父。

  【律乘】 戒律的教法。

  【律藏】 叁藏之一。見叁藏條。

  【律忏】 戒律所說的忏悔法。

  【律儀】 律是戒律,儀是儀則,謂佛所製定的戒律可以使人防非止惡,乃是吾人立身處世的儀則。

  【律儀戒】 叁聚淨戒之一,即規矩禮貌的戒律。

  【後有】 1.未來的果報。2.後世的心身。

  【後佛】 後來出世的佛,指彌勒佛。

  【後念】 過去的念叫做前念,後來的念即叫做後念。

  【後報】 這一世所造的善惡業要到二生以後才受報。

  【後得智】 二智之一,境智無異,不起分別,名根本智,分別一切差別之相,慧照分明,即名後得智。

  【後五百歲】 1.大集經所說五種五百年中,第五個五百年,亦即鬥诤堅固的時期。見五五百年條。2.佛滅度五百歲之後。

  【思假】 既思惑,因思惑之體,虛假不實。

  【思惑】 又名修惑,叁惑之一,即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嗔癡慢疑等之五煩惱是。思惑的品數有八十一,即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禅天爲四地,無色界四空天爲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思惟】 思考。

  【思慧】 叁慧之一。見叁慧條。

  【怨憎會苦】 八苦之一。見八苦條。

  【怨親平等】 對怨敵和親人一視同仁,無有厚此薄彼的分別。

  【恒沙】 1.恒河沙的簡稱。見恒河沙條。2.天臺宗所立叁惑中之塵沙惑也叫做恒沙。

  【恒沙定】 多如恒河沙數的禅定,爲地藏菩薩每日晨朝所入觀察衆機的禅定。

  【恒河】 恒伽河的簡稱,恒河又名殑伽河,是印度叁大河流之一。

  【恒河沙】 恒河是印度大河,兩岸多細沙,佛說法時,每以恒河之細沙喻最多之數。

  【拜佛】 禮拜諸佛。

  【拜忏】 拜佛以求忏悔。

  【持犯】 持戒與犯戒。持戒就是持戒律;犯戒就是犯了戒律。

  【持名】 執持名號,即念誦佛的名字。

  【持明】 1.即陀羅尼,亦即真言。2.受持真言的意思。

  【持念】 受持和憶念正法,使不忘失。

  【持律】 受持戒律。

  【持素】 受持素食,亦即不食肉。

  【持誦】 受持誦讀經典或是真言。

  【持齋】 過了正午不食叫做齋,持齋就是受持齋法。

  【持戒】 受持佛所製的戒律。

  【持戒波羅蜜】 六度之一。見六度條。

  【持息觀】 五停心觀中的數息觀。

  【施】 把自己的東西送給人家。施有叁種,即財施、法施、無畏施。

  【施主】 實行布施的主人。

  【施行】 布施的行法,亦即把自己的東西送給人家。

  【施食】 1.布施食物給餓鬼。2.供養齋食給僧人。

  【施食會】 布施食物給鬼神等的法會。

  【施無畏】 1.又名施無畏者,或施無畏菩提薩埵,即觀世音菩薩的別名。2.消除衆生的危難和恐怖。

  【星宿劫】 在過去現在未來的叁大劫中,未來的大劫叫做星宿劫,因爲在這一個劫中,有千佛出世,其數多如天上之星宿,故名。

  【是心是佛】 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是處非處力】 佛十力之一,即分別是非的智力。

  【染】 不潔淨的意思。

  【染心】 1.愛著的心。2.淫欲的心。

  【染衣】 用木蘭色等壞色來染成的衣,即僧衣。

  【染…

《佛學常見辭彙 七畫~九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