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常见辞汇 四画~六画▪P13

  ..续本文上一页因贫困与寿命尽而死),寿不尽财不尽死(即各种的横死)。

  【四种我】 凡夫妄计之我、外道之神我、三乘之假我、法身之大我。

  【四种往生】 正念往生、狂乱往生、无记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而得往生;狂乱往生是人在生时作恶多端,临终时见到地狱之猛火一时俱来苦逼,于狂乱中,忽然遇到善知识教他作一声或十声之念佛,即得往生;无记往生是人于平日发心皈命于佛,到临终时,虽然心神衰弱而成为无记(非善非恶),不能念佛,但是乘著他以前念佛的功德而得往生;意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虽然不能出声念佛,但中意念阿弥陀佛,一样可以往生。

  【四种念诵】 1.一、音声念诵,即发声念诵;二、金刚念诵,即声在唇齿之间;三、三摩地念诵,即定心一境而观真言之文字;四、真实念诵,也是定心一境而观文字的实相。2.一、音声念诵;二、三摩地念诵;三、金刚念诵;四、降魔念诵。以上三者与上述相同,而降魔念诵是内住悲心,外现嗔怒的一种高声念诵。

  【四种涅槃】 法相宗所立。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虽有种种的烦恼,但其自性清净,湛如虚空,离诸一切分别之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圣者能亲证,其性原是寂静。二、有余依涅槃,即生死之因与惑业虽尽,但犹余有漏依身之苦果。三、无余依涅槃,即不但生死之因与惑业已尽,同时连依身之苦果亦灭,使之毕竟不生。四、无住处涅槃,是断所知障所显的真如,所知障为智之障,二乘人因有所知障,不明白生死涅槃无差别的道理,所以固执生死为可厌,涅槃为可欣,佛断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时,对生死与涅槃无厌欣之情,因有大智,故住于生死,因有大悲,故不住于涅槃,以利乐尽未来际之有情,故谓之为无住处,利乐之用虽常起,而亦常寂,故称为涅槃。

  【四种资粮】 福德资粮、智德资粮、先世资粮、现法资粮。福德资粮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资粮即由修习正观而得之妙智,亦即六度中之第六度;先世资粮即由宿世积集之善根,在今生自然而有之福智资粮;现法资粮即在今生所修习之福智资粮。

  【四种轮王】 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在增劫人寿由十岁增至二万岁时,铁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洲;人寿增至四万岁时,铜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洲及东胜身洲二大洲;人寿增至六万岁时,银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洲及东胜身洲与西牛货洲三大洲;人寿增至八万四千岁时,金轮王出现,统辖四天下了。

  【四种平等】 相非相平等、因果平等、我无我平等、人与所修法平等。

  【四种布施】 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笔施是见人发心书写经文,以笔施之,助成善缘;墨施是见人书写经文,以墨施之,助成善缘;经施是刊印佛经,送人读诵;说法施是说法使人听了修因证果。

  【四种成佛】 又名四满成佛。见四满成佛条。

  【四种观行】 观因缘、观果报、观自身、观如来身。这是修行忏悔的人,为了灭除自己的罪业,方便而修的四种观行。

  【四种行人】 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四种总持】 法总持、义总持、咒总持、忍总持。法总持又名闻总持,即对佛的教法闻持不忘;义总持是对诸法的义理总持不失;咒总持是菩萨依定起咒,持咒神验,袪除众生的灾患;忍总持是菩萨凭著实智,忍持法的实相而不忘失。

  【四种缘起】 万法缘起,有四种不同的见解:小乘教主张业感缘起,说一切万法都是由于业力的感应而生起。大乘始教主张阿赖耶缘起,说阿赖耶识含藏万法的种子,一切根身器界,皆由其生起。大乘终教主张真如缘起,说由于真如随缘,才会生出万法来。一乘圆教则主张法界缘起,说遍法界的一切事物,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现未来,都尽成一大缘起。

  【四种佛土】 1.唯识论立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变化身等四佛身,而佛土亦有四,即法性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变化土。此中法性土是无色无相的理土,自受用土是实佛自托的报土,他受用土是为初地以上的菩萨所示现的净土,变化土是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示现的佛土。2.指天台宗所说的四种佛土。见四土条。

  【四种庄严】 见四种璎珞庄严条。

  【四种三昧】 一、常坐三昧,又名一行三昧,即以九十日为一期,独居静室,结跏趺坐,舍诸杂念,专系念法界,若遇疲倦疾病睡盖等障,当专称一佛名,以求加被,而念念不离此三昧。二、常行三昧,又名般舟三昧,亦以三月为期,绕行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时,由佛威力,三昧力,及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佛。三、半行半坐三昧,即以七日为期,持咒旋绕,思惟实相,或依法华经,于三七日间,或行读此经,或坐读此经皆可。四、非行非坐三昧,亦名随自意三昧,其法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作观,不拘期限,但观自心,念起则加觉照,而除灭之。

  【四种三昧耶】 即杀盗淫妄之四波罗夷,因是诸佛所不可越的戒法,所以叫做三昧耶。

  【四种阿含经】 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

  【四种璎珞庄严】 一、戒璎珞庄严,即以戒律庄严法身;二、三昧璎珞庄严,即以禅定庄严法身;三、智慧璎珞庄严,即以智慧庄严法身;四、陀罗尼璎珞庄严,陀罗尼是总持的意思,即能总持善法以庄严法身。菩萨将以上四法庄严法身,好像世间的璎珞庄严人身,故名璎珞庄严。

  【四十八愿】 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时,于世自在王佛所建立的誓愿。第一无三恶趣愿,第二不更恶趣愿,第三悉皆金色愿,第四无有好丑愿,第五宿命智通愿,第六天眼智通愿,第七天耳智通愿,第八他心智通愿,第九神境智通愿,第十速得漏尽愿,第十一住正定聚愿,第十二光明无量愿,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第十四声闻无数愿,第十五眷属长寿愿,第十六无诸不善愿,第十七诸佛称扬愿,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第十九来迎引接愿,第二十系念定生愿,第二十一三十二相愿,第二十二必至补处愿,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第二十四供具如愿愿,第二十五说一切智愿,第二十六那罗延身愿,第二十七所须严净愿,第二十八见道场树愿,第二十九得辩才智愿,第三十智辩无穷愿,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第三十二国土严饰愿,第三十三触光柔软愿,第三十四闻名得忍愿,第三十五女人往生愿,第三十六常修梵行愿,第三十七人天致敬愿,第三十八衣服随愿愿,第三十九受乐无染愿,第四十见诸佛土愿,第四十一诸根具足愿,第四十二住定供佛愿,第四十三生尊贵家愿,第四十四具足德本愿,第四十五住定见佛愿,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第四十七得不退转愿,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

  【四姓阶级】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是古印度的宗教徒,具有最高的权威;刹帝利是和婆罗门同样被人尊敬的王族;吠舍是指一般工农商阶级;首陀罗是被人使役的奴隶。

  【四寻思观】 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名寻恩谓推求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实;事寻思谓推求五阴等事,皆系心识上变似的相分,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自性假立寻思谓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差别假立寻思谓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别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实。行者对以上四法寻求思察,皆假有实无,名四寻思观,修此四寻思观,能得四如实智。

  【四满成佛】 信满成佛、解满成佛、行满成佛、证满成佛。于十信之满位,决定信诸法之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名为信满成佛;于十住之满位,深解法性,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是名解满成佛;于十地之满心,能除一切无明诸惑,菩提之愿行皆具足,是名行满成佛;于妙觉之佛地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可思议之胜妙功德,是名证满成佛。

  【四类出家】 一、身出家心不出家,即身虽为僧伽,但心犹有顾惜爱恋。二、身在家心出家,即虽在家受用妻子,但却不耽染欲乐。三、身心俱出家,即在任何欲境中心都无顾惜爱恋。四、身心俱不出家,即不但受用妻子,而且深生耽染。

  【四事供佛】 饮食、衣服、卧具、汤药。

  【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此四弘誓愿是菩萨所立,凡是大乘行者皆宜牢记和实践。

  【四如意足】 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进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四、慧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四如实智】 见四如实观条。

  【四如实观】 大乘行人在三贤和十圣之间,尚须经过四加行,作为进入初地的准备,所谓四加行,即修四寻思观,能得四如实智。行者对四寻思寻求思察,以此推求之观为因,而生即可决定之智,不惟了知所取所缘之四寻思中的名等四法,是自心所变,假有实无,且也了知能取能缘的名等四法,亦为假有实无,谓之四如实观,或四如实智。如实者,谓恰如真如实性,毕竟不可得。

  【布萨】 华译净住,或长养。出家之法,每半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三十日)集僧说戒经,使比丘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在家之法,于六斋日持八戒以增长善法。

  【布萨日】 每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三十日之两日,是行布萨法之日。

  【布施】 以自己的财物,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即一、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布施偈】 又名三轮清净偈,三轮是能施、所施、施物,清净是对于三轮无念无所得。心地观经所说的布施偈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

《佛学常见辞汇 四画~六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