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入是十二入。
【大善知識】 偉大的善知識。善知識是指信解佛法而又學問淵博的人。
【大隨煩惱】 共有八種,即掉舉(心思浮動)、惛沈(心思糊塗)、不信(不信善法)、懈怠(懶散無進取心)、放逸(任性妄爲)、失念(失去正念)、散亂(心不專一)、不正知(知見不正)。以上八種煩惱是隨逐六種根本煩惱而生起的枝末煩惱,因爲這些煩惱的性質沈重,故名大隨煩惱。
【大煩惱地法】 指癡、放逸、懈怠、不信、昏沈、掉舉等六法,此系由惑而起的煩惱。
【上人】 上德之人,比丘的尊稱,因比丘內涵德智,外有勝行,在人之上。
【上方】 原是稱呼建築在山上的佛寺,但現代人習慣稱呼寺廟的住持爲上方,因他所居住的地方是在寺廟的最高處。
【上座】 僧寺的職位名,位在住持之下,除了住持以外,更無人高出其上,故名爲上座。
【上根】 上等的根器,指根性很敏銳的人。
【上慢】 增上慢的簡稱,即我得增上之法所起的慢,如未得聖道,說我已得,未證聖果,說我已證之類是。
【上乘】 大乘的別名。
【上界】 指叁界諸天,即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上界天】 見上界條。
【上二界】 指色界與無色界。
【上求下化】 上求是上求佛果,下化是下化衆生。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衆生是利他,合上求下化,叫做菩提心,菩薩的一切萬行,皆不出此範圍。
【下方】 指叁塗,即地獄、餓鬼、畜生之叁惡道。
【下地】 叁界一共分爲九地,境界惡劣的稱爲下地,境界殊勝的稱爲上地。
【下根】 下等的根器,指根性很鈍弱的人。
【下乘】 小乘的別名。
【乞士】 比丘叁義之一,因比丘向人乞食,以養色身,故名乞士。
【乞食】 比丘爲了資養色身,而向人乞食。
【口四】 在十惡中屬于口所作的四種業,即妄語、兩舌、惡口、绮語。
【口密】 又名語密,即持誦真言時的口業,因它不但含有妙用而且隱秘,所以叫做口密。
【口輪】 由佛口而說的法,能摧破一切衆生的煩惱,故謂之口輪。叁輪之一。
【口定】 寂然靜默,不談是非。
【口業】 又名語業,即由口而說的一切善惡言語。
【口業供養】 即口說贊美佛菩薩的功德的話。
【女天】 女性的天人。欲界天中有女天,色界以上則無。
【女僧】 比丘尼。
【女居士】 居家學佛的女人。
【女六欲】 女人的六種欲望,即色欲、形貌欲、威儀欲、姿態欲、言語欲、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
【子縛】 見思煩惱,系縛身心,使不自在,謂之子縛,對果縛而言。
【子斷】 煩惱好比是種子,由煩惱而生的苦報好比是果實,斷此能生苦報的煩惱,謂之子斷。
【小劫】 見一小劫條。
【小根】 只能接受小法的根性。
【小機】 只能接受小乘教法的根機。
【小乘】 聲聞緣覺的法門,以修身自利爲宗旨,其最高果位爲阿羅漢果及辟支佛果。聲聞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羅漢,論時間,速者叁生,遲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見聲聞乘條。緣覺乘修十二因緣,自凡夫至辟支佛,論時間,速者四生,遲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處,便是證所到處,故無明顯的位階可言。
【小乘法】 聲聞緣覺所修的道法。
【小乘經】 宣說四谛或十二因緣的道理的經典,如四部阿含經是。
【小乘戒】 小乘律藏所說的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與具足戒等數種。在具足戒中,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戒有叁百四十八條戒,這些具足戒雖然是小乘行人所應受持,就是大乘行人也是一樣要受持這種具足戒的。
【小乘叁藏】 小乘的經律論叁藏,四部之阿含經等爲經藏,四分五分十誦律等爲律藏,六足發智論等爲論藏。
【小乘涅槃與大乘涅槃】 小乘的涅槃和大乘的涅槃。小乘的涅槃,滅生死而涅槃;大乘的涅槃,生死本來就是涅槃。又小乘的涅槃,只斷界內分段生死而已;大乘的涅槃,同時也斷界外之變易生死。
【小叁災】 饑馑災、瘟疫災、刀兵災。據佛經說,我們的世界,每過一小劫的時間,即有小叁災的發生。當每一小劫的人壽減至叁十歲時,即有饑馑災,七年不雨,草木不生,人類多數都受饑餓的逼迫而死亡;人壽減至二十歲時,即有瘟疫災,人類又病死一半;人壽減至十歲時,即有刀兵災,這時一草一木,都變成了殺人的凶器,人類的互相嗔恨,互相殺害,直至人類所存無幾才止。
【小隨煩惱】 共有十種,即忿(心裏不平)、恨(心裏怨恨)、覆(隱藏自己的罪過)、惱(對他人發火)、嫉(嫉忌他人)、悭(舍不得財物,氣量小)、诳(欺騙他人)、谄(趨奉他人)、害(傷害他人)、憍(憍傲自大)。以上十種煩惱,是隨著六根本煩惱而起的枝末煩惱,這些煩惱因其性質比較粗和猛烈,而且各別生起,範圍較小,所以叫做小隨。
【小煩惱地法】 謂忿、覆、悭、嫉、惱、害、恨、谄、诳、憍等十法,系由染汙而起煩惱。
【屍城】 拘屍那拉城的簡稱,爲佛入滅之處。
【屍羅】 華譯爲清涼或戒,言叁業過惡,其性熱惱,惟戒能防息其熾燃焚燒之勢。
【屍羅不清淨】 言戒行不清淨,心身不安穩,則禅定不能成就。
【屍羅波羅密】 六波羅密之一,亦即六度中之持戒。
【屍棄佛】 即七佛中的第二尊佛。
【己證】 又叫做自證,即自己證悟的意思。
【己身彌陀唯心淨土】 謂萬法唯一心,故心外無佛,亦無淨土,彌陀即己身中之彌陀,淨土即我心內之淨土。這是一個由諸法唯心萬法一如之理性而談的法門。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臺觀經疏也說:“諸佛法身,與己同體,現觀佛時,心中現者名心是佛。”
【已今當】 已是已往,今是現在,當是當來,即過去現在未來叁世。
【已知根】 叁無漏根之一,意即已經知道了四谛的道理之後所發的意根、樂根、喜根、舍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之九根。
【已達大德】 已達于道的高僧,亦即已經證悟阿羅漢果的聖者。
【工巧明】 五明之一,即現代的工藝學。
【千輻輪】 一個輪盤,叫做一輻,千輻輪,就是一千個輪盤,爲佛叁十二相之一。
【凡夫】 迷惑事理和流轉生死的平常人。
【凡愚】 凡夫和愚法小乘。
【凡小】 凡夫與小乘。
【凡小八倒】 凡夫和小乘行人所共有的八種顛倒見解,即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不淨計淨、常計無常、樂計非樂、我計非我、淨計不淨。
【凡聖一如】 又名凡聖不二,即凡夫和聖人的體性毫無差別平等的意思。
【凡聖同居土】 凡夫和爲了化度衆生而現身說法的聖人所共同居住的國土。
【丈六應身】 如來爲地前凡夫及二乘人所現的劣應身,高一丈六尺,這是通常應化佛的身量,釋尊住世時,就是現丈六金身。
《佛學常見辭彙 一畫~叁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