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

  

佛學常見辭彙

  

陳義孝居士編

  竺摩法師鑒定

  

四畫

  五畫

  六畫

  四畫

  【心】 指無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八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心王】 萬法都是從心中生出來的,心就是萬法之王,故稱心王。

  【心地】 1.心爲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故曰心地。2.修行人依心而起行,故曰心地。

  【心香】 (喻)中心虔誠,猶如焚香供佛一樣。

  【心波】 (喻)連續不絕的意念。

  【心珠】 (喻)衆生的心性潔淨如珠。

  【心通】 即宗通,遠離一切言說文字妄想,悟證自己本性叫做心通。

  【心馬】 (喻)心意不定。又曰心猿意馬。

  【心燈】 (喻)心中靈明不昧。

  【心月】 (喻)心性皎潔如月。

  【心冰】 (喻)心中有疑惑不解。

  【心光】 佛慈悲心所發出來的光。

  【心行】 指人的心理活動。

  【心印】 心者佛心,印者印可或印定之義。禅宗不立文字,不依言語,只以心傳心,以佛心印定衆生心,證不二相。

  【心佛】 1.依心成佛的意思。2.是心是佛的意思。3.心中所現之佛,叫做心佛。

  【心戒】 製止心念邪惡的戒律。

  【心咒】 諸佛的神咒,有大咒,小咒,一字咒等分別,心咒就是一字咒。心是真實精要的意思。

  【心宗】 佛心宗的簡稱,亦即禅宗。

  【心要】 最精要的法義。

  【心垢】 煩惱的別名。

  【心師】 我作我心之師的意思。涅槃經說:“願作心師,不師于心。”

  【心乘】 修心的教法,指佛教。

  【心智】 心是體,智是用,體用雙全叫做心智。

  【心量】 心生起妄想以度量種種的外境,這是對凡夫的心量而言,若是如來真證的心量,則是離一切外在的影響而住于無心。楞伽經說:“觀諸有爲法,離攀緣所緣,無心之心量,我說爲心量。”

  【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簡稱。

  【心猿】 (喻)人心散動如猿猴。

  【心源】 心爲萬法之源。

  【心緣】 起心而攀緣外境。

  【心縛】 心爲妄想所縛。

  【心證】 心與佛相印證。

  【心識】 心與識。心梵語是質多,集起爲義,指阿賴耶識所含藏積集的善惡種子;識梵語是毗若南,主要的意義是了別爲性,是指依意根生起的前六識,了別的作用。

  【心觀】 指天臺宗的一心叁觀。

  【心心】 1.前心與後心。2.心王與心所。

  【心心數】 心王與心所。心數即心所的別名。

  【心相】 1.心的行相。2.心髒的相貌。

  【心相應行】 與心王相應而起行之法,即心所有法,簡稱心所。

  【心所】 心所有法的簡稱,也就是爲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象,共有五十一法,即遍行五,別境五,善心所十一,煩惱六,隨煩惱二十,不定四。茲列表說明如下:

  ┌遍行(觸、作意、受、想、思)───────────五┐

   │別境(欲、勝解、念、定、慧)───────────五│

  心 │善心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 │

  所─┤  不放逸、行舍、不害)──────────十一├五

  法 │隨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六│十

   │  (忿、恨、惱、覆、诳、谄、憍、害、嫉、悭、  │一

   │  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 │

   │  失念、不正知、散亂)───────────廿│

   └不定(睡眠、惡作、尋、伺)────────────四┘ 

  【心所有法】 見心所條。

  【心性】 即吾人永恒不變的心體,亦即如來藏心、自性清淨心。

  【心性叁千】 意謂一念之心性含有十界叁千之法。

  【心法】 1.經典以外所傳授的佛法。2.一切諸法,分爲色法和心法二種,色法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心法是指一切無形的精神。

  【心法身】 吾人的心性即法身,爲在纏如來,所以叫做心法身。

  【心解脫】 又名慧解脫,無學之一。

  【心即是佛】 意謂人人心中皆有佛性,只要向吾人的心靈去下功夫,就可以成就佛道。

  【心用四分】 心識的作用有四種。見四分條。

  【心生滅門】 起信論所說的一心二門,即真如門與生滅門。

  【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 謂心、佛、衆生叁者毫無差別,佛就是衆生,衆生就是佛,其差別只在迷悟兩個字,迷失了自性就是衆生,體悟到自性就是佛。

  【手印】 手指所結成的印契。

  【文殊】 文殊師利的簡稱,菩薩名,以大智著稱,與普賢常侍于釋迦如來的左右。

  【文殊叁昧】 能發無相微妙智慧的叁昧,因此智慧是文殊菩薩所特有,故名文殊叁昧。

  【文殊師利】 菩薩名。見文殊條。

  【文字般若】 凡是佛所說的一切教法,或是佛弟子所說的一切言教,不論是聲教或是文字所印刷的經典,都稱爲文字般若。

  【方丈】 寺廟的住持和尚。相傳維摩居士所住的石室,長寬只有一丈,方丈之名,即是由此而來。

  【方外】 僧道的別稱。

  【方廣】 方是方正之義,廣是廣大之義,方廣就是一切大乘經的通稱。

  【方便】 隨方因便,以利導人。

  【方便心】 指方便實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法的心。

  【方便土】 方便有余土的簡稱,即二乘與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所住的國土。

  【方便智】 行方便的智慧。

  【方便化身】 指彌陀報身中之化身。

  【方便法身】 二種法身之一,即應身與化身的總名。見法身條。

  【方便菩提】 叁菩提之一。

  【方便般若】 方便智與般若慧。證悟了真理叫做般若慧;通達利益他人之方法和手段,叫做方便智。

  【方便有余土】 見方便土條。

  【方等】 方是廣之義,等是均之義,佛于第叁時,廣說藏通別圓四教,均益利鈍之機,故名方等。

  【方等時】 釋尊五時說法之第叁時,此時在佛說阿含經之後,因見一切聞法的人都已得到決定信心,于是大小乘並說,往往在說法中,貶抑小乘,褒贊大乘,以引起鈍根者恥小慕大,促其進趣菩薩位,在八年之間,曾講過勝鬘、維摩等經。

  【方等經】 大乘經的總稱。

  【木魚】 以木製成的魚,在讀誦經文時叩擊之。據說魚類晝夜常醒不眠,今以木刻成魚形而叩擊之,目的在警惕衆人不可昏沈懶惰,應該晝夜精勤修行佛法,直到成功爲止。

  【止】 定的意思,禅定的別名。

  【止犯】 止是停止,犯是不作善法,停止不作善法,叫做止犯。

  【止持】 止作二持之一。見二持條。

  【止持戒】 製止罪惡行爲的戒法,如五戒八戒等是。

  【止觀】 止與觀。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于定,觀屬于慧,止觀就是定慧雙修的意思。

  【止觀宗】 天臺宗的別名,因天臺宗是以止觀爲主要的修法。

  【止觀十觀】 陰界入、煩惱、病患、業相、魔事、禅定、諸見、增上慢、二乘、菩薩。

  【止觀法門】 止是定的意思,觀是慧的意思,所以止觀法門,就是修定慧的法門。

  【比量】 因明學的叁支量之一,即比喻量,如隔牆見角,比知有牛,隔岸見煙,比知有火。比量,即推比量度之意。

  【比丘】 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叁義,即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會群衆乞化飲食,以資維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資長養法身。二、破惡,此惡是指心中的種種煩惱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叁學,撲滅貪嗔癡等煩惱,以便達到了生脫死的目的。叁、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衆生皆爲魔子魔孫,永遠受他的控製,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卻在跳出叁界,以解脫爲期,大家都很認真修行,不爲天魔外道所擾亂,于是魔宮震動,魔王怖畏起來,故謂之怖魔。

  【比丘尼】 出家受具足戒的女性的通稱。

  【公案】 禅家指點學人,在言語或動作上的垂示,叫做公案。

  【毛道】 又名毛頭,是凡夫的別名,因凡夫的心念不定,猶如輕毛隨風飄舞不定。

  【毛頭】 又名毛道。見毛道條。

  【水大】 四大之一。見四大條。

  【水月】 水中之月。水月有影無實,以喻諸法無有實體。

  【水災】 大叁災之一。在四劫中的壞劫時,火風水叁災相繼而起,其中水災最爲厲害,它蕩盡整個世界。

  【水輪】 成立世界的四輪之一,在空輪之上有風輪,風輪之上,光音天的雨水造成深十一億二萬之水層,此水層即名水輪。

  【水忏】 唐悟達禅師,膝上生人面瘡,遇異僧掬水洗之,瘡愈,因著慈悲水忏法叁卷。

  【水想觀】 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十六觀之一,即觀想極樂世界八功德水的相狀的觀法。

  【水風火災】 劫末所起的水災風災火災。

  【火大】 四大種之一,以溫熱爲性,調熱爲用,因周遍于一切物質,故曰大。

  【火宅】 法華經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意謂叁界好像是一所被火燒著的房子一樣,人們住在裏面,苦不堪言。

  【火災】 劫末所起的大叁災之一。見大叁災條。

  【火淨】 五種淨食之一,即將一切瓜果食物,先以火燒煮使熟之後才食。

  【火塗道】 地獄的別名,與刀塗道血塗道等合稱爲叁塗。

  【火焚地獄】 焦熱地獄的別名,因墮落在此地獄中的罪人,時常被猛火所焚燒,故名。

  【不生】 1.阿羅漢的譯名,因阿羅漢已經了脫生死,不再生于叁界六趣之中。2.如來的別名,因如來常住在不生不滅…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