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境界之中。
【不生斷】 吾人的煩惱斷盡時,叁途惡道的苦果也永遠不再生,不生就是斷滅,所以叫做不生斷。叁斷之一。
【不生不滅】 不生也不滅,是常住的別名,也是永生的意思。涅槃經說:“涅言不生,槃言不滅,不生不滅,名大涅槃。”
【不死門】 不死就是涅槃,入于涅槃之道,叫做不死門。
【不共法】 如來的功德與衆不同,故名不共法,有小乘十八不共法和大乘十八不共法兩種。見十八不共法條。
【不共業】 二業之一。見二業條。
【不共佛法】 佛的十八種功德法,惟佛獨有,不與叁乘共有,故雲不共。見十八不共法條。
【不共般若】 佛說般若經,分爲共與不共兩種,能共通于聲聞緣覺菩薩之法的,叫做共般若,只談菩薩所行之法的,也就是不共通于聲聞緣覺的,叫做不共般若。天臺以共般若爲通教,不共般若爲別圓二教。
【不共無明】 又名獨頭無明,二種無明之一。
【不見舉】 比丘犯了罪卻說不犯,叫做不見,舉治這種不見的過失,叫做不見舉。叁舉之一。
【不但中】 觀空假之外一切都是中,叫做但中,是離去空假二邊,但取中道,于理未圓,這是別教所說的中觀,若觀即空即假即中,收空假而爲中,叫做不但中,這是圓教所說的圓融中觀。
【不但空】 二乘人觀察一切事物,只見但空而不見不空,所以叫做但空,亦名偏空;菩薩不但見但空,而且也見不空,所以叫做不但空,亦即中道之空,這是天臺四教中通教的空觀。
【不退】 不再退轉的意思。有叁種的不退,即一、位不退,證到圓教的初信位,破了見惑,進入聖人的境界,便永遠不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二、行不退,證到圓教的十信位,破了思惑與塵沙惑,此時專門濟度一切衆生,永遠不會再退回到以前二乘的地位;叁、念不退,證到圓教的初住位,不但證悟了自己的靈性,而且得到無生法忍,此時的心便安住在這種真實智慧的念頭上,永遠不會再退失。
【不退地】 不退失其地位的意思。
【不動地】 十地之一。見十地條。
【不動滅無爲】 生于色界第四禅天,滅苦樂二受粗動,所得的真如,名不動滅無爲。
【不淨行】 又名非梵行,梵是清淨的意思,非梵行是指淫事,因愛染汙心,故名不淨行。
【不淨肉】 不清淨的肉。
【不淨觀】 五停心觀之一,即觀察自己和他人的身體皆汙穢不淨,可治貪欲。
【不淨說法】 又名邪命說法,不論說正法或邪法,其心邪,皆名不淨說法,如別有企圖,說虛妄語,令他生信,或不說佛法,徒說世事,或飲酒食五辛,犯正淫或邪淫後,即著衣入佛堂說法,觸穢叁寶,或誹謗有德人,而自稱贊,或不悟一乘真實法,致使所說停滯于權教有相之法,或貪利養故而說,或欲勝他人而故說,或所說與經義相違,凡此種種,皆名不淨說法。
【不與取】 他人不與而自取,即偷盜之義。
【不還向】 聲聞乘四向之一。見四向四果條。
【不還果】 聲聞乘四果之一。見四果條。
【不斷光】 十二光之一,即阿彌陀佛的光明,彌陀的光明,常存叁世,恒照世間而不斷絕。
【不斷常】 沒有暫時間斷的意思。
【不忏舉】 叁舉之一,即惡比丘破了戒不肯忏悔,衆僧勸說不聽,于是舉治之而擯于僧團之外。
【不二之法】 指如如平等而無彼此分別的一實相法。
【不清淨施】 在布施的時候,未能做到施者受者與施物無實有之叁輪體空境界,叫做不清淨施。
【不增不滅】 1.就實相之空理而言,如般若經說:“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意思是說諸法就是真空,真空即無增減。2.就法之無盡而言,衆生無盡,佛亦無盡,而說二界無增減。
【不變真如】 謂真如的體性,畢竟平等,無有變易。
【不變隨緣】 謂雖隨緣而現萬有,但其本體不變。
【不住生死】 不著生死的相。
【不取正覺】 佛得無上正等正覺,然後成佛,簡稱爲正覺,不取正覺就是不成佛之義。
【不過中食】 過中午十二時便不再食東西。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後食,鬼夜食,佛弟子當學佛行,斷六趣因,故比丘每日均須不過中食。
【不通忏悔】 不能夠忏悔。
【不相應行法】 謂非如心王心所之無形,亦不如色法之有形,與這叁法皆不相應,而是宇宙萬有變化的幻象,故名不相應行法,共有二十四法。
【不染汙無知】 以劣慧爲體,因慧劣故,不解事物的義理,其無知非因染汙而起,故名不染汙,不知無數法門差別,故名無知,臺家謂之塵沙惑,此惑不障出世生死,而障修道成佛,故菩薩必須須斷之。
【不可思議】 不可以心思之亦不可以言議之的意思。
【不可說不可說】 佛經中的極大數目字,比阿僧祇劫等數目,還要大得多。
【不思議變易生死】 菩薩修道時,因工夫進步的緣故,由前一期的心境,轉移到後一期的心境時,前後的感覺,截然不同,回顧前塵,有如死後再生,故亦名爲生死,然而實際上只是心的生死,並非身的生死,只算心境的一度變易,而此變易,最爲神奇而不可思議,故名不思議變易生死。
【中有】 又名中陰。見中陰身條。
【中劫】 二十小劫爲一中劫。見一中劫條。
【中尊】 位在中央的尊體。
【中觀】 觀想中谛之道理,爲叁觀之一。
【中谛】 天臺宗所立叁谛之一。
【中道】 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謂之中道。法相以唯識爲中道,叁論以八不爲中道,天臺以實相爲中道,華嚴以法界爲中道。
【中道觀】 觀想中正不偏之理的觀法,爲天臺叁觀之一。
【中道義】 中道的勝義,即離互相對立的二邊,連中亦不要,絕諸對待的勝義。
【中道實相】 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叫做中道實相。
【中道第一義谛】 簡稱中谛,即有就是空,空也就是有,圓融而無礙,不偏于一邊。
【中陰】 又名中有。見中陰身條。
【中陰身】 又名中有,即人死後尚未投胎之前,有一個由微細物質形成的化生身來維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陰身。此中陰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經過七番生死,等待業緣的安排,而去投生。
【中陰了生】 人死之後,尚未投生,于中陰中,就能了知它將來托生之處了。
【中千世界】 見大千世界條。
【中隨煩惱】 即無慚(不自慚恥對不住自己)無愧(不自羞愧對不住他人)二種煩惱,此二種煩惱是隨逐六根本煩惱而起的枝末煩惱,因其遍于所有惡性之心,凡作惡事皆有此二心,範圍比小隨煩惱大,所以叫做中隨。
【中後不食】 中午之後不再吃東西。
【五力】 五根堅固發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長,能破諸邪信;精進力是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慧力是慧根增長,能破叁界之諸惑。
【五行】 1.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進行、止觀行。2.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聖行是指菩薩修習戒定慧叁業;梵行是指菩薩以清淨心去運用慈悲,爲衆生拔苦與樂;天行之天是天然之理的意思,菩薩順著天然之理,而成妙行,叫做天行;嬰兒行之嬰兒是譬喻人天小乘,菩薩以慈悲之心,示現人天小乘之行,叫做嬰兒行;病行是菩薩爲度衆生,以大慈悲心與一切衆生同受煩惱與病苦。
【五品】 指圓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隨喜品,聞實相之法,而信解隨喜的人;二、讀誦品,讀誦法華,及諸大乘經,而助觀解的人;叁、講說品,將所見解的佛法說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觀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觀行轉勝的人。十住以上,稱爲聖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爲別于十信內凡,故稱外凡。
【五性】 法相宗將一切衆生的根機,分爲五類,叫做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羅漢果的無漏種子者,名定性聲聞。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無漏種子者,名定性緣覺。叁、有可修成佛果的無漏種子者,名定性菩薩。四、兼有以上二種或叁種的無漏種子,則將來所證之位,遇緣成熟,並不一定證何種果者,名不定性。五、並無以上叁乘的無漏種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種子者,名爲無性。
【五辛】 五種帶有辛味的蔬菜、即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學佛人要戒食五辛,因五辛中含有極充份的刺激性,熟吃能使人淫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嗔恚,學佛人一有了欲念和嗔恚,便會蒙蔽智慧,增長愚癡,妄動無明,造諸惡業。
【五見】 又名五惡見,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身見是執著五蘊假和合之身爲實有;邊見是偏于一邊的惡見,如有些人以爲人死之後一切都歸于無,所謂人死如燈滅,這叫做斷見,又有一些人以爲人死之後仍是爲人,豬馬牛羊死後仍是爲豬馬牛羊,這叫做常見,這種執斷執常的見解,都偏于一邊,故名邊見;邪見是邪而不正的見解,如謗無因果,壞諸善事是;見取見之見即指我見、邊見、邪見,取是取著不舍,對于上述叁種不正見,執以爲是,名見取見;戒禁取見就是執行或受持邪戒,錯認以爲是正戒,如一般人持牛戒狗戒等,以爲是生天之因,又有一般人塗灰斷食,錯認以爲是涅槃之道是。
【五沒】 五種退沒的相,即天人將退沒于下界時,所現的五種衰相。見五衰條。
【五宗】 1.指大乘之五宗,即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叁論宗、律宗。2.指禅宗之五宗。見五家條。
【五法】 楞伽經與唯識論等,把一切有爲無爲,有漏無漏諸法,歸納爲五法,即一、相,即森羅萬象的事…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