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P3

  ..續本文上一頁物,其形相各各不同;二、名,即依彼種種相,假設種種名,以作表诠;叁、分別,即于萬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識別之,于是有所謂大小、高低、美醜、是非等出現;四、正智,指無漏心心所,離虛妄分別,觀名相互爲其客,離常離斷,如理而知;五、如如,由正智所證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體性。此中前二是所變境,第叁是能變心自緣其所變境,叁者皆屬有漏法,第四是就法相正觀法性,屬于無漏法,第五是心境一如,湛然寂滅。

  【五受】 吾人的心識領納外境時所産生的五種感受,即憂受、喜受、苦受、樂受、舍受。

  【五食】 能夠長養出世善根的五種法食,即念食、法喜食,禅悅食、願食、解脫食。念食就是修道的人常持正念,以長養一切善根;法喜食就是修道的人愛樂妙法,心生喜悅,以長養其慧命;禅悅食就是修道的人因得禅定而心身喜悅,以長養其慧命;願食就是修道的人以誓願持身,以長養一切善根;解脫食就是修道的人解脫惑業的系縛,于法得自在,以長養一切之菩薩善根。

  【五衰】 天人將死時有五種衰相現前,即一、頭上花萎,就是頭上所帶的花冠漸漸枯萎;二、衣裳垢膩,就是無縫的天衣生出汙垢來;叁、身體臭穢,就是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而且流出很多臭的氣味來;四、腋下汗出,就是兩厍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五、不樂本座,就是以上種種不好的衰相出現之後,天人便對自己的寶座生出不樂的感受,天女眷屬也厭離他們而走開。

  【五忍】 一、伏忍,別教菩薩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叁賢間,未斷煩惱種子,而製伏之不使起之位;二、信忍,于初地至叁地間,既見法性而得正信之位;叁、順忍,于四地至六地間,順菩提道而趣向無生果之位;四、無生忍,于七地至九地間,悟入諸法無生理之位;五、寂滅忍,于第十地及妙覺間,諸惑斷盡而涅槃寂滅之位。忍者忍可,或安忍之義,即心安住于其理而不動搖。

  【五悔】 五種的忏悔方法。天臺智者大師爲了修習法華叁昧的人,依據彌勒問經、占察經與普賢觀經等之意,而訂出五種的忏悔方法,即一、忏悔,發露自己已往之罪而誡將來;二、勸請,勸請十方諸佛以轉法錀;叁、隨喜,對于自他一切之善根隨喜贊歎;四、回向,以所修之功德趣向于衆生及佛道;五、發願,發四弘誓願以導引前面之四行。

  【五通】 五種的神通。見五神通條。

  【五欲】 1.色、聲、香、味、觸。色是指美麗的色相;聲是指宛轉的聲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氣;味是指可口的味覺;觸是指適意的觸樂。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貪欲之心,故名五欲。2.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

  【五眼】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礙,就不能見;天眼是天人的眼,遠近晝夜,都能得見;慧眼是聲聞的眼,能看破假相,識得真空;法眼是菩薩的眼,能澈了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法門;佛眼是如來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種眼,能無事不知,無事不見,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五衆】 1.舊譯五蘊爲五衆,衆是和集的意思。2.指出家五衆,即比丘(受具足戒的男子)、比丘尼(受具足戒的女子)、式叉摩那(華譯爲學法女,就是將受具足戒而先學六法的女子)、沙彌(出家受十戒的男子)、沙彌尼(出家受十戒的女子)。

  【五結】 貪結、恚結、慢結、嫉結、悭結。結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結縛衆生,使流轉于叁界。

  【五惑】 與五鈍使同。

  【五衍】 五乘。梵語衍,華譯就是乘。

  【五過】 1.指破戒五過,即害自身、爲智者所呵、惡名流布、臨終後悔、死墮惡道。2.指依語五過,即不正信、退勇猛、诳人、謗法、輕聖法。

  【五根】 1.指眼等之五根,眼根能生眼識,耳根能生耳識,鼻根能生鼻識,舌根能生舌識,身根能生身識。2.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聖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五篇】 波羅夷、僧殘、單墮、提舍尼、突吉羅。見八段五篇條。

  【五葬】 土葬、火葬、水葬、野葬、林葬。

  【五葷】 又名五辛。見五辛條。

  【五業】 1.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時分不定異熟定業、時分不定異熟不定業。2.取受業、作用業、加行業、轉變業、證得業。3.救濟災橫之業、救濟惡道之業、救濟行非方便之業、救濟行身見之業、救濟乘之業。4.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

  【五障】 1.指女人身體所有的五種障礙,法華經提婆品說:“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叁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2.法華經中說:欺爲信障,怠爲進障,嗔爲念障,恨爲定障,怨爲慧障。3.指修道之五障,即煩惱障、業障、生障、法障、所知障。

  【五塵】 色、聲、香、味、觸。因此五境能汙染真理,故名塵。

  【五明】 古印度的五種學術,即語文學的聲明、工藝學的工巧明、醫藥學的醫方明、論理學的因明、宗教學的內明。

  【五苦】 生老病死苦(人生必經的四大過程)、愛別離苦(與所愛者離別之苦)、怨憎會苦(常與憎惡者會合之苦)、求不得苦(不得所求之苦)、五陰盛苦(吾人五陰合成的身體受熾盛的痛苦)。

  【五悭】 住處悭、家悭、施悭、余贊悭、法悭。住處悭是只許我自己在此處住,別人不得在此處住;家悭是只許我獨入此家,別人不得進入;施悭是只許我接受別人的布施,他人不得也接受;余贊悭是只許我獨自接受稱贊,他人不得共享;法悭是只許我自己知道此經的深義,他人不得共同知道。

  【五蓋】 五種的煩惱。蓋就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蓋覆人們的心性,使不生善法。合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叫做五蓋。

  【五祖】 中國禅宗第五代祖師,湖北蕲州黃梅縣人,俗姓周,法名弘忍,十叁歲拜谒四祖道信,隨從叁十年而得法,主化于東山的東禅寺,傳法于六祖惠能,七十四歲圓寂,谥號大滿禅師。

  【五樂】 出家樂、遠離樂、寂靜樂、菩提樂、涅槃樂,出家樂是世人有許多的惑業煩惱,如果出家修道證果,便能永斷這種痛苦;遠離樂是色界初禅天的樂,初禅能遠離欲界的愛染煩惱,而生禅定的喜樂;寂靜樂是二禅天的樂,二禅離初禅尋伺之散動,澄心寂靜而發深妙的喜樂;菩提樂就是成就無上妙道,于法界得自在的法樂;涅槃樂即離生死的痛苦,而入于無余涅槃,獲得究竟寂滅之樂。

  【五境】 色聲香味觸五法,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緣之境,所以叫做五境。

  【五翳】 煙、雲、塵、霧、阿修羅之手。因此五者能障蔽日月之光,故名五翳。

  【五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因是六識中之前五識,故名五識。在叁界中,欲界的有情有六識,色界的初禅天無鼻舌二識,二禅天以上則五識全無,唯有一意識而已。

  【五覺】 本覺、始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本覺是本有常住之覺;始覺是依修行之功而顯出本覺;相似覺是菩薩于十信位時所得類似始覺的覺;隨分覺是菩薩于十往十行十回向等位時所分分得真正的始覺;究竟覺是菩薩于妙覺位時,成就究竟至極的始覺,這時已經和本覺相一致了。

  【五觀】 一、真觀,即觀察真谛的道理以斷見思之惑的空觀;二、清淨觀,即既已斷見思之惑,再斷塵沙之惑的假觀;叁、廣大智慧觀,即斷了無明之惑之後,而得廣大智慧的中觀;四、悲觀,以上面叁種觀觀衆生,而願拔衆生之苦;五、慈觀,即以上面叁種觀觀衆生,而願給衆生快樂。

  【五教】 見五教十宗條。

  【五教十宗】 華嚴宗將釋尊一生所說的教法,判爲五教十宗,五教是由法分出,十宗是由理分出。五教者:一、小乘教,是教鈍根小機之法,但說生空,而未說法空,故又稱爲愚法聲聞教。二、大乘始教,是出小乘,初入大乘的教法,雖說大乘,而未及究竟微妙的理性,故名始教,有相始教與空始教之分。叁、大乘終教,是對大乘純熟的根機,所說盡理之教。四、大乘頓教,是說大乘頓悟的教門者。五、一乘圓教,是圓滿最上的教法,明性海圓融,緣起無盡,極諸法的體性者。十宗者:一、如小乘犢子、法上、腎胃、正量、密林山等部,說我法俱實有者,名我法俱有宗。二、如小乘雪山、多聞、化地等部,說一切無我,而法體恒有者,名法有我無宗。叁、如小乘雞胤、法藏、飲光、製多山、西山住、北山住等部,說現在法有,過未法無者,名法無去來宗。四、如小乘說假部,說現在法爲假有,亦爲實有者,名現通假實宗。五、如小乘說出世部,說世間虛妄,出世真實者,名俗妄真實宗。六、如小乘一說部,說諸法但有假名,無有實體者,名諸法但名宗。七、如大乘始教的般若經中觀論等,說示諸法皆空者,名一切皆空宗。八、如大乘終教的楞伽經起信論等,說示真如體性的教義者,名真實不空宗。九、如大乘頓教的禅宗,絕諸言慮,直證真理者,名相想俱絕宗。十、一乘圓教,說示圓滿具足萬德法界的教義,名圓明具德宗。

  【五趣】 又名五惡道,或五道,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

  【五趣地】 見五趣雜居地條。

  【五趣雜居地】 九地之一,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等五趣雜居之地,因其皆有欲,故合爲一地。

  【五逆】 見五逆罪條。

  【五逆罪】 五種極逆于理的罪惡,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種是極端罪惡的行爲,任犯一種,即墮無間地獄,故又名無間業。

  【五大】 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

  【五大使者】 又名五天使者,即生、老、病、死、王法牢獄。

  【五大龍王】 又名五類龍王,即善住龍王、難陀婆難陀龍王、阿耨達龍王、婆樓那龍王、摩那蘇婆帝龍王。

  【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