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物,其形相各各不同;二、名,即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作表诠;三、分别,即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五、如如,由正智所证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此中前二是所变境,第三是能变心自缘其所变境,三者皆属有漏法,第四是就法相正观法性,属于无漏法,第五是心境一如,湛然寂灭。
【五受】 吾人的心识领纳外境时所产生的五种感受,即忧受、喜受、苦受、乐受、舍受。
【五食】 能够长养出世善根的五种法食,即念食、法喜食,禅悦食、愿食、解脱食。念食就是修道的人常持正念,以长养一切善根;法喜食就是修道的人爱乐妙法,心生喜悦,以长养其慧命;禅悦食就是修道的人因得禅定而心身喜悦,以长养其慧命;愿食就是修道的人以誓愿持身,以长养一切善根;解脱食就是修道的人解脱惑业的系缚,于法得自在,以长养一切之菩萨善根。
【五衰】 天人将死时有五种衰相现前,即一、头上花萎,就是头上所带的花冠渐渐枯萎;二、衣裳垢腻,就是无缝的天衣生出污垢来;三、身体臭秽,就是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而且流出很多臭的气味来;四、腋下汗出,就是两厍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五、不乐本座,就是以上种种不好的衰相出现之后,天人便对自己的宝座生出不乐的感受,天女眷属也厌离他们而走开。
【五忍】 一、伏忍,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间,未断烦恼种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二、信忍,于初地至三地间,既见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三、顺忍,于四地至六地间,顺菩提道而趣向无生果之位;四、无生忍,于七地至九地间,悟入诸法无生理之位;五、寂灭忍,于第十地及妙觉间,诸惑断尽而涅槃寂灭之位。忍者忍可,或安忍之义,即心安住于其理而不动摇。
【五悔】 五种的忏悔方法。天台智者大师为了修习法华三昧的人,依据弥勒问经、占察经与普贤观经等之意,而订出五种的忏悔方法,即一、忏悔,发露自己已往之罪而诫将来;二、劝请,劝请十方诸佛以转法錀;三、随喜,对于自他一切之善根随喜赞叹;四、回向,以所修之功德趣向于众生及佛道;五、发愿,发四弘誓愿以导引前面之四行。
【五通】 五种的神通。见五神通条。
【五欲】 1.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味觉;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2.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五眼】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碍,就不能见;天眼是天人的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慧眼是声闻的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法眼是菩萨的眼,能澈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门;佛眼是如来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五众】 1.旧译五蕴为五众,众是和集的意思。2.指出家五众,即比丘(受具足戒的男子)、比丘尼(受具足戒的女子)、式叉摩那(华译为学法女,就是将受具足戒而先学六法的女子)、沙弥(出家受十戒的男子)、沙弥尼(出家受十戒的女子)。
【五结】 贪结、恚结、慢结、嫉结、悭结。结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结缚众生,使流转于三界。
【五惑】 与五钝使同。
【五衍】 五乘。梵语衍,华译就是乘。
【五过】 1.指破戒五过,即害自身、为智者所呵、恶名流布、临终后悔、死堕恶道。2.指依语五过,即不正信、退勇猛、诳人、谤法、轻圣法。
【五根】 1.指眼等之五根,眼根能生眼识,耳根能生耳识,鼻根能生鼻识,舌根能生舌识,身根能生身识。2.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五篇】 波罗夷、僧残、单堕、提舍尼、突吉罗。见八段五篇条。
【五葬】 土葬、火葬、水葬、野葬、林葬。
【五荤】 又名五辛。见五辛条。
【五业】 1.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时分不定异熟定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业。2.取受业、作用业、加行业、转变业、证得业。3.救济灾横之业、救济恶道之业、救济行非方便之业、救济行身见之业、救济乘之业。4.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
【五障】 1.指女人身体所有的五种障碍,法华经提婆品说:“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2.法华经中说:欺为信障,怠为进障,嗔为念障,恨为定障,怨为慧障。3.指修道之五障,即烦恼障、业障、生障、法障、所知障。
【五尘】 色、声、香、味、触。因此五境能污染真理,故名尘。
【五明】 古印度的五种学术,即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
【五苦】 生老病死苦(人生必经的四大过程)、爱别离苦(与所爱者离别之苦)、怨憎会苦(常与憎恶者会合之苦)、求不得苦(不得所求之苦)、五阴盛苦(吾人五阴合成的身体受炽盛的痛苦)。
【五悭】 住处悭、家悭、施悭、余赞悭、法悭。住处悭是只许我自己在此处住,别人不得在此处住;家悭是只许我独入此家,别人不得进入;施悭是只许我接受别人的布施,他人不得也接受;余赞悭是只许我独自接受称赞,他人不得共享;法悭是只许我自己知道此经的深义,他人不得共同知道。
【五盖】 五种的烦恼。盖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合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叫做五盖。
【五祖】 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湖北蕲州黄梅县人,俗姓周,法名弘忍,十三岁拜谒四祖道信,随从三十年而得法,主化于东山的东禅寺,传法于六祖惠能,七十四岁圆寂,谥号大满禅师。
【五乐】 出家乐、远离乐、寂静乐、菩提乐、涅槃乐,出家乐是世人有许多的惑业烦恼,如果出家修道证果,便能永断这种痛苦;远离乐是色界初禅天的乐,初禅能远离欲界的爱染烦恼,而生禅定的喜乐;寂静乐是二禅天的乐,二禅离初禅寻伺之散动,澄心寂静而发深妙的喜乐;菩提乐就是成就无上妙道,于法界得自在的法乐;涅槃乐即离生死的痛苦,而入于无余涅槃,获得究竟寂灭之乐。
【五境】 色声香味触五法,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缘之境,所以叫做五境。
【五翳】 烟、云、尘、雾、阿修罗之手。因此五者能障蔽日月之光,故名五翳。
【五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因是六识中之前五识,故名五识。在三界中,欲界的有情有六识,色界的初禅天无鼻舌二识,二禅天以上则五识全无,唯有一意识而已。
【五觉】 本觉、始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本觉是本有常住之觉;始觉是依修行之功而显出本觉;相似觉是菩萨于十信位时所得类似始觉的觉;随分觉是菩萨于十往十行十回向等位时所分分得真正的始觉;究竟觉是菩萨于妙觉位时,成就究竟至极的始觉,这时已经和本觉相一致了。
【五观】 一、真观,即观察真谛的道理以断见思之惑的空观;二、清净观,即既已断见思之惑,再断尘沙之惑的假观;三、广大智慧观,即断了无明之惑之后,而得广大智慧的中观;四、悲观,以上面三种观观众生,而愿拔众生之苦;五、慈观,即以上面三种观观众生,而愿给众生快乐。
【五教】 见五教十宗条。
【五教十宗】 华严宗将释尊一生所说的教法,判为五教十宗,五教是由法分出,十宗是由理分出。五教者:一、小乘教,是教钝根小机之法,但说生空,而未说法空,故又称为愚法声闻教。二、大乘始教,是出小乘,初入大乘的教法,虽说大乘,而未及究竟微妙的理性,故名始教,有相始教与空始教之分。三、大乘终教,是对大乘纯熟的根机,所说尽理之教。四、大乘顿教,是说大乘顿悟的教门者。五、一乘圆教,是圆满最上的教法,明性海圆融,缘起无尽,极诸法的体性者。十宗者:一、如小乘犊子、法上、肾胃、正量、密林山等部,说我法俱实有者,名我法俱有宗。二、如小乘雪山、多闻、化地等部,说一切无我,而法体恒有者,名法有我无宗。三、如小乘鸡胤、法藏、饮光、制多山、西山住、北山住等部,说现在法有,过未法无者,名法无去来宗。四、如小乘说假部,说现在法为假有,亦为实有者,名现通假实宗。五、如小乘说出世部,说世间虚妄,出世真实者,名俗妄真实宗。六、如小乘一说部,说诸法但有假名,无有实体者,名诸法但名宗。七、如大乘始教的般若经中观论等,说示诸法皆空者,名一切皆空宗。八、如大乘终教的楞伽经起信论等,说示真如体性的教义者,名真实不空宗。九、如大乘顿教的禅宗,绝诸言虑,直证真理者,名相想俱绝宗。十、一乘圆教,说示圆满具足万德法界的教义,名圆明具德宗。
【五趣】 又名五恶道,或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
【五趣地】 见五趣杂居地条。
【五趣杂居地】 九地之一,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趣杂居之地,因其皆有欲,故合为一地。
【五逆】 见五逆罪条。
【五逆罪】 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
【五大】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
【五大使者】 又名五天使者,即生、老、病、死、王法牢狱。
【五大龙王】 又名五类龙王,即善住龙王、难陀婆难陀龙王、阿耨达龙王、婆楼那龙王、摩那苏婆帝龙王。
【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
《佛学常见辞汇 四画~六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