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境界之中。
【不生断】 吾人的烦恼断尽时,三途恶道的苦果也永远不再生,不生就是断灭,所以叫做不生断。三断之一。
【不生不灭】 不生也不灭,是常住的别名,也是永生的意思。涅槃经说:“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
【不死门】 不死就是涅槃,入于涅槃之道,叫做不死门。
【不共法】 如来的功德与众不同,故名不共法,有小乘十八不共法和大乘十八不共法两种。见十八不共法条。
【不共业】 二业之一。见二业条。
【不共佛法】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见十八不共法条。
【不共般若】 佛说般若经,分为共与不共两种,能共通于声闻缘觉菩萨之法的,叫做共般若,只谈菩萨所行之法的,也就是不共通于声闻缘觉的,叫做不共般若。天台以共般若为通教,不共般若为别圆二教。
【不共无明】 又名独头无明,二种无明之一。
【不见举】 比丘犯了罪却说不犯,叫做不见,举治这种不见的过失,叫做不见举。三举之一。
【不但中】 观空假之外一切都是中,叫做但中,是离去空假二边,但取中道,于理未圆,这是别教所说的中观,若观即空即假即中,收空假而为中,叫做不但中,这是圆教所说的圆融中观。
【不但空】 二乘人观察一切事物,只见但空而不见不空,所以叫做但空,亦名偏空;菩萨不但见但空,而且也见不空,所以叫做不但空,亦即中道之空,这是天台四教中通教的空观。
【不退】 不再退转的意思。有三种的不退,即一、位不退,证到圆教的初信位,破了见惑,进入圣人的境界,便永远不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二、行不退,证到圆教的十信位,破了思惑与尘沙惑,此时专门济度一切众生,永远不会再退回到以前二乘的地位;三、念不退,证到圆教的初住位,不但证悟了自己的灵性,而且得到无生法忍,此时的心便安住在这种真实智慧的念头上,永远不会再退失。
【不退地】 不退失其地位的意思。
【不动地】 十地之一。见十地条。
【不动灭无为】 生于色界第四禅天,灭苦乐二受粗动,所得的真如,名不动灭无为。
【不净行】 又名非梵行,梵是清净的意思,非梵行是指淫事,因爱染污心,故名不净行。
【不净肉】 不清净的肉。
【不净观】 五停心观之一,即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皆污秽不净,可治贪欲。
【不净说法】 又名邪命说法,不论说正法或邪法,其心邪,皆名不净说法,如别有企图,说虚妄语,令他生信,或不说佛法,徒说世事,或饮酒食五辛,犯正淫或邪淫后,即著衣入佛堂说法,触秽三宝,或诽谤有德人,而自称赞,或不悟一乘真实法,致使所说停滞于权教有相之法,或贪利养故而说,或欲胜他人而故说,或所说与经义相违,凡此种种,皆名不净说法。
【不与取】 他人不与而自取,即偷盗之义。
【不还向】 声闻乘四向之一。见四向四果条。
【不还果】 声闻乘四果之一。见四果条。
【不断光】 十二光之一,即阿弥陀佛的光明,弥陀的光明,常存三世,恒照世间而不断绝。
【不断常】 没有暂时间断的意思。
【不忏举】 三举之一,即恶比丘破了戒不肯忏悔,众僧劝说不听,于是举治之而摈于僧团之外。
【不二之法】 指如如平等而无彼此分别的一实相法。
【不清净施】 在布施的时候,未能做到施者受者与施物无实有之三轮体空境界,叫做不清净施。
【不增不灭】 1.就实相之空理而言,如般若经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意思是说诸法就是真空,真空即无增减。2.就法之无尽而言,众生无尽,佛亦无尽,而说二界无增减。
【不变真如】 谓真如的体性,毕竟平等,无有变易。
【不变随缘】 谓虽随缘而现万有,但其本体不变。
【不住生死】 不著生死的相。
【不取正觉】 佛得无上正等正觉,然后成佛,简称为正觉,不取正觉就是不成佛之义。
【不过中食】 过中午十二时便不再食东西。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后食,鬼夜食,佛弟子当学佛行,断六趣因,故比丘每日均须不过中食。
【不通忏悔】 不能够忏悔。
【不相应行法】 谓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亦不如色法之有形,与这三法皆不相应,而是宇宙万有变化的幻象,故名不相应行法,共有二十四法。
【不染污无知】 以劣慧为体,因慧劣故,不解事物的义理,其无知非因染污而起,故名不染污,不知无数法门差别,故名无知,台家谓之尘沙惑,此惑不障出世生死,而障修道成佛,故菩萨必须须断之。
【不可思议】 不可以心思之亦不可以言议之的意思。
【不可说不可说】 佛经中的极大数目字,比阿僧祇劫等数目,还要大得多。
【不思议变易生死】 菩萨修道时,因工夫进步的缘故,由前一期的心境,转移到后一期的心境时,前后的感觉,截然不同,回顾前尘,有如死后再生,故亦名为生死,然而实际上只是心的生死,并非身的生死,只算心境的一度变易,而此变易,最为神奇而不可思议,故名不思议变易生死。
【中有】 又名中阴。见中阴身条。
【中劫】 二十小劫为一中劫。见一中劫条。
【中尊】 位在中央的尊体。
【中观】 观想中谛之道理,为三观之一。
【中谛】 天台宗所立三谛之一。
【中道】 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
【中道观】 观想中正不偏之理的观法,为天台三观之一。
【中道义】 中道的胜义,即离互相对立的二边,连中亦不要,绝诸对待的胜义。
【中道实相】 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叫做中道实相。
【中道第一义谛】 简称中谛,即有就是空,空也就是有,圆融而无碍,不偏于一边。
【中阴】 又名中有。见中阴身条。
【中阴身】 又名中有,即人死后尚未投胎之前,有一个由微细物质形成的化生身来维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阴身。此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经过七番生死,等待业缘的安排,而去投生。
【中阴了生】 人死之后,尚未投生,于中阴中,就能了知它将来托生之处了。
【中千世界】 见大千世界条。
【中随烦恼】 即无惭(不自惭耻对不住自己)无愧(不自羞愧对不住他人)二种烦恼,此二种烦恼是随逐六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烦恼,因其遍于所有恶性之心,凡作恶事皆有此二心,范围比小随烦恼大,所以叫做中随。
【中后不食】 中午之后不再吃东西。
【五力】 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
【五行】 1.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2.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圣行是指菩萨修习戒定慧三业;梵行是指菩萨以清净心去运用慈悲,为众生拔苦与乐;天行之天是天然之理的意思,菩萨顺著天然之理,而成妙行,叫做天行;婴儿行之婴儿是譬喻人天小乘,菩萨以慈悲之心,示现人天小乘之行,叫做婴儿行;病行是菩萨为度众生,以大慈悲心与一切众生同受烦恼与病苦。
【五品】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五性】 法相宗将一切众生的根机,分为五类,叫做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声闻。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缘觉。三、有可修成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菩萨。四、兼有以上二种或三种的无漏种子,则将来所证之位,遇缘成熟,并不一定证何种果者,名不定性。五、并无以上三乘的无漏种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者,名为无性。
【五辛】 五种带有辛味的蔬菜、即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学佛人要戒食五辛,因五辛中含有极充份的刺激性,熟吃能使人淫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嗔恚,学佛人一有了欲念和嗔恚,便会蒙蔽智慧,增长愚痴,妄动无明,造诸恶业。
【五见】 又名五恶见,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身见是执著五蕴假和合之身为实有;边见是偏于一边的恶见,如有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一切都归于无,所谓人死如灯灭,这叫做断见,又有一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是为猪马牛羊,这叫做常见,这种执断执常的见解,都偏于一边,故名边见;邪见是邪而不正的见解,如谤无因果,坏诸善事是;见取见之见即指我见、边见、邪见,取是取著不舍,对于上述三种不正见,执以为是,名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执行或受持邪戒,错认以为是正戒,如一般人持牛戒狗戒等,以为是生天之因,又有一般人涂灰断食,错认以为是涅槃之道是。
【五没】 五种退没的相,即天人将退没于下界时,所现的五种衰相。见五衰条。
【五宗】 1.指大乘之五宗,即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三论宗、律宗。2.指禅宗之五宗。见五家条。
【五法】 楞伽经与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即一、相,即森罗万象的事…
《佛学常见辞汇 四画~六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