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常见辞汇 四画~六画▪P4

  ..续本文上一页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伤生命;不偷盗是不盜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及毒品。

  【五戒法】 佛昔为在家弟子受三皈依后,即授予五戒,使之成为优婆塞及优婆夷,如果在家弟子破了五戒,就不是清净的士女。

  【五戒二十五神】 五戒——各有五神,保护受持五戒的人。

  【五味】 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佛在涅槃经中提到乳等五味时,曾以醍醐味来形容涅槃经,后来天台智者大师便因之判定佛的一代圣教为五时教。

  【五味禅】 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五乘】 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人乘就是乘著五戒的教法而生到人间来;天乘就是乘著十善的教法而生到天上去;声闻乘就是乘著四谛的教法而证得阿罗汉果;缘觉乘就是乘著十二因缘的教法而证得辟支佛果;菩萨乘就是乘著六度的教法而证得至高无上之佛果。

  【五乘齐入】 谓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行人,皆可乘阿弥陀佛的愿力而一齐进入佛真实的报土。

  【五阴】 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见五蕴条。

  【五阴魔】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因此五者与烦恼,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

  【五阴盛苦】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为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人生的种种痛苦,都是由这五种要素组成的人身而来,所以说是五阴盛苦,为八苦之一。

  【五阴世间】 见三世间条。

  【五恶】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

  【五恶趣】 又名五趣,或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种境界。

  【五轮】 1.五体的别名,人的两肘两膝和头部等五处都作圆形,所以叫做轮,这五轮著地作礼,叫做五体投地,是表示最尊敬的意思。2.世界是建立在五轮之上,依俱舍论等的说法,世界之最下层为虚空轮,其上为风轮、水轮、金轮、地轮,再上便是九山八海。3.密教通称地水火风空五大为五轮。

  【五轮际】 指五轮最下层之虚空轮。

  【五浊】 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命浊是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是世人每多弊恶,心身不净,不达义理;烦恼浊是世人贪于爱欲,嗔怒诤斗,虚诳不已;见浊是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劫浊是生当末世,饥馑疾疫刀兵等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五浊增时】 五浊逐渐增长的时期。在住劫中人寿由二万岁的时候开始,世界便渐渐浑浊而不净起来,随著时代的变化而越来越浑浊不净,尤其是在末法时代的今日,更是浑浊不堪,所以叫做五浊增时。

  【五位】 1.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2.唯识宗所立之修行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

  【五位百法】 唯识宗立五位百法,以总括宇宙万有。五位者: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百法者:心法八,是识的自性,心所法五十一,是识的所属,色法十一,是心法心所法之所变,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是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分位,也是与心色皆不相应的法,无为法六,即前四法的实性,合之为一百法。兹列表说明如下:

  

  ┌心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

   │  阿赖耶识)────────────────────八┐

   │  ┌遍行(触、作意、受、想、思)──────────五│

   │  │别境(欲、胜解、念、定、慧)──────────五│

   │心所法┤善 (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  │

   │  │  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十一│

  宇  │  │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六│

  宙  │  │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憍、害、  │

  万 ─┤  │  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  ├ 百

  有  │  │  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廿│ 法

   │  └不定(睡眠、恶作、寻、伺)───────────四│

   │色法(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  │

   │  法处所摄色)──────────────────十一│

   │不相应法行法(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 │

   │  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  │

   │  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  │

   │  和合性、不和合性)─────────────廿四│

   └无为法(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灭无为、  │

   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六┘

  

  【五法】 楞伽经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罗万象的事物,情与无情,千态万状,其形相各各不同,是为相。第二名,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表诠之,是为名。第三分别,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的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是为分别。第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是为正智。第五如如,由正智所证得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是为如如。

  【五法藏】 见五法条。

  【五蕴】 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五蕴非有】 谓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构成的人身是虚妄不实的,因为当五蕴分散时,人身也就没有了,所以说五蕴非有。

  【五蕴皆空】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从四大假合而有,从想行识由妄念而生,故此五蕴诸法,如幻如化,从因缘生,本无实性,当体即空,故谓五蕴皆空。

  【五部】 1.指小乘五部,即昙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粗富罗部。见五部律条。2.指金刚界五部,即莲华部、金刚部、佛部、宝部、羯磨部。见金刚界五部条。

  【五部律】 佛灭后百年间,付法藏第五祖优婆桠多之下有五弟子,于戒律上各抱异见,一大律藏便生五部之派别,即昙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粗富罗部。

  【五部大论】 无著菩萨承弥勒菩萨之旨,著五部之大论,即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颂、金刚般若论。

  【五部秘经】 密宗所依之五部经典,即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瑜只经等加要略念诵经或菩提场经。

  【五部禅经】 禅法要解经、达磨多罗禅经、坐禅三昧法门经、五门禅经要用法、禅要经。

  【五部灌顶】 指金刚界的灌顶。

  【五部大乘经】 天台大师选定下列五部为大乘经,即华严经、大集经、大品般若经、法华经、涅槃经。

  【五百戒】 比丘尼的具足戒。本来只有三百四十八戒,以大数而称为五百。

  【五正行】 净土宗所立,谓凡兼修他法者,名为杂行,若专修下列五法者,名为正行,即一、专读诵净土三经,名读诵正行;二,专观想极乐国庄严,名观察正行;三、专礼拜阿弥陀佛,名礼拜正行;四、专称念弥陀名号,名称名正行;五、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名赞叹供养正行。

  【五念门】 净土宗所立,即一,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属礼拜门;二、口业执持彼佛名号,赞叹彼佛相好功德,属赞叹门;三、一心发愿,愿生彼国,属作愿门;四、观察彼佛菩萨,及依正庄严,属观察门;五、把功德回向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毕竟解脱,属回向门。

  【五净肉】 五种的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自死、鸟残。

  【五八识】 五识与八识。五识是眼、耳、鼻、舌、身;八识即第八阿赖耶识。

  【五比丘】 指佛最初所度的五比丘,即憍陈如、额鞞、跋提、十力迦叶、摩诃俱男。

  【五坚固】 见五五百年条。

  【五利使】 五种急性的烦恼,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见十使条。

  【五钝使】 五种慢性的烦恼,即贪、嗔、痴、慢、疑。见十使条。

  【五无间】 五无间业的简称,又名五逆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谁要是犯了其中的一项,死后即堕入无间地狱,故名五无间业。

  【五具足】 五种供佛的器具,即花瓶一双,蜡蠋台一对,香炉一个。

  【五神通】 又名五通,或五神变,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天眼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论远近内外昼夜,都能得见;天耳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有了天耳通的人,一切声音都可以听得到;他心通是能够知道他人一切心想的神通,有了他心通的人,便不愁遭受他人的暗算;宿命通就是能够知道自己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并知道六道众生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有了宿命通的人,过去生中的事,都能回忆,了如指掌;如意通又名神境通,或神足通,有了如意通的人,凡事都能随心所欲,诸如钻…

《佛学常见辞汇 四画~六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