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是不殺傷生命;不偷盜是不盜取別人的財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婦以外的淫事;不妄語是不說欺诳騙人的話;不飲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類及毒品。
【五戒法】 佛昔爲在家弟子受叁皈依後,即授予五戒,使之成爲優婆塞及優婆夷,如果在家弟子破了五戒,就不是清淨的士女。
【五戒二十五神】 五戒——各有五神,保護受持五戒的人。
【五味】 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佛在涅槃經中提到乳等五味時,曾以醍醐味來形容涅槃經,後來天臺智者大師便因之判定佛的一代聖教爲五時教。
【五味禅】 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五乘】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人乘就是乘著五戒的教法而生到人間來;天乘就是乘著十善的教法而生到天上去;聲聞乘就是乘著四谛的教法而證得阿羅漢果;緣覺乘就是乘著十二因緣的教法而證得辟支佛果;菩薩乘就是乘著六度的教法而證得至高無上之佛果。
【五乘齊入】 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行人,皆可乘阿彌陀佛的願力而一齊進入佛真實的報土。
【五陰】 五蘊的舊譯,陰是障蔽的意思,能陰覆真如法性,起諸煩惱。見五蘊條。
【五陰魔】 五陰是色、受、想、行、識,因此五者與煩惱,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
【五陰盛苦】 五陰是色、受、想、行、識,爲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人生的種種痛苦,都是由這五種要素組成的人身而來,所以說是五陰盛苦,爲八苦之一。
【五陰世間】 見叁世間條。
【五惡】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
【五惡趣】 又名五趣,或五道,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等五種境界。
【五輪】 1.五體的別名,人的兩肘兩膝和頭部等五處都作圓形,所以叫做輪,這五輪著地作禮,叫做五體投地,是表示最尊敬的意思。2.世界是建立在五輪之上,依俱舍論等的說法,世界之最下層爲虛空輪,其上爲風輪、水輪、金輪、地輪,再上便是九山八海。3.密教通稱地水火風空五大爲五輪。
【五輪際】 指五輪最下層之虛空輪。
【五濁】 命濁、衆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命濁是衆生因煩惱叢集,心身交瘁,壽命短促;衆生濁是世人每多弊惡,心身不淨,不達義理;煩惱濁是世人貪于愛欲,嗔怒诤鬥,虛诳不已;見濁是世人知見不正,不奉正道,異說紛纭,莫衷一是;劫濁是生當末世,饑馑疾疫刀兵等相繼而起,生靈塗炭,永無甯日。
【五濁增時】 五濁逐漸增長的時期。在住劫中人壽由二萬歲的時候開始,世界便漸漸渾濁而不淨起來,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越來越渾濁不淨,尤其是在末法時代的今日,更是渾濁不堪,所以叫做五濁增時。
【五位】 1.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爲法。2.唯識宗所立之修行五位,即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
【五位百法】 唯識宗立五位百法,以總括宇宙萬有。五位者: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爲法。百法者:心法八,是識的自性,心所法五十一,是識的所屬,色法十一,是心法心所法之所變,不相應行法二十四,是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分位,也是與心色皆不相應的法,無爲法六,即前四法的實性,合之爲一百法。茲列表說明如下:
┌心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 │ 阿賴耶識)────────────────────八┐ │ ┌遍行(觸、作意、受、想、思)──────────五│ │ │別境(欲、勝解、念、定、慧)──────────五│ │心所法┤善 (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 │ │ │ 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十一│ 宇 │ │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六│ 宙 │ │隨煩惱(忿、恨、惱、覆、诳、谄、憍、害、 │ 萬 ─┤ │ 嫉、悭、無慚、無愧、不信、懈怠、 ├ 百 有 │ │ 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廿│ 法 │ └不定(睡眠、惡作、尋、伺)───────────四│ │色法(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 │ │ 法處所攝色)──────────────────十一│ │不相應法行法(得、命根、衆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 │ │ 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無常、 │ │ 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 │ │ 和合性、不和合性)─────────────廿四│ └無爲法(虛空無爲、擇滅無爲、非擇滅無爲、不動滅無爲、 │ 想受滅無爲、真如無爲)─────────────六┘
|
【五法】 楞伽經唯識論等,把一切有爲無爲,有漏無漏諸法,歸納爲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羅萬象的事物,情與無情,千態萬狀,其形相各各不同,是爲相。第二名,依彼種種相,假設種種名,以表诠之,是爲名。第叁分別,于萬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識別之,于是有所謂的大小、高低、美醜、是非等出現,是爲分別。第四正智,指無漏心心所,離虛妄分別,觀名相互爲其客,離常離斷,如理而知,是爲正智。第五如如,由正智所證得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體性,是爲如如。
【五法藏】 見五法條。
【五蘊】 蘊是積集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就是一般所說的物質,變礙爲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受就是感受,領納爲義,其中包括苦、樂、舍叁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行就是行爲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在此五蘊中,前一種屬于物質,後四種屬于精神,乃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
【五蘊非有】 謂色受想行識五蘊所構成的人身是虛妄不實的,因爲當五蘊分散時,人身也就沒有了,所以說五蘊非有。
【五蘊皆空】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從四大假合而有,從想行識由妄念而生,故此五蘊諸法,如幻如化,從因緣生,本無實性,當體即空,故謂五蘊皆空。
【五部】 1.指小乘五部,即昙無德部、薩婆多部、彌沙塞部、迦葉遺部、婆粗富羅部。見五部律條。2.指金剛界五部,即蓮華部、金剛部、佛部、寶部、羯磨部。見金剛界五部條。
【五部律】 佛滅後百年間,付法藏第五祖優婆桠多之下有五弟子,于戒律上各抱異見,一大律藏便生五部之派別,即昙無德部、薩婆多部、彌沙塞部、迦葉遺部、婆粗富羅部。
【五部大論】 無著菩薩承彌勒菩薩之旨,著五部之大論,即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大乘莊嚴經論、辨中邊論頌、金剛般若論。
【五部秘經】 密宗所依之五部經典,即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瑜只經等加要略念誦經或菩提場經。
【五部禅經】 禅法要解經、達磨多羅禅經、坐禅叁昧法門經、五門禅經要用法、禅要經。
【五部灌頂】 指金剛界的灌頂。
【五部大乘經】 天臺大師選定下列五部爲大乘經,即華嚴經、大集經、大品般若經、法華經、涅槃經。
【五百戒】 比丘尼的具足戒。本來只有叁百四十八戒,以大數而稱爲五百。
【五正行】 淨土宗所立,謂凡兼修他法者,名爲雜行,若專修下列五法者,名爲正行,即一、專讀誦淨土叁經,名讀誦正行;二,專觀想極樂國莊嚴,名觀察正行;叁、專禮拜阿彌陀佛,名禮拜正行;四、專稱念彌陀名號,名稱名正行;五、專贊歎供養阿彌陀佛,名贊歎供養正行。
【五念門】 淨土宗所立,即一,身業禮拜阿彌陀佛,屬禮拜門;二、口業執持彼佛名號,贊歎彼佛相好功德,屬贊歎門;叁、一心發願,願生彼國,屬作願門;四、觀察彼佛菩薩,及依正莊嚴,屬觀察門;五、把功德回向一切苦惱衆生,令得畢竟解脫,屬回向門。
【五淨肉】 五種的淨肉,即不見殺、不聞殺聲、不爲我殺、自死、鳥殘。
【五八識】 五識與八識。五識是眼、耳、鼻、舌、身;八識即第八阿賴耶識。
【五比丘】 指佛最初所度的五比丘,即憍陳如、額鞞、跋提、十力迦葉、摩诃俱男。
【五堅固】 見五五百年條。
【五利使】 五種急性的煩惱,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見十使條。
【五鈍使】 五種慢性的煩惱,即貪、嗔、癡、慢、疑。見十使條。
【五無間】 五無間業的簡稱,又名五逆罪,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誰要是犯了其中的一項,死後即墮入無間地獄,故名五無間業。
【五具足】 五種供佛的器具,即花瓶一雙,蠟蠋臺一對,香爐一個。
【五神通】 又名五通,或五神變,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天眼通是指修得與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論遠近內外晝夜,都能得見;天耳通是指修得與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有了天耳通的人,一切聲音都可以聽得到;他心通是能夠知道他人一切心想的神通,有了他心通的人,便不愁遭受他人的暗算;宿命通就是能夠知道自己在六道之中的過去生死,並知道六道衆生在六道之中的過去生死,有了宿命通的人,過去生中的事,都能回憶,了如指掌;如意通又名神境通,或神足通,有了如意通的人,凡事都能隨心所欲,諸如鑽…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