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天入地,移山倒海,撒豆成兵,呼风唤雨,腾云驾雾,都不成问题。
【五台山】 又名清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山西五台县,相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五根本】 五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
【五类天】 一、上界天,即色界及无色界之诸天;二、虚空天,即欲界六天中夜摩天以上之四天,也就是居于虚空之天;三、地居天,即欲界六天中之四王天与忉利天,也就是依须弥山之地而居之天;四、游虚空天,即日月星宿等;五、地下天,即龙阿修罗及阎魔王等所居之处。凡是能放光明有自在之力的,都叫做天。
【五十一位】 指菩萨五十二位中之等觉位。
【五十二位】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详见大乘条。
【五十八戒】 梵网经上所说的十重与四十八轻戒,合称为五十八戒。
【五五百年】 谓佛灭后之五个五百年,在每一个五百年中,各有一坚固,以示佛法的兴废。一、解脱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一个五百年间,因为正法兴盛,得到解脱的人很多。二、禅定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二个五百年间,虽然无人获得解脱,但是修学禅定的人很多。三、多闻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三个五百年间,真正修行佛法的人虽然稀少,但是喜欢听闻佛法的人很多。四、塔寺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四个五百年间,世人很喜欢建立佛塔和寺院。五、斗诤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五个五百年间,戒定慧三学已被世人遗忘,唯以斗诤为能事,是增长邪见的时期。
【五分法身】 以五种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的过失。二、定法身,谓如来真心寂灭,离一切的妄念。三、慧法身,谓如来真智圆明,通达诸法的性相。四、解脱法身,谓如来的身心,解脱一切的系缚。五、解脱知见法身,谓如来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智慧。
【五分法身香】 一、戒香,谓自心中无过失,无罪恶,无嫉贤妒能的心理,无悭贪嗔忿的念头,无劫掠杀害的意图。二、定香,谓看到一切善恶境相之时,自心不会散乱。三、慧香,谓自心无障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一切罪恶之事,虽是修行种种善事,但心中不执著所作的善行,尊敬上辈,体念下人,怜悯孤苦,救济贫穷。四、解脱香,谓自心在外境上无所攀缘,不想善,不想恶,安然自在,没有挂碍。五、解脱知见香,谓自心既于善恶都无所攀缘,但也不可以沉落断空顽守枯寂,应当广泛参学多多闻法,认识自己的本心,通达诸佛的道法,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时,真如自性毫不变易。香的意义,是以智慧火烧那抽象无价真香,这是真实的庄严佛身,这是真实供养如来。这五分香,皆从自性上说,皆从功德上修,也就是从自证自性法身来成如如佛。
【五那含天】 与五净居天同,在色界之第四禅天,是阿那含(不还果)圣者的生处。
【五所依土】 法性土、实报土、色相土、他受用土、变化土。法性土是如来清净法身所依之土;实报土是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色相土是如来微尘相海身所依之土;他受用土是如来他受用身所依之土;变化土是如来变化身所依之土。
【五相成身】 五相具备而成就佛身的观法。菩提心论说:“一是通达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刚心,四是金刚身,五是证得无上菩提获金刚坚固身也。”
【五俱意识】 谓当前五识现起时,意识一定随同俱起。
【五重唯识】 法相宗所修的观行,从浅至深,共有五重,名五重唯识观。第一重是遣虚存实,即遣除遍计所执的虚妄计度,而存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的实体。第二重是舍滥留纯,即舍除杂滥的外境,而存留纯粹的内识。第三重是摄末归本,即从见相二分的枝末作用上,摄归自证分的本体。第四重是隐劣显胜,即隐心所的劣,而显心王的胜。第五重是遣相证性,即遣差别的事相,而证无差别的理性,也可以说,遣去一切法相,证入一切法性,名遣相证性。又此五重唯识观,即为五种相对:第一重遣虚存实,为空有相对,要遣空而存有。第二重舍滥留纯,为心境相对,要舍境而留心。第三重摄末归本,为体用相对,要摄用而归体。第四重隐劣显胜,为王所相对,要隐所而显王。第五重遣相证性,为事理相对,要遣事而证理。前四属唯识相,后一属唯识性。兹列表说明如下:
五 ┌1遣虚存宝(空有相对,遣空存有)┐
重 │2舍滥留纯(心境相对,舍境留心)├唯识相
唯─┤3摄末归本(体用相对,摄用归体)│
识 │4隐劣显胜(王所相对,隐所显王)┘
观 └5遣相证性(事理相对,遣事证理)──唯识性
【五时说法】 佛成道后,于最初三七日,说华严经,度大菩萨,是为华严时。继在鹿野苑等处,于十二年中,说小乘阿含经,度声闻缘觉乘人,是为阿含时。继阿含时后,于八年中,说维摩胜鬘金光明等诸大乘经,广谈四教,均被众机,是为方等时。乃后,二十二年间,说诸部般若经,强调诸法皆空之义,是为般若时。再后八年,说妙法莲华经,会三乘于一佛乘。法华之后,佛将入灭,乃在拘尸那拉城娑罗双树间,于一日一夜,说大般涅槃经,显常乐我净义,昭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阐提人,亦当成佛,是为法华涅槃时。
【五时八教】 天台智者大师,判释尊所说之法,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就时间的先后分出,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就法的性质分出,八教中又分为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化法是教化众生的法门,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化仪是教化众生的仪式,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
【五类法身】 真言宗所说,谓此五类法身,皆含摄在大日如来一大法身内,所有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天龙鬼神,有情无情,皆是毗卢遮那法身所摄,包无不尽。一、自性法身,诸佛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常恒,流出三密之法,以教菩萨,有理法身与智法身之别,皆名自性法身。二、受用法身,诸佛的受用法身有二种,一种是自受用身,是自受法乐之身,与理相应,一种是他受用身,是为十地菩萨所现的身,与智相应,皆名受用身法。三、变化法身,诸佛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丈六应身,说内证法,属于变化所作,亦是法尔而有,名变化法身。四、等流法身,此身系为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为六道含灵,示现同类的身形,随机化变,名等流法身。五、法界身,如来法身,具六大体性,周遍法界,名法界身。
【五净居天】 色界之第四禅天,为证得阿那含(不还果)的圣者所生之处,其处共有五天,即无烦天(无一切的烦杂)、无热天(无一切的热恼)、善现天(能现一切的胜法)、善见天(能见一切的胜法)、色究竟天(色天最胜之处)。
【五停心观】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最初入道时所修的五种观法。一、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五、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乱。
【五部灌顶】 此有三种,第一种:一、阿阇黎灌顶,即传法灌顶。二、受明灌顶,又云成就灌顶。三、息灾灌顶,又云灭罪灌顶。四、增一灌顶,又云求果灌顶。五、降伏灌顶,又云除难灌顶。第二种:一、光明灌顶,即以光明加被行者之身。二、甘露灌顶,即以香水灌顶。三、种子灌顶,即观种子而布于身心。四、智印灌顶,即以印契加持于五处。五、句义灌顶,即观真言之义,布于心胸,使之起悟解。第三种:五种的三昧耶,称为五种灌顶。
【五处供养】 人们应对父、母、亲教师、轨范师、病人等常作供养。
【五种禅】 四念处、八背舍、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
【五种供养】 涂香、华、烧香、饮食、灯明。
【五种不退】 就净土门所立四不退中第四之处不退,而立五种之不退,即大悲摄持不退、佛光照触不退、常闻法音不退、善友同居不退、寿命无量不退。
【五种比量】 五种的推理法,即一、相比量,即依照所见的去推理其他;二、体比量,如由甲之体性而推乙,由一部之体而推理全部;三、业比量,即由所造之业而推理其造作者;四、法比量,即由一部份的事而推理其他的真理;五、因果比量,即见因而推理其果,见果而推度其因。
【五种净食】 一切食物要依照五种方法清净之后,才适宜比丘进食,叫做净食。净是离过的意思。一、火净,即是食物如宜用火烧煮的,就应如法用火烧煮之后才食。二、刀净,即果物如须用刀去其皮核的,就应如法用刀去其皮核之后才食。三、爪净,谓果物如须用爪去其皮壳的,就应如法用爪去其皮壳之后才食。四、荐干净,谓果物已经荐干失掉生气,不堪再拿来作种的,方可取食。五、鸟啄净,谓取鸟啄食残余的东西来食。
【五种念诵】 1.一、莲华念诵,即诵声自闻于耳;二、金刚念诵,即声在唇齿之间;三、三摩地念诵,即定心一境而观真言之文字;四、声生念诵,即发声念诵;五、光明念诵。2.一、声念诵,即出声念诵;二、金刚念诵,即声在唇齿之间;三、三摩地念诵,即定心一境而观真言之文字;四、真实念诵,又叫实相念诵,即定心一境而观文字的实相;五、忿怒念诵,即内住慈悲,外现忿怒的一种高声念诵。
【五种法身】 1.菩萨璎珞经所说的五种法身是:一、如如智法身,即证如如之理的实智;二、功德法身,即十力四无畏等一切之…
《佛学常见辞汇 四画~六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