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常见辞汇 四画~六画▪P6

  ..续本文上一页功德;三、自法身,即地上菩萨所应现的应身,天台谓之为胜应身,法相谓为报身中之他受用身;四、变化法身,即天台所说的劣应身,法相所说的变化身;五、虚空法身,即如虚空离相之如如理。2.密教所说的五种法身是:一、自性法身,即诸佛的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常恒,流出三密之法,以教菩萨,有理法身与智法身之别;二、受用法身,诸佛的受用身有二种,一种是自受用身,是自受法乐之身,与理相应,一种是他受用身,是为十地菩萨所现的身,与智相应;三、变化法身,诸佛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丈六应身,说内证法,属于变化所作,亦是法尔而有;四、等流法身,此身系为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为六道含灵,示现同类的身形,随机化变;五、法界身,如来法身,具六大体性,周遍法界,故名法界身。3.华严宗所说的五种法身是:一、法性生身,其言生者,如来之身,由法性出生,故名法性身;二、功德法身,即如来万德所成之身;三、变化法身,即诸佛应机而示现之身;四、实相法身,即诸佛无相无为之身;五、虚空法身,即诸佛广大弥满虚空包括万有之身。4.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见五分法身条。

  【五种法师】 受持法师、读经法师、诵经法师、解说法师、书写法师。

  【五种衲衣】 五种的僧衣,即有施主衣、无施主衣、往还衣、死人衣、粪扫衣。

  【五种布施】 施远来者、施远去者、施病瘦者、施饥饿者、施智法人。

  【五种散乱】 众生的心有五种的散乱,即一、自然散乱,谓众生的五识不守自性,随逐外境,念念变迁;二、外散乱,是意根驰动,随逐外尘,起种种的分别;三、内散乱,是心生高下,念念迁流而不定;四、粗重散乱,是计我我所粗重之法,而不得解脱;五、思惟散乱,是弃舍大乘,忆念小乘而不得寂静。

  【五种说人】 五种能宣说佛法的人,即佛自口说、佛弟子说、仙人说、诸天说、化人说。

  【五种邪命】 一、诈现异相,博取信仰,如辟谷、得道、神通等事。二、自说功德学问。三、占相吉相。四、高声现威,大言壮语。五、说所得供养之多,以动人心。此五种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利活命,故名为五邪命。

  【五种问难】 五种问难的原因,即不解故问、疑惑故问、试验故问、轻触故问、利乐有情故问。

  【五种甚深】 义甚深、实体甚深、内证甚深、依止甚深、无上甚深。

  【五种不应施】 五种不应布施给人家的东西,即非理之财物、酒及毒药、置罗机网、刀杖弓箭、音乐女色。

  【五种增上缘】 又名五增上缘,或五缘,是念佛人现在与未来二世所得到的五种增上缘。一、灭罪增上缘,又名现生灭罪增上缘,即由佛为增上以消除一切的业障;二、念获得长命增上缘,又名护念增上缘,或现生护念增上缘,即弥陀观音势至等随时都护念著他;三、见佛增上缘,又名见佛三昧增上缘,即获得弥陀之三念愿力加被于外而见佛;四、摄生增上缘,就是靠弥陀之愿力能摄众生使得往生;五、证生增上缘,就是保证命终之后的凡夫,乘佛愿力,都能往生净土。

  【元明】 真如的觉体,本来明照,故称元明。

  【元妙】 涅槃的觉体,本来不可思议,故称元妙。

  【元品无明】 又名根本无明,或无始无明,此无明与真如,皆属无始,为一切众生,生死的根源,若断之,即入佛位。

  【内凡】 指将要进入圣位的人。小乘以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位为内凡,大乘则以十住以上之三贤位为内凡。

  【内我】 执著身体之内有一个我。

  【内典】 佛教的经典。

  【内明】 五明之一,即明白佛所说的五乘因果妙理。佛法主张万法唯心,心属于内,故叫内明,亦名内学。

  【内界】 1.众生的身心,分内外二界,身体是外界,心意是内界。2.六界中,地水火风空五界叫做外界,第六之识界叫做内界。

  【内秘】 内秘菩萨行外现罗汉相,如罗侯罗是。

  【内众】 僧众。

  【内煮】 在比丘房内所煮的食物,为不净食之一,比丘不得取食。

  【内尘】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分为内外二种,眼耳鼻舌身等五识所缘之色声香味触为外尘,意识所缘之法为内尘。

  【内缘】 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缘色声香味触等外境为外缘,意识于心内分别诸法为内缘。

  【内学】 又名内明,即佛学。

  【内薰】 众生心中,皆有本觉之真如,此本觉之真如薰习无明,使妄心厌恶生死的痛苦,而祈求涅槃之快乐,此情形谓之内薰。至于佛菩萨的一切教法,以及行者自身的修行,都叫做外薰。

  【内证】 内心所证悟的真理。

  【内宿食】 与比丘同在一处和经过一宿的食物,为不净食之一,比丘不得取食。

  【内外道】 内道与外道。内道即佛学,外道即外学。

  【内外兼明】 五明中之前四明为外明,第五明为内明,五明兼备,谓之兼明。

  【内外不二门】 十不二门之一。

  【六入】 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

  【六凡】 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因此六者都是凡夫位,所以叫做六凡。

  【六天】 欲界共有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

  【六行】 1.指佛之六行,即十信行、十住行、十行行、十回向行、十地行、等觉行。2.外道之六行是:自饿外道、投渊外道、赴火外道、自坐外道、寂默外道、牛狗外道。

  【六因】 1.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之因地六位。2.凡有为法的生起,必依因与缘的和合,论因体,有六种,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六舟】 (喻)六波罗蜜,因波罗蜜是到彼岸之义。

  【六妄】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因此六尘是凡夫们所迷妄的境界。

  【六夷】 六波罗夷,都是重戒。

  【六身】 心地观经说法报应三身,各有二身,合之便是六身。

  【六处】 六根的别名,处是出生之义,谓出生六识之处,指六根缘六尘,生起六识故。

  【六位】 十信位、十住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佛地位。

  【六垢】 恼、害、恨、谄、诳、憍等六法,能污秽净心,故名为垢。

  【六门】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叫六门。

  【六相】 一、总相,谓一尘含藏万法,如综合瓦砖木石等,而成一屋。二、别相,谓万法有色心理事等差别,如一屋中的瓦砖木石等,体性各别。以上总别二相,是就体言。三、同相,谓万法虽别,然能融即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等,能互相和合,成为一屋。四、异相,谓诸法虽能融即为一,但亦不失诸法差别的本质,如砖瓦木石,其形类功用,皆各不同。以上同异二相,是就相言。五、成相,谓诸法虽差别,因融即故,互相而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有互相成就之性,才能建立为体。六、坏相,谓诸法虽可融即,成为一体,然若各住各位,则仍现诸法之相,而不成一屋

  ,如瓦砖木石,各住本位而不合作,则房屋相坏。以上成坏二相,是就用言。凡夫所见事相各各差别,圣人则六相圆融,因诸法体性平等,没有差别。兹列表说明如下:

  ┌体┬总相─平等门

   │ └别相─┼┼──┐

  一切诸法┼相┬同相─┘│ │

   │ └异相──┼─┐│

   └用┬成相──┘ ││

   └坏相────差别门

  【六物】 佛制定比丘所必须蓄存的六种器物,即僧伽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大衣)、郁多罗僧(七条之中衣)、安陀会(五条之下衣)、铁多罗(铁钵)、尼师坛(坐具)、漉水囊(保护水中虫命之具)。

  【六时】 昼三时与夜三时,合称为六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

  【六忍】 一、信忍,别教之菩萨于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信证,故名为信忍;二、法忍,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信证,故名为法忍;三、修忍,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忍可信证,故名为修忍;四、正忍,于十地位中次第正破十品无明之惑,于中道之理忍可信证,故名为正忍;五、无垢忍,于等觉位中更断除一品之无明,于无垢之自性清净心忍可信证,故名为无垢忍;六、一切智忍,于妙觉更断一品之无明,得一切智,遍知一切中道之法,于此法忍可信证,故名为一切智忍。

  【六衰】 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能衰耗人们的真性,所以叫做六衰。

  【六祖】 1.禅宗衣钵相传共有六世,即初祖达磨,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2.指慧能大师,因慧能是禅宗之第六祖。

  【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到的神通一共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六业】 地狱业、畜生业、饿鬼业、人业、天业、不定业。

  【六即】 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证,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故名相似即佛。五…

《佛学常见辞汇 四画~六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