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P6

  ..續本文上一頁功德;叁、自法身,即地上菩薩所應現的應身,天臺謂之爲勝應身,法相謂爲報身中之他受用身;四、變化法身,即天臺所說的劣應身,法相所說的變化身;五、虛空法身,即如虛空離相之如如理。2.密教所說的五種法身是:一、自性法身,即諸佛的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叁世常恒,流出叁密之法,以教菩薩,有理法身與智法身之別;二、受用法身,諸佛的受用身有二種,一種是自受用身,是自受法樂之身,與理相應,一種是他受用身,是爲十地菩薩所現的身,與智相應;叁、變化法身,諸佛爲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現的丈六應身,說內證法,屬于變化所作,亦是法爾而有;四、等流法身,此身系爲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爲六道含靈,示現同類的身形,隨機化變;五、法界身,如來法身,具六大體性,周遍法界,故名法界身。3.華嚴宗所說的五種法身是:一、法性生身,其言生者,如來之身,由法性出生,故名法性身;二、功德法身,即如來萬德所成之身;叁、變化法身,即諸佛應機而示現之身;四、實相法身,即諸佛無相無爲之身;五、虛空法身,即諸佛廣大彌滿虛空包括萬有之身。4.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見五分法身條。

  【五種法師】 受持法師、讀經法師、誦經法師、解說法師、書寫法師。

  【五種衲衣】 五種的僧衣,即有施主衣、無施主衣、往還衣、死人衣、糞掃衣。

  【五種布施】 施遠來者、施遠去者、施病瘦者、施饑餓者、施智法人。

  【五種散亂】 衆生的心有五種的散亂,即一、自然散亂,謂衆生的五識不守自性,隨逐外境,念念變遷;二、外散亂,是意根馳動,隨逐外塵,起種種的分別;叁、內散亂,是心生高下,念念遷流而不定;四、粗重散亂,是計我我所粗重之法,而不得解脫;五、思惟散亂,是棄舍大乘,憶念小乘而不得寂靜。

  【五種說人】 五種能宣說佛法的人,即佛自口說、佛弟子說、仙人說、諸天說、化人說。

  【五種邪命】 一、詐現異相,博取信仰,如辟谷、得道、神通等事。二、自說功德學問。叁、占相吉相。四、高聲現威,大言壯語。五、說所得供養之多,以動人心。此五種行爲的目的都是爲了取利活命,故名爲五邪命。

  【五種問難】 五種問難的原因,即不解故問、疑惑故問、試驗故問、輕觸故問、利樂有情故問。

  【五種甚深】 義甚深、實體甚深、內證甚深、依止甚深、無上甚深。

  【五種不應施】 五種不應布施給人家的東西,即非理之財物、酒及毒藥、置羅機網、刀杖弓箭、音樂女色。

  【五種增上緣】 又名五增上緣,或五緣,是念佛人現在與未來二世所得到的五種增上緣。一、滅罪增上緣,又名現生滅罪增上緣,即由佛爲增上以消除一切的業障;二、念獲得長命增上緣,又名護念增上緣,或現生護念增上緣,即彌陀觀音勢至等隨時都護念著他;叁、見佛增上緣,又名見佛叁昧增上緣,即獲得彌陀之叁念願力加被于外而見佛;四、攝生增上緣,就是靠彌陀之願力能攝衆生使得往生;五、證生增上緣,就是保證命終之後的凡夫,乘佛願力,都能往生淨土。

  【元明】 真如的覺體,本來明照,故稱元明。

  【元妙】 涅槃的覺體,本來不可思議,故稱元妙。

  【元品無明】 又名根本無明,或無始無明,此無明與真如,皆屬無始,爲一切衆生,生死的根源,若斷之,即入佛位。

  【內凡】 指將要進入聖位的人。小乘以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位爲內凡,大乘則以十住以上之叁賢位爲內凡。

  【內我】 執著身體之內有一個我。

  【內典】 佛教的經典。

  【內明】 五明之一,即明白佛所說的五乘因果妙理。佛法主張萬法唯心,心屬于內,故叫內明,亦名內學。

  【內界】 1.衆生的身心,分內外二界,身體是外界,心意是內界。2.六界中,地水火風空五界叫做外界,第六之識界叫做內界。

  【內秘】 內秘菩薩行外現羅漢相,如羅侯羅是。

  【內衆】 僧衆。

  【內煮】 在比丘房內所煮的食物,爲不淨食之一,比丘不得取食。

  【內塵】 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分爲內外二種,眼耳鼻舌身等五識所緣之色聲香味觸爲外塵,意識所緣之法爲內塵。

  【內緣】 眼耳鼻舌身等五識緣色聲香味觸等外境爲外緣,意識于心內分別諸法爲內緣。

  【內學】 又名內明,即佛學。

  【內薰】 衆生心中,皆有本覺之真如,此本覺之真如薰習無明,使妄心厭惡生死的痛苦,而祈求涅槃之快樂,此情形謂之內薰。至于佛菩薩的一切教法,以及行者自身的修行,都叫做外薰。

  【內證】 內心所證悟的真理。

  【內宿食】 與比丘同在一處和經過一宿的食物,爲不淨食之一,比丘不得取食。

  【內外道】 內道與外道。內道即佛學,外道即外學。

  【內外兼明】 五明中之前四明爲外明,第五明爲內明,五明兼備,謂之兼明。

  【內外不二門】 十不二門之一。

  【六入】 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別名,入是涉入之義,謂根境互相涉入。

  【六凡】 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因此六者都是凡夫位,所以叫做六凡。

  【六天】 欲界共有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

  【六行】 1.指佛之六行,即十信行、十住行、十行行、十回向行、十地行、等覺行。2.外道之六行是:自餓外道、投淵外道、赴火外道、自坐外道、寂默外道、牛狗外道。

  【六因】 1.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等之因地六位。2.凡有爲法的生起,必依因與緣的和合,論因體,有六種,即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異熟因。

  【六舟】 (喻)六波羅蜜,因波羅蜜是到彼岸之義。

  【六妄】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塵,因此六塵是凡夫們所迷妄的境界。

  【六夷】 六波羅夷,都是重戒。

  【六身】 心地觀經說法報應叁身,各有二身,合之便是六身。

  【六處】 六根的別名,處是出生之義,謂出生六識之處,指六根緣六塵,生起六識故。

  【六位】 十信位、十住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覺位、佛地位。

  【六垢】 惱、害、恨、谄、诳、憍等六法,能汙穢淨心,故名爲垢。

  【六門】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叫六門。

  【六相】 一、總相,謂一塵含藏萬法,如綜合瓦磚木石等,而成一屋。二、別相,謂萬法有色心理事等差別,如一屋中的瓦磚木石等,體性各別。以上總別二相,是就體言。叁、同相,謂萬法雖別,然能融即成爲一體,如瓦磚木石等,能互相和合,成爲一屋。四、異相,謂諸法雖能融即爲一,但亦不失諸法差別的本質,如磚瓦木石,其形類功用,皆各不同。以上同異二相,是就相言。五、成相,謂諸法雖差別,因融即故,互相而成爲一體,如瓦磚木石,有互相成就之性,才能建立爲體。六、壞相,謂諸法雖可融即,成爲一體,然若各住各位,則仍現諸法之相,而不成一屋

  ,如瓦磚木石,各住本位而不合作,則房屋相壞。以上成壞二相,是就用言。凡夫所見事相各各差別,聖人則六相圓融,因諸法體性平等,沒有差別。茲列表說明如下:

  ┌體┬總相─平等門

   │ └別相─┼┼──┐

  一切諸法┼相┬同相─┘│ │

   │ └異相──┼─┐│

   └用┬成相──┘ ││

   └壞相────差別門

  【六物】 佛製定比丘所必須蓄存的六種器物,即僧伽梨(九條乃至二十五條之大衣)、郁多羅僧(七條之中衣)、安陀會(五條之下衣)、鐵多羅(鐵缽)、尼師壇(坐具)、漉水囊(保護水中蟲命之具)。

  【六時】 晝叁時與夜叁時,合稱爲六時。晝叁時是晨朝日中日沒;夜叁時是初夜中夜後夜。

  【六忍】 一、信忍,別教之菩薩于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信證,故名爲信忍;二、法忍,于十行位中修習假觀,知一切法空無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諸衆生,于假法中忍可信證,故名爲法忍;叁、修忍,于十回向位中修習中觀,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忍可信證,故名爲修忍;四、正忍,于十地位中次第正破十品無明之惑,于中道之理忍可信證,故名爲正忍;五、無垢忍,于等覺位中更斷除一品之無明,于無垢之自性清淨心忍可信證,故名爲無垢忍;六、一切智忍,于妙覺更斷一品之無明,得一切智,遍知一切中道之法,于此法忍可信證,故名爲一切智忍。

  【六衰】 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能衰耗人們的真性,所以叫做六衰。

  【六祖】 1.禅宗衣缽相傳共有六世,即初祖達磨,二祖慧可,叁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2.指慧能大師,因慧能是禅宗之第六祖。

  【六通】 叁乘聖者所得到的神通一共有六種,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六業】 地獄業、畜生業、餓鬼業、人業、天業、不定業。

  【六即】 又名六即佛,天臺智者大師,立六即佛義,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一、理即佛,一切衆生,雖輪回六道,日處塵勞煩惱中,與覺體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二、名字即佛,或從知識處,或由經典中,得聞即心本具不生不滅的佛性,于名字中,通達了解,知一切法,皆爲佛法,一切衆生,皆可成佛,點頭會意,豁爾有悟,故名名字即佛。叁、觀行即佛,這是圓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進一步依教修觀,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故名觀行即佛。四、相似即佛,這是圓教十信內凡位,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八九十信斷塵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觀行即中,愈觀愈明,愈止愈寂,雖未真悟實證,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證,故名相似即佛。五…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