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十二 重重誨勉

  (四十二) 重重誨勉

佛語彌勒:世間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滅衆惡,悉令就善,棄捐所思①,奉持經戒,受行道法,無所違失,終得度世泥洹之道

   (這是總示佛的本意)

   佛告訴彌勒菩薩:娑婆世界的衆生,大都造作上面所說的十種惡,在佛平等的大悲心中,無分彼此,都哀愍他們、欲度他們。佛來人間成佛,即欲以佛法之威神力,摧滅一切衆生的惡因惡果,悉令成就善因善果。

   修行佛法的人要注意,在奉持佛所說之經,或受持佛所製之戒,以及在自行化他之時,務必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應離一切相,修一切善,要做到無住生心,那才符合佛法之真義!如能這樣修行佛法,沒有任何的違背和失誤的話,就肯定可以了生死、出叁界,和證得佛所說的大涅槃境界。

  

佛言:汝今諸天人民,及後世人,得佛經語,當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

   (這是佛教誡世人要以聞思修叁慧來止惡行善)

   佛說:今天你們叁界諸天的人民,以及一切後世的人,已經得到了佛所說的經語(這是聞慧),應當詳細思惟其義理(這是思慧),然後依經教之行法,去端心正行(這是修慧)。以聞思修叁慧,去止一切惡,行一切善。

  附記:經文說要“端心正行”。所謂“端心”,即遠離意業的貪、瞋、癡、邪見及妄想、分別、執著;所謂“正行”,即遠離身業的殺生、偷盜、邪淫,和口業的妄言、绮語、惡口、兩舌。所以“端心正行”四個字,已包括了修十善和斷十惡。

  

主上爲善,率化其下,轉相敕令,各自端守

   (這是說要做到上行下效)

   社會各階層的領袖人物,應以其特殊身份,以身作則,止惡行善,如此必能表率其下屬,使他們亦止惡行善。這樣上行下效的結果,人人端心正行,遠離十惡,奉行十善,則人民和樂、社會安定、天下太平矣!

  

尊聖敬善,仁慈博愛,佛語教誨,無敢虧負。當求度世,拔斷生死衆惡之本,當離叁塗無量憂怖苦痛之道。

   (這是說共遵十善的功效)

   人人都要尊重聖賢(包括佛菩薩和出家僧衆),敬愛一切之善知識,以仁慈博愛的心平等對待一切衆生。與此同時,要對佛的教誨,如教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的指示,決定依教奉行,並立志要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迴、出叁界、生淨土、成佛道,這樣便能拔斷輪迴六道生死之根本,也是永離墮落叁途備受衆苦之道。

  

汝等于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惠②,勿犯道禁③,忍辱精進④,一心智慧⑤,轉相教化,爲德立善

   (這是佛勸以十善爲本進修六度)

   你們在娑婆世界這樣惡劣的環境中,能夠修行十善業,即是廣泛地培植世出世間的善根和功德。有了十善業作基礎,應該更進一步地修行六度中之布施度,布施恩惠給人家,和不可違背道理,勿犯禁戒的持戒度,以及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之四度。像這樣的以十善爲根本,六度爲枝葉,最後你們必能證得無上菩提之華果。並要自行化他,輾轉互相教化有緣的人,以便大家共同爲積集無量功德和實現一個盡善盡美之人生而努力。

  

正心正意,齋戒清淨⑥,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爲自然,皆積衆善,無毛髮之惡

   (這是說要以清淨心來奉持齋戒)

   在這樣充滿誘惑和惡劣的環境裏,一個人若能正心誠意地以清淨心來奉持齋戒,修行一日一夜,其功德就勝過在極樂世界修行100年。爲什麼呢?因爲無量壽佛的國土,一切都是稱性自然而有的,人人都積德修善,根本就沒有造惡的因緣。此即顯示,在五濁惡世修行十善,那是非常地難能可貴!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勝于他方諸佛國中爲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爲善者多,爲惡者少,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

   又在此娑婆五濁惡世中,修善十日十夜,勝過在他方諸佛國土中修善1000年。這又是爲什麼呢?因爲他方佛國,修善的機會很多,作惡的機會很少,大家福德自然,根本就沒有造惡的地方。

  

唯此間多惡,無有自然,勤苦求欲,轉相欺殆,心勞形困⑦,飲苦食毒⑧,如是惡務,未嘗甯息⑨。

   (這是說此土衆生作惡不休)

   唯有我們這個世界有著太多的惡,因爲一切都不是自然而有的,逼得大家都很辛苦地去追求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在追求當中,互相你欺我詐,弄得人人身心交瘁,簡直有如飲苦(飲叁苦、八苦)食毒(食貪、瞋、癡叁毒)一樣,每天都在罪惡之中打滾,從來沒有止息過。

  

吾哀汝等天人之類,苦心誨喻,教令修善,隨宜開導,授與經法,莫不承用⑩。在意所願,皆令得道

   (這是勉勵世人要修善才能得道)

   我哀愍你們這些天上和人間的人,而特地到人間來成佛,講經說法,苦口婆心地教誨你們,更以種種的方便作譬喻,教導你們務必修善,並隨著各人的根性而作最適宜的開導。我所授予你們的經法,無一不切實際,都可以承當受用。只要你們願意依教奉行,人人都可以了生脫生,共同證得無上之菩提道果。

  附記1:釋迦佛這次來人間成佛,說了49年的法,他觀機施教,隨宜開導,授與衆生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經法。法雖有五乘,可都是教令衆生以斷十惡修十善爲基本。後因見所說之法,不能叁根普被,利鈍全收,故說《本經》,作苦海慈航,普度衆生,盍本經所說之念佛法門,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衆生,凡有遇者,皆度生死。如阿伽陀藥,萬病總治;如十方虛空,萬象總含。普令聖凡,現生成辦道業,所以末法過後,尚留此經住世百年,以度有緣之人,足見本經正如經文所說:“隨宜開導,授與經法,莫不承用,在意所願,皆令得道。”

  附記2:語雲:“玉不琢不成器”,同樣的,人雖有佛性,若不修行,便不能得道,也永遠不能成佛。一切衆生,本具佛性,皆可成佛,爲何我們至今不能成佛呢?因爲人人本具的佛性,于無始即染無明(如妄想分別執著是),使它本來具足的德能被障蔽了,不能顯現。爲何佛性于無始即染無明呢?這與礦金于無始即與泥沙混雜一處,一無二致。礦金汰去泥沙,便能成器;佛性也是一樣,只要我們滌盡無明,便能顯露。我們若去一分無明,便可顯一分德能;去十分無明,可顯十分德能。此即人人雖具佛性,但要修道,斷盡無明,才能成佛的原因。

  ◎注釋

  ①棄捐所思 是說修行佛法,不可執著,應無住生心。

  ②布恩施惠 布施恩惠給人家,也就是六度中之布施。

  ③勿犯道禁 不違背道理,不犯禁戒。

  ④忍辱精進 指六度中之忍辱和精進。

  ⑤一心智慧 “一心”這裏是指六度之中禅定;“智慧”也是指六度中之般若。

  ⑥齋戒清淨 以清淨心受持齋戒。一般而言,清除心的不淨叫做“齋”,禁止身的過非叫做“戒”,因此“齋戒”就是守戒,以杜絕一切嗜欲的意思。又齋戒亦指八關齋戒,又名八齋戒、八關齋、八支齋、簡稱八戒。一、不殺生,不殺有生命的動物;二、 不與取,不取他不與之物;叁、 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四、 不虛诳語,不說不符事實的話;五、 不飲酒,不飲一切的酒類;六、 不塗飾鬘舞歌觀聽,即不身塗香飾花鬘及觀舞蹈聽歌曲;七、 不眠坐高廣嚴麗床上,即不坐臥于高廣嚴麗的床上;八、 不非時食,即不食非時之食,亦即過午不食。離上述八種之非法爲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離非時食是齋法,故總名“八戒齋”。

  ⑦心勞身困 身心交瘁。

  ⑧飲苦食毒 譬喻人們每天造作惡業,猶如飲叁苦、八苦,食貪、瞋、癡叁毒。

  ⑨未嘗甯息 從來沒有止息過。

  ⑩莫不承用 無不承當受用。

  佛所遊履①,國邑丘聚②,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③,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④,務修禮讓

   (這是勉人皈敬叁寶)

   佛在世間,所到之處,和所教化過的地方,大如一個國家、都市,小至鄉鎮、村落,所有的人無不蒙佛的感化而改惡向善。故此,天下太平,人民和睦,日月清明,風調雨順,災害不起、瘟疫不行等等。再者,一個有佛法的國家,人人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當然就不會有動亂和戰爭;加上人人皈依叁寶,崇尚道德,修行十善,彼此以仁義相待,互相謙敬禮讓,這樣的社會必定朝著和諧、文明的方向邁進!

  附記:尊崇佛法之處,國泰民安,茲舉二個曆史實例: (一) 宋太宗崇尚佛法,坐享太平,後徽宗排佛,遂有靖康之難,成一強烈對照,令人嗟歎不已。(二) 清朝時代,最初的順治、康熙、雍正叁位皇帝,下旨每月初一、十五,在宮內萬善殿,集合文武百官,共同虔誦《佛說無量壽經》。于此期間,國泰民安,被稱爲清朝盛世。之後廢止不誦,帝運遂日漸衰落,乃至滅亡。

  

佛言: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

   (這是佛勸勉世人要離惡滅苦)

   佛說:我憐憫關懷你們這些天上人間的人的心,超過了一切父母對自己子女的關愛。我在此世界示現作佛,目的就是要幫助世人降伏化除五惡的業因,以消除現世花報之五痛,和杜絕墮落叁途果報之五燒,所以我教導大家要衆善奉行,諸惡莫作,因爲唯有這樣才能把生死的痛苦連根拔除。

  附記1:佛來人間作佛,教導世人“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到底生死有什麼苦呢?就以人爲例:人之出生…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十二 重重誨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