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成佛。
附記1:往生者的本願,各自不同。有人發願,一去就來;有人發願,見佛即來;有人發願,悟後才來;有人發願,待成佛後,才分身塵刹,普度衆生。由于本願各異,所以他們在極樂世界的壽命,就有長短的不同,例如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往生時弟子們哭求大師住世度生,他說:“吾去即來。”像他這樣的往生者,不想而知他在極樂世界的壽命,肯定非常的短促。
附記2: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在蓮花之中化生,得到金剛羅漢不壞身,已了生死,壽與佛齊。所以這裏所說的“壽命修短自在”,是就極樂衆生隨緣度生的應化身說的,決不是其真身。極樂衆生到十方無量世界去度衆生,是化身去,其真身還在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呢。他們都是不生不滅、不去不來的,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明白,切莫以爲極樂衆生還有生死,那就贻笑方家了。
16無諸不善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12)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衆生,如果有人聽到不善的事,乃至聽到不善的名字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極樂世界之所以沒有不善的事,連不善的名字都聽不到,這是因爲那裏的人、事、物,無不盡善盡美的緣故。儒家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樣的事,世人難以做到,但在極樂世界,人人都是這樣。
◎注釋
①住定聚 住于正定之聚,也就是一定成佛的一類。叁聚之一。
②滅度 “滅”是滅盡見思、塵沙、無明叁種惑,“度”是度脫分段、變易兩種生死。
③聲聞 指聞佛說四谛法之音聲而悟道的人。
④計量 計算較量。
⑤叁千大千世界 簡稱大千世界,是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爲金輪,再下爲水輪,再下爲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從最低的四王天上去有六欲天,再上則爲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鹹海,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鹹海四方有四大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百小洲而爲眷屬。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叁天,爲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叁天,爲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叁禅叁天,爲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爲一“大千世界”。因爲這中間有叁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爲“叁千大千世界”。宇宙中有無數的叁千大千世界,各爲一佛的教化範圍,稱爲“一佛土”。以現代的名詞來說,一小世界相等于一個“太陽系”,叁千大千世界則相等于一個“銀河系”。
⑥衆生 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由衆緣所生,名爲衆生。又曆衆多生死,名爲衆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衆生。
⑦緣覺 又名獨覺,或辟支佛,于佛世聽佛說十二因緣之理而悟道者,名爲“緣覺”,若生于無佛之世,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名爲“獨覺”。以性格孤獨好靜,悟道後亦不說法,與聲聞人同被稱爲佛教中之小乘。
⑧計校 計算校量。
⑨本願 根本的誓願。
⑩修短自在 指壽命要長就長,要短就短,自在無礙。“修”是長的意思。
(11)若不爾者 如果不是這樣。
(12)不善名 不善的名字,亦即惡名。
17諸佛稱揚願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②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十方世界之無量諸佛,如果沒有稱揚贊歎我成佛時之名號(即阿彌陀佛)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1:法藏比丘要十方世界之無量諸佛都來稱揚贊歎他成佛時之名號,絕對不是他好名,要人家宣揚自己,他真正的用意,是希望通過諸佛之口,讓十方世界之無量衆生,都聽到他的名號,知道有極樂世界,和他的本願功德,以便人人都持念他的名號,發願往生極樂,就在這一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叁界、生淨土、成佛道、作佛祖。我們今天有機會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不也是釋迦牟尼佛所介紹的嗎?要不然我們怎麼知道有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呢?
附記2:十方世界之無量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稱揚贊歎阿彌陀佛,那是有原因的,其原因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之所以如此不可思議,略說有二:其一、阿彌陀叁字,乃“無量”之義(本經即名《無量壽經》),他不但壽命無量,光明無量,還有他的功德、智慧、慈悲、神通、道力、相好、說法、化度……等等,無一不無量。而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與他一樣無一不無量,所以“阿彌陀”這一個稱號,也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德號。我們今天若念“阿彌陀佛”,即等于念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拜“阿彌陀佛”,亦等于拜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一即一切,所以不可思議。其二、釋迦佛在《阿彌陀經》裏,以“無量壽”和“無量光”來代表一切之無量。古德說,壽則豎窮叁際,光則橫遍十方。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壽是指無量的時間,光是指無量的空間。這無量的時間和空間,即是現代哲學所說的宇宙萬有的本體,也就是佛法所說人人本具、各各不無的真如、佛性,和一切法之法性。因此,我們若念“阿彌陀佛”,即等同于念自己豎窮叁際、橫遍十方之真如、佛性。再者,我們今天聲聲念佛,正是聲聲喚醒自心,要它早日恢複我們自性本具之德能,也就是與佛一樣之智慧與能力,所以不可思議。
18念佛往生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③,欲生我國,乃至十念④,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⑤,誹謗正法⑥。
若我成佛,十方世界所有衆生,以至誠、深信的心來念佛,並以喜悅的心來發願求生我的世界,無論他念佛多少,甚至于臨終時只稱念我的名號10聲,都能往生到我的世界來。如果不能往生的話,我就不成佛。不過,要除掉那些犯了五逆罪和誹謗正法的人,他們是不能往生的。
附記1:此願是說,稱其名號,信樂往生,念到臨終起正念,就是什麼也不想,只想阿彌陀佛,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有人曾問淨宗十叁祖印光大師“四十八願中,有唯除五逆之句,而觀無量壽經又許五逆往生,豈不矛盾?印祖答: 無量壽經是約平時說,一個人既有五逆重罪,加之又誹謗正法,所以不能往生;而《觀經》是約臨終時說,一個下下品的人,臨終已見地獄之苦相,其人恐怖莫明,一聞佛名,哀求救護,雖是乍聞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故雖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
附記2:淨土念佛法門,雖號稱“易行道”,然而其中複有難易,它有下列四種的修法:
(一)實相念佛。即谛觀諸法實相,此實相便是衆生的自性,諸佛的法身,無相之相,故名實相。這種修法跟禅宗沒有兩樣,是念佛法門中最難修的一種,自古以來即少人提倡,亦少人修習。
(二)觀想念佛。在《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十六觀中,便有十二觀都是說觀想念佛,因其廣闊細微到難以想像,不是心粗慮雜的末法衆生,所能憶持。
(叁)觀像念佛。在《觀經》十六觀中,只有第十叁觀述及,其他佛在《般舟叁昧經》中講到觀像念佛的修行方法,但也因境細心粗,不是我們所能做到。
(四)持名念佛。持名就是念佛名號,這是本經和《阿彌陀經》所說的修行方法,《觀經》到最後一觀也說到持名念佛,可見叁經都宣揚此法門的。因持名念佛,不論男女老幼,識字不識字,出家在家,聰利愚鈍,“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沒有一個人不會念,所以在四種的念佛中,它是最容易、最簡單和最受歡迎的一種念佛了。
附記3: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名號,此即持名念佛。持名亦有各種不同的方法,一一法皆有其特效,茲介紹最常見的七種方法如下:
(一)高聲念。即當神志昏沈,或妄念紛飛時,高聲念佛,自可消除昏沈,但是常用高聲,恐傷元氣,及喉痛音啞,故不宜久行。
(二)金剛念。即嘴唇微動,聲在唇齒之間,口念耳聽,能每字聽得分明,自然心定。
(叁)默念。即不出聲念佛,雖不出聲念佛,但心念相應,音聲曆然。
(四)禅定念。即坐禅時,澄諸念慮,寂然不動,然後以清淨心,默念佛號,不緩不急,綿綿密密,或每一呼默念一字,久則純熟,叁昧忽爾現前。
(五)追頂念。念時字句甚急,一字追一字,一句頂一句,中間不留空隙,因追頂緊密,故能使雜念無法出現。
(六)禮拜念。即念一聲佛號,拜一次佛,這樣能使叁業清淨,效果很大,惟拜久必感疲勞,故應量力而行。
(七)十口氣念。極忙之人,無時間念佛,可于每天早上或晚上,作十口氣念,即念佛不拘聲數,但以盡一口氣爲度,如是十次,名十口氣。
附記4:若問上述各種念佛方法,哪一種最好?答案是:當你覺得用那一種方法念佛,能使心境清淨,不起雜念,則這一法便是此刻最好之法。所以有時這一刻用方法(一),下一刻若覺得不濟事,可改用方法(二)或方法(叁),總之要以能克製妄念者爲准,故不能硬性規定那一法才是最好的方法。若作硬性規定,恐怕難以收到念佛之實效,這一點要行者好好的自我調適了。
19臨終接引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⑦,修諸功德⑧,至心發願⑨,欲生我國,臨壽終時⑩,假令不與大衆圍繞(11)現其人前(12)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十方無…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九 發大誓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