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九 發大誓願▪P4

  ..續本文上一頁量衆生,發了殊勝的菩提心,奉行六度萬行,積累功德,加上得聞我成佛時之名號,具足至心,發願欲生我國,在他臨終之時,假如我不與諸菩薩衆前來接引,圍繞著他,顯現在他的面前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1:此願是說凡發願欲生其國者,臨終必來接引往生。所以此段經文特別強調“至心發願,欲生我國。”釋迦佛在《阿彌陀經》的正宗分裏,說了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之後,即說:“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接著在正宗分末後一段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最後又在勸願流通時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在該經勸信、勸行,只各有一次,勸人發願竟有叁次之多,可見“發願”一事,至關重要。換言之,此經的扼要處,不在七日持名,而在叁請“發願”也。

  附記2:淨宗九祖蕅益大師曾經斬釘截鐵地說:“得生與否,端賴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他老人家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能否往生,關鍵即在于我們有無深信和切願;至于往生後的品位高下,那就要看我們平日念佛的功夫深淺而定了。由此亦可見,能否往生,關鍵即在有無發願。淨宗第十二祖際醒大師對于發願往生一事有個妙喻,他說念佛人發願生西,正如大樹大牆,平時向西而斜,他日若倒,必定向西。

  附記3:十方諸佛,各有淨土,爲什麼十方諸佛,都勸人念阿彌陀佛,發願生西?這是因爲十方諸佛雖有淨土,但他們沒有這個“臨終接引願”,欲往生者都要靠自己的力量往生,不像往生極樂世界,欲往生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即與諸菩薩衆,迎現在他的面前,他一見到佛,就高高興興地坐在蓮華臺裏,隨佛菩薩,刹那之間,即生極樂。

  附記4:發願是如此的重要,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發願呢?往生的叁資糧是深信、切願、念佛。所謂“切願”,就是要切實認真的發願,如何切願呢?起碼對于下列幾件事,我們要有一股非常強烈的願望:

  1願離娑婆。娑婆充滿缺陷和痛苦,置身其中,不啻沈溺茫茫苦海,是故,此生一定要脫離娑婆,決不能再俟來生。 

  2願生極樂。極樂是一切衆生的樂園,是一切衆生的最佳歸宿,是故,盡此一報身,一定要生極樂國。 

  3願阿彌陀佛,慈光照我,授手接我,助我于此生中,如願往生。 

  4願一切的逆境,都不改我念佛之心;一切的順境,亦不變我生西之願。 

  5願一切功德,莊嚴佛淨土,作爲我生西之助。 

  6願我臨欲命終時,預知時至,身無病苦,正念分明,舍報安祥,如入禅定。

  7願佛及聖衆,放光接引,異香天樂,西方聖境,如在目前,以令聞者見者,悉發菩提心,求生極樂國。 

  8願花開見佛,悟無生之後,再入娑婆,普度衆生。

  附記5:有了上述的強烈願望之後,以後每當念佛完畢,都要以至誠懇切的心來念“回向發願文”,如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爲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爲伴侶。”也可依普賢菩薩之發願偈發願:“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或依文殊菩薩發願偈發願:“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刹。”

  20系念定生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13)我國植衆德本(14),至心回向(15),欲生我國不果遂(16)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十方無量衆生,聞我名號,一心系念我國之依正莊嚴,以念佛及六度萬行來培植善根功德,再以至誠的心將功德回向求生我國,如果有人具足了這些資糧,卻不能遂其心願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1:《佛遺教經》中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意思是說,人若能把心專注于一處,沒有事是辦不成功的。這與本願中所說的“系念”二字的意思是一樣的。“系念”就是系心一處,誰能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專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沒有人是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的。

  附記2:晉時之慧遠大師,是中國淨土宗的初祖,他教人念佛要做到“思專想寂”。思專,即心中只有阿彌陀佛;想寂,即除佛之外無絲毫其他的雜念存在。他門下123人,個個往生,足見他這個“思專想寂”慈訓,乃是念佛法門的精要所在,足以爲千秋萬世後學之指南。而“思專想寂”亦與這裏經文所說的“系念”同義,乃念佛之要訣。

  附記3:此願雖然是說“系念定生”,但它也是說:凡作善事之後,若將功德,回向求生極樂國,必得往生。所謂“回向”,是將所修功德,供養彌陀,莊嚴佛國,使壽終時,得生其處,而不願在叁界內,享受那有漏的福樂。方倫老師指出:“今人修淨土者,多以持名爲主,其實念佛中,尚有觀想,實相等法,不僅持名。即在號稱易行的淨土門中,複有難易,觀想和實相,是難行法,持名才是易行法,無怪今人皆以持名爲主了。持八齋戒,念他方佛,在以彌陀爲主的持名法中,都算是雜修。然而修了之後,加念回向偈,把這些功德,回向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那麼,所有的雜修,也都變成主修了。行人在此世界,盡可隨意修持任何善法,只要在修了之後,把它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則無法而非淨土矣。”

  附記4:至于如何回向發願呢?在念佛或修諸功德之後,至心念誦“回向發願文”,就是發往生極樂國之願了。但在念回向發願文時,必須特別用心,要做到字字從心裏過,以便在我們的八識田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忌像背書一樣,隨便背過,那是沒有效果的。

  附記5:于此必須指出的一點是,法藏比丘所發的48大願,雖然每一願都與念佛人有重大關系,其中尤其第18、19和現在所說的第20願等叁願,爲最關緊要的和最實惠的了,因爲此叁願是說:凡是念佛名號者,或發願往生者,或修諸功德回向者,皆是萬修萬人去,決不落空。因此修淨土法門者,不可不對念佛、發願、回向這叁件事多下功夫,以便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注釋

  ①十方世界 十方是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和上、下。十方世界是總括一切世界。

  ②咨嗟 稱揚、贊歎。

  ③至心信樂 “至心”指非常真誠的心,“信樂”指深信和喜樂。

  ④十念 念佛十聲。這裏是指臨終時之十聲念佛。

  ⑤五逆 五種極罪惡的行爲,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破壞僧團組織)。

  ⑥誹謗正法 破壞、攻擊佛法。“誹”是說別人的壞話,“謗”是惡意攻擊他人。

  ⑦發菩提心 “菩提”是覺悟的意思,發菩提心就是決心要成就佛的正覺。

  ⑧功德 以清淨心修一切善是功,必得善果是德。德即是得。

  ⑨至心發願 以非常真誠的心來發願。

  ⑩臨壽終時 壽命到了終點的時候。

  (11)大衆圍繞 念佛人往生時,西方聖衆前來接引,圍繞著他。

  (12)現其人前 顯現在他的面前。

  (13)系念 系心一處的意思。

  (14)德本 ①與善根同義。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衆善萬德之根本,叫做“德本”。②指阿彌陀佛之德號,因此德號,一聲稱念,至德成滿,衆禍皆轉,爲十方叁世德號之本,所以叫做“德本”。

  (15)回向 回轉趣向。就是願將自己所修的功德,回轉給衆生,趣向于佛道。

  (16)果遂 遂他之心願、果報。

  21叁十二相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叁十二大人相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衆生,如果不悉數成就圓滿叁十二種大丈夫相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1:叁十二種大丈夫相,是世人認爲最尊最貴的相,諸佛降生人間,都示現這種難得一見的貴人相。《法界次第初門》曰:“如來應化之體,現此叁十二相,以表法身衆德圓極。使見者愛敬,知有勝德可崇。人天中尊,衆聖之王,故爲現叁十二相。”

  附記2:我們在此土修行,修滿了叁大阿僧祇劫之後,還要用一百大劫的時間來修相好,才能具足這種叁十二相,而且其中每一相都要修一百種福才能成就,所以叁十二相又叫做“百福莊嚴相”,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但是根據佛的這一個願,凡是往生的人,一生到極樂國,不待花開,即生即得此相,可見佛願之微妙,太不可思議了!

  22必至補處願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③。除其本願自在所化④,爲衆生故被弘誓铠⑤,積累德本⑥,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⑦,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⑧,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11)。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他方佛土之一切菩薩,來生我國,生了即與我佛同壽,無有限量,也就在這一生中究竟圓滿菩薩道,必可到達一生補處之地位。假如有些菩薩因爲本願之故,還不想成佛,則可以自由自在地到十方世界去隨機應化。爲了度衆生,他們披起弘大誓願的铠甲,以種種方便,教導衆生如何修行淨土法門,如何積功累德,使其早日度脫一切之煩惱和生死。 

   他們還時常到諸佛國土去,修菩薩所修之六度萬行,一面上求佛道,供養十方諸佛如來;一面又下化衆生,開導教化有如恒河沙數之無量衆生,使之安立在無上真正的成佛之道上。因爲有此類菩薩的教化和幫助,人人都超越了一般所說的常理和次第,都能速成諸地菩薩的行持,這也就是佛前修習普賢之德。這些乘願再來的菩薩,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1:此願的願文,開頭是說凡是往生極樂國者,必至一生補處。接著由“除其本願自在所化”…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九 發大誓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