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僧衆教育的我見(寬昌)

  僧衆教育的我見 

  寬昌 

  下午,有位法師來訪,談到僧衆教育的問題。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經常挂在大和尚們嘴邊的話題;也是一個緊迫、根本性的問題;更是一個力挽狂瀾、續佛慧命、關系著佛教今後發展的問題。

  談話間,在欣慰中難免夾雜著感傷。欣慰的是目前國運昌盛,佛教信衆頗多;感傷的是由于多種原因,還存在著許多不盡人意的事物。佛教傳入我國之後,影響到中國文化的發展和興盛,促進了曆史文明的進程,提高了人們道德觀念的同時,爲社會的和諧、人類的安甯、世界的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佛教思想已深深地根植在人們的心靈當中,作爲生活的指南,照破一代代中華兒女內心的煩惱暗地,帶來希望、帶來追求、帶來歡樂!

  學佛的目的爲了了脫生死煩惱的系縛,走向解脫自在的彼岸,再以自己的成就引導尚在煩惱痛苦中不斷輪回的苦惱衆生也走向解脫。這就是佛教“自利利他”的大乘精神了。實現這個精神願望的前提是在現實生活中根據佛陀的教導,順著佛陀曾經走過的解脫之道,以“八正道”規範個人的行爲,不斷地“止惡修善”,清淨自己的身、口、意“叁業”,以戒、定、慧“叁學”斷除與生俱來的貪、嗔、癡“叁毒”,以切實的行願達到“福慧”雙足、功圓果滿的究竟解脫。

  從凡夫到聖人、從現實到理想,裏面還有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因人而異、各有差別。就佛教四衆弟子當中的僧教育而言,在這單不妨贅言數句。

  首先,明確發心,明了意義。出家是出離世間塵緣的幹擾,達到清淨無染的解脫。出家要出生死的家,要出六道輪回的家。作爲個人來說,要明白選擇的目的,要明白選擇的意義,不能盲目所爲;作爲成就所願的師父,必須要考察他的發心和品行,依照祖規和叢林製度來成就他的所願。

  第二,正確引導,培養道心。成就人們出家,並不是讓他剃發染衣就行了。當一個人踏進寺門開始,作爲親教師的師父來說,必須要盡到該盡的責任,嚴格教育,循循善誘,完成發心、剃度、受戒、成就道業的各階段;作爲發心者來說,必須要遵守佛製和寺院各項規章製度,用以清淨叁業,培養菩提道心,增長善根。

  第叁,重視基礎,健全僧格。基礎是成就一切的根本,沒有基礎何談成就。

  在初出家階段,好多人都找不到修行的門路,在這個時候,容易出現偏差。必須從基礎教育開 始,在灑水掃地、劈柴做飯中曆練心志、培養福報;在誦經禮佛、學戒禅座中安定身心、開啓心智;在侍師左右、爲人衆服務中端正威儀、熟知禮儀;在隨衆熏修、功課齋供中奠定道業根基。如此,才能健全僧格,才不會在紛呈多變的塵世中迷失自己,隨波逐流,丟失本分。

  第四,誘發願心,誓做師表。佛陀爲了解救苦難中的衆生,舍棄王位,出家成佛,成爲人天師表。我們出家,目的依然。那麼我們要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提大願,在願力的推動下改惡成善,隨緣度化。這一切需要我們切實的行願,在切實的行願中成爲人天師表;如果沒有切實的行願,就會空談秘密真诠,爲人所斥。

  第五,院教育,系統學習。從目前的僧衆教育來看,多是偏重學院教育,讓徒衆到各地佛學院進行知識教育。這固然很好,讓更多的僧衆受到社會知識文化和佛教理論知識的教育,但由于各地佛教院校辦學方法、體製、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在培養出一大批知識性、年輕化的僧材的同時,讓一大部分受過學院教育的僧材迷失自己,向社會方面流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僧人在出家不久、道心不固、免疫力不強的情況下進入佛學院,重視理論知識的當下忽略了基礎教育;另外由于學院在管理上以成績爲主,輕視了品德教育;還有部分學僧由于知見、發心方面的偏失,出現空談經教、不重實修、妄自尊大的可怕現象。這是目前存在的普遍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第六,任人唯賢,表率力行。在寺院教育或者是在學院教育方面,執事班子和師資力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他們身先力行、作好表率作用的情況下,僧衆和學僧會見賢思齊,以爲模範。假如執事班子和師資力量不是任人唯賢,而是任人唯親,可能在裙帶關系的庇護下,容易濫竽充數,在他們無法掌握自己叁業的情況下,背道而馳,會出現前者充數後者步塵的可怕現象。因此看來,如果要作好僧衆和學僧教育,必須要有正信正知的執事班子,也要德才兼備、品學俱優的師資力量。

  第七,重視文化教育,掌握弘法技能。現今社會文明昌盛、科技發達一切向多元化發展。做爲步入二十一世紀的僧人,也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必須廣學多聞,掌握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才能應用現今發達的科技産品和快捷的弘法渠道,滿足人們對佛法的需求;不然,勢必産生隔閡,落人之後。佛法就不能在社會各界廣泛傳播,沒法去除人們內心深處的煩惱,失去固有的價值。

  這只是我個人的一己之見,但可作參考。因爲我也是一個僧人,一個發心出離生死,一個著眼佛教命運的僧人。從現實的狀況來看,我們都非常,明白僧教育方面的長處和不足,很多人避而不談,很多人談而無用!我想,我們應該正視這個問題的關鍵性,正視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更要正視這個問題當中的責任性!

  摘自《河北佛教》2007年第2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