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P2

  ..續本文上一頁界,乃是修行空性的相,因一切法悉皆空故。“諸菩薩衆”以“無所得”而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者,是說從初入大乘的諸菩薩衆,若欲了知五蘊乃至一切相智的中間悉無所得,而不見一切法有微塵許自性故,所以應當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空者,是說不住自性,若不如是了知,即會由無明錯亂心思而成暗昧,于叁有苦海中流轉漂泊。是何錯亂心性,若以聞思修叁種般若觀察,由于心無所得,則不見煩惱生死,亦不見清淨涅槃,亦不見五蘊乃至一切相智,不見空性,不見無相,不見無生,以及亦不見無滅等,真性中亦不見般若體性,悉無所見即見心性。如是見心性者即見菩提,若見菩提法性則爲見佛,以法性見佛,由此自體即圓滿無上正等菩提成佛。

  有對此段文懷疑說,如是唯說悉無所有,豈不成爲外道斷見,及墮聲聞寂滅之中嗎?答曰:不會如是,因爲以不可得的理趣,能作一切有情義利而回向無上菩提;乃以六波羅蜜多等不可得的理趣,能作如是修行,故無過失。以上釋般若的修行境義竟。

  (五)釋般若的功德

  經雲:心無障礙,無有恐怖,超過顛倒,究竟涅槃。

  若于般若波羅蜜多空性義,在聽聞思惟和修習的中間無有恐怖,即能遮止心意識分別及一切習氣,名爲心無障礙。如從凡夫、外道、聲聞和獨覺所行境界,完全超過已後,斷盡一切煩惱障,及斷盡一切所知障,即能到達究竟大涅槃。以上釋般若的功德竟。

  (六)釋般若的果義

  經雲:叁世一切諸佛,亦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是說十方世界叁世善逝一切諸佛,亦依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受持、讀誦、諷誦、修習及爲他演說,以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證得圓滿無上正等菩提而成佛。叁世一切諸佛皆從般若波羅蜜多而生,若從般若波羅蜜多所生,其般若波羅蜜多即成爲一切諸佛之母。以上釋般若的果義竟。

  (七)釋般若密咒義

  經雲:舍利子,是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大密咒者,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諸苦之咒,真實無倒,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秘密咒。即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曰:峨帝峨帝,波羅峨帝,波羅僧峨帝,菩提莎诃。

  “是故”,謂如上所說,即名是故。“般若波羅蜜多大密咒”,“真實無倒”者,是說明了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義,即名爲密咒。一切世間法亦當成爲大乘無上菩提,自利利他亦當成就無上菩提,故名真實無倒。“是大明咒”,是說般若波羅蜜多義,即是大明咒。若顯示貪□癡及一切生死苦惱皆不可說,無有自性,其般若波羅蜜多即是大明咒。“是無上咒”者,是說般若波羅蜜多者,能成就無上菩提,是名無上咒。“無等等咒”者,是說般若波羅蜜多不與世人、聲聞及獨覺所行境界相等,而能與一切諸佛智慧相等,即名無等等咒。應當了知,“能除一切諸苦之咒”者,是說若能受持、讀誦、諷誦、如理思惟,並能爲他演說般若,則無眼病等一切病苦;並能獲得十方諸佛及天龍等救護;及由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即能斷除一切惡趣及一切生死苦海,故知是能除一切諸苦之咒。此般若波羅蜜多咒者,是攝集一切甚深殊勝義,其自體即成就,則爲加持之咒。

  經雲:舍利子,菩薩摩诃薩,應如是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是說叁世一切諸佛,即是從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而成佛,所以趣入大乘的諸菩薩,亦應當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經雲:爾時世尊從彼定起,告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诃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彼當如是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亦當隨喜。時薄伽梵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子,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诃薩,一切世間天人阿蘇羅乾闼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爾時世尊從彼定起”,是說世尊入甚深叁摩地的威神之力,加持舍利子請問,觀自在菩薩宣說此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義圓滿,故“世尊從彼定起,告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诃薩曰:“善哉善哉。”“善哉善哉”者,是贊歎說此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義,與佛所說相同,真實無倒,是故贊言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彼應如是修學”者,是說觀自在菩薩如是所說,等同一切諸佛所說無異,故言“如是”。聖者觀自在菩薩如是所說般若波羅蜜多,是說趣入大乘的諸菩薩衆應當“如是修學”。“一切如來,亦當隨喜。”是說觀自在菩薩所說,一切如來尚作隨喜,何況其他更無疑惑。時薄伽梵歡喜,即說是語已,由說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切會衆眷屬亦皆通達般若波羅蜜多義已,對于大乘無有障礙,故生大歡喜,即名“說是語已”。所以“具壽舍利子,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诃薩,一切世間天人阿蘇羅乾闼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薄伽梵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姿納彌紮(勝友)造釋圓滿。

  後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漢有七種譯本,鸠摩羅什法師譯爲《摩诃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玄奘法師譯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後五種譯本都譯爲《心經》。羅什和奘獎法師二種譯本,都無經前因緣序分,及經末流通分,其余五種譯本,皆有序分和流通分。《心經》是一部單獨的經,有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有說者、聞者、時間、地點,是集一切大乘甚深殊勝經之中心要義,並不是從《般若經》中某一品或某一段經文的抄經。雖有七種譯本,但與經義並不相違,只有各據版本不同而譯文稍有差異,如果將七種譯本對照研究,可能會對此經更有深刻理解。自玄奘法師譯出《心經》後,受到漢語系佛教徒的普遍重視及喜愛讀誦、書寫和修持,寺廟中還作爲常課念誦,其古今漢文注釋可能約有百家之多,但缺漢譯本注釋。

  藏譯本《心經》只有一譯,沒有異譯本,是藏傳佛教徒日常必誦的經,它收編在《甘珠》“般若部母子十七分”中的“子部”。藏譯本注釋,據布敦大師的《大寶藏論》說有八種,但有二種未得本,故今“德格版”亦只刻六種,今譯《心經釋》即是六種釋中的一種。所依漢譯經本,是以法成法師的譯本,因此本與藏譯本經及六種釋本完全相符。法成法師是公元八世紀西藏人,是精通漢藏的大譯師,他從漢翻臧的經論不少,如《楞伽經》及圓測法師的《解深密經疏》等。姿納彌紮論師(勝友),亦是七世紀由西藏赤松德贊王,特從迦濕彌羅迎請到我國西藏翻經講學的大譯師,因他譯經貢獻很大,所以被尊稱爲“恩師”。因漢文缺《心經》譯釋,故令從藏本六種釋中選譯勝友釋,供喜誦《心經》者研讀。

  ──譯者識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于北京

  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廣釋

  〔古印度〕紮夏薩生論師釋任傑由藏譯漢

  頂禮妙吉祥童子及聖觀自在菩薩

  此經當以十義顯明釋:(一)般若之名,(二)因緣,(叁)入定,(四)論議,(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九)般若之果,(十)般若蜜咒。

  (一)般若之名: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若無有名即不能了知其法,爲了所緣法故而說經名,是故名爲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如是于彼“般若”有世間、出世間和無上般若叁種。世間般若謂染汙,于無常執爲常,于不淨執爲淨,于苦執爲樂,于無我執爲我。出世般若謂聲聞獨覺了知補特伽羅無我,因了知有爲法無常,有爲法皆苦,補特伽羅無我,及了知涅槃寂靜。無上般若者謂如來知補特伽羅無我和法無我,因知無相、無願及空性,故此爲無上般若。“聖”謂由般若遠離憂苦,是爲世間出世間最殊勝的般若,即是無上般若。“波羅蜜多”者,是說生死爲此岸,涅槃爲彼岸,一切有情在被生死輪回貪欲逼使的中間,要由此般若船筏而度向涅槃彼岸,即名波羅蜜多。“心”謂《般若十萬頌》一切經皆合集于此經內,故名爲“心經”。同時,如來所說教法之內,唯此勝義般若波羅蜜多最爲殊勝,故名心經。

  (二)因緣。經雲: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與大●刍衆,及諸菩薩摩诃薩俱。

  若不說明此經因緣,即不能了知于何處,于何等衆宣說,爲了說明于何處,于何等衆所說,故說因緣。“如是”者是說以下之經義,由此斷除虛構增益和損減。“我”是表現前親耳聽聞,因爲僅有現前聽聞,但並沒有通達其義。“聞”謂能聽聞之耳根由識所取之詞義。“一時”者謂一次聽聞,前時或後時。“薄伽梵”(世尊)謂永斷見道所斷和修道所斷的一切煩惱,故名薄伽梵。問:于何處宣說耶

  答:是故說言“住王舍誠”,因彼城特別殊勝,故名王舍城。彼城廣闊住于何處尚未確定,是故則說“鹫峰山中”,因彼山高大,如鹫鳥形,故名鹫峰。摧伏一切煩惱故名“●刍”,由諸外難不可轉移,名之爲“僧”。“大”謂數多及功德廣大,故名爲大。自己爲求安住無上菩提,故名“菩薩”,爲安立一切有情于不住涅槃地故,名爲“摩诃薩”。“俱”者,當知是由修聖道者共所俱住。即由此等,說明于何時,誰于何處,宣說何等教法。那末,是何時耶

  謂于一時之時宣說。由誰宣說

  由薄伽梵。由此說明大師圓滿。于何處宣說

  于王舍城鹫峰山中,由此說明住處圓滿。于何等衆宣說

  謂于大●刍衆及諸菩薩摩诃薩衆,由此說明眷屬圓滿。

  (叁)入定。入定者是說:若不入定,觀察諸法尚未明了通達,爲觀察諸法所應通達明了故而入定(佛經因緣有二。一是共因緣,即一切經共有:時間、處所、大師和眷屬四種;二是特殊,即此經有別經無,如主伴皆入定,即《華嚴經》及此經是。)

  經雲:爾時世尊等入甚深明了叁摩地法之異門。

  “爾時”是指何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之時,入叁摩地之時。入何等叁摩地

  謂“等入甚深明了叁摩地法之異門。”此中若是能持自相及共相即名爲法。彼等“法之異門”者,即是法蘊,應作爲五蘊、十二處和十八界。“甚深”者應是無生無滅由自性空之義,因爲入叁摩地時,即證蘊等諸法無生無滅,是故此定之名爲“甚深明了叁摩地法之異門”。“明…

《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四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