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谛
正果法師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以後,最初在波羅捺斯城外鹿野苑說四谛*輪教化五比丘,令他們觀察世出世間的因果道理,而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五八聽聞了這四谛法門,漏盡意解,成阿羅漢,究竟解脫了生死流轉的痛舌。如來入滅的時候,亦以四谛法門爲最後的垂示(遺教經)。故四谛教法,爲聲聞乘觀理修行的中心法門。四谛即苦谛、集谛、滅谛、道谛。這四種法,皆真實不虛,所以名谛。又唯是聖人無漏智慧的親證親知,所以又名四聖谛。
(一)苦谛總相
苦是逼迫義,即世間一切有漏的果報,皆爲叁苦八苦等逼迫,所以名苦。這苦果法包括有情世間和有情所依處的器世間。
有情界有五趣的差別,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或別開阿修羅,成爲六趣。這五趣有情,從胎、卵、濕、化四生中受生。地獄等叁趣,是由不善業所招的非可愛果,是爲惡趣。人天二趣,是由善業所招感的可愛果,名爲善趣。
有情趣生,有叁界九地的差別。叁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九地即欲界五趣雜居地。色界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無色界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欲界爲五趣有情之所雜居,所以名爲五趣雜居地。欲界有飲食、睡眠、情愛叁欲,故名欲界。欲界有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大、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前二是地居天,後四是空居天。色界有十八天,初禅攝離生喜樂地,有叁天:即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禅攝定生喜樂地,有叁天:即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天。叁禅攝離喜妙樂地,有叁天:即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禅攝舍念清淨地,有九天:即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這四禅十八天,皆依禅定而住,無諸欲塵,唯有淨妙的色身,故名色界。無色界有四天,即空無邊處等四天。無色四天的有情,唯有無色四蘊,沒有色身的形質,所以名爲無色界。欲界由散業所招感,故又名散地。上二界由不動的定業所招感,所以又名定地。色界上五天,名爲五淨居天,是叁界聖人所居,故名聖天。余則皆是凡天。其色界中無想一天,則唯是外道所居。
諸天的相狀各有差別,四王天、忉利天有忿怒相,其余上天皆是善相。欲界六天,皆有男女,上界一類相,沒有男女的差別。初禅以下,有王臣差別;二禅以上,皆無王臣。叁禅以下,皆有喜樂;四禅則無,唯有舍受而已。初禅有火災,二禅有水災,叁禅有風災;四禅以上,即離叁災、絕八患了。下二界皆有身形器界;無色界則沒有身形器界,唯有無色四蘊心心所法而已。除聖天以外,其余諸天業報有盡,天報盡時,仍入諸趣受生。
所依處,即器世界,謂水輪依風輪,地輪依水輪,依此地輪有蘇迷盧山、七金山、四大洲、八中洲、內海、外海,並輪圍山等,廣如《瑜伽師地論》第二卷、《對法》卷四、《俱舍論分別世間品》所說。
總上所說的有情世間和器世間,都是由業煩惱的勢力所生,和業煩惱的勢力所起,俱是苦性,故名苦谛。
(二)苦相的差別
甲、叁苦
由于順苦、順樂、順不苦不樂叁種受相的差別,經中說叁種苦相,即苦苦相、壞苦相、行苦相。由此道理,佛說諸受皆名爲苦。
(一)苦苦:即逢苦緣逼迫所生的苦受,和隨順苦受法,即能生起苦受的所依根與所緣境及相應的心心所等,是爲苦苦;總合苦受和隨順苦受的法即苦苦的體性義。一切有漏的法,性自逼迫,苦更增逼迫,即成苦苦;如于熱瘡上加淋熱湯,或增火灸,是逼迫中更加逼迫,故名苦苦。在諸法之中,一切一分是苦苦性;即一切法中除壞苦、行苦,及無漏法,余皆苦苦。
(二)壞苦:即樂受變壞位,和隨順樂的所依根與所緣境及相應的心心所法,于變壞位能生憂惱,是爲壞苦:故樂受變壞和隨順樂法變壞,即壞苦的體性義。在諸法之中,一切一分是壞苦性;即一切法中除去苦苦,行苦及無漏法,余皆壞苦。
(叁)行苦:一切有爲有漏法遷流變動,是爲行苦;即不苦不樂受自相,和隨順不苦不樂受的所依根、所緣境,及相應心心所,和隨順此受的諸行,即苦受樂受和一切有爲有漏法,爲苦苦、壞苦,兩種粗重(種子)所隨逐故,爲無常所隨逐故,由不安穩義,是爲行苦的體性義。不安穩義,就是一切有漏諸行,不能解脫苦苦和壞苦故,或于一時,墮在苦受位,或于一時,墮在樂受位,不能一切時候,保持不苦不樂的舍受位,是故無常所隨逐就是不安穩的行苦性。《瑜伽師地論》六十六卷說,行苦遍行于苦、樂、舍叁受中,然于不苦不樂的舍受中,此行苦粗重性分明顯現,所以但說不苦不樂受中由行苦故苦。于苦樂二受中,愛恚二法擾亂心故,這行苦性不易了知,故于苦樂二受中不說行苦,非是彼二受中沒有行苦啊。在諸法之中,一切一分是行苦,即一切法中,除去無漏之法,皆是行苦。
叁苦之中,前二苦唯欲界有(約多逼迫說),後一種苦遍通叁界。
乙、八苦
如來爲令有情了解生死流轉的過患,引起厭離生死,欣求解脫向上心,故說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攝一切五取蘊苦。
(一)生苦:略有二義:(1)生爲衆苦所逼,即在母胎之中,經過十個月的時間,內熱煎煮,身形漸成,住在生髒的下面,熟髒的上面,夾壓如獄,具受種種不淨物的逼迫。正出胎的時候,肢體又受逼迫的痛苦。出胎以後,柔嫩的肌膚,受到冷風熱湯等的刺激,無異遍體針灸,苦難言狀。(2)生是余苦所依,因爲有了生身以後,其余的老苦、病苦、死苦等都跟隨著來了。應該知道,生苦不是說生的自體是苦,是說由生爲苦因緣,引生身心上種種的苦受,故名爲苦。其余七苦之說名爲苦的道理,也應准此例知。
(二)老苦:由時分變壞故苦,即從少至壯、從壯至老、色相、氣力、根用等,時時刻刻都向衰損方面轉變,最後以至于朽壞,令身心生起種種的苦受,故老爲苦。
(叁)病苦:由大種變異故苦,有情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組織而成的,若四大不調,則衆病發生。地大不調,身體僵硬沈重:水大不調,身體虛浮腫胖;火大不調,遍身蒸熱高燒;風大不調,舉身戰掉倔強。由于大種變異而産生各種的疾病,引起身心上種種的苦受,故病是苦。
(四)死苦:由壽命變壞故苦,即由內身的疾病爲因緣,壽命變壞而死,或由外在的惡緣逼迫,及遭受水火災等爲因緣,壽命變壞而死,引起身心上極難忍受的苦痛,故死是苦。
(五)怨憎會苦:心目中常時怨恨的仇敵,憎惡的壞人,希望他長時遠離,心理才感覺暢快,但偏有湊巧的因緣,反而集聚會合,引起身心上的種種苦受,故怨憎會是苦。
(六)愛別離苦:自己親愛的人,希望常相聚會,不願其乖違離散,但偏有違緣逆境,使其乖離分散,引起心中的種種苦受,故愛別離是苦。
(七)求不得苦:對于世間希求想得的財物、名位,及一切心中所愛樂的事而不能有,引起心裏種種苦受,故希求不得是苦。
(八)略攝一切五取蘊苦:五取蘊刹那遷流變壞,爲生老病死等衆苦之所集聚,成爲總略攝受一切苦法的重擔,故五取蘊是苦。
丙、六苦
上面所說的八苦,又可以攝爲六苦,如《集論》說:“如是八種,略攝爲六,謂逼迫苦、轉變苦、合會苦、別離苦、所希不果苦、粗重苦。如是六種,廣開爲八,若六若八,平等平等。”逼迫苦攝生苦,生苦之住胎出胎,俱受種種逼迫,逼迫苦盛,故生苦名逼迫苦。轉變苦攝老苦、病苦、死苦叁種,老苦由時分轉異變壞,病苦由大種轉異變壞,死苦由壽命轉異變壞,故老病死叁種俱攝于轉變苦中。合會苦攝怨憎會苦,由怨憎的仇人合會,即引生苦故。別離苦攝愛別離苦,由親愛的人分別乖離,即引生苦故。所希不果苦攝求不得苦,由希求所得而不果其所願,即引生苦故。粗重苦攝五取蘊苦,粗重即種子,五取蘊爲叁界煩惱種子所隨逐生起,故五取蘊名粗重苦。
丁、二苦
上面所說的叁苦、八苦、六苦,又可以攝爲二苦:即世俗谛苦、勝義谛苦。世俗谛苦,即世間人的智慧所能了知的苦,即苦苦和壞苦;如老病饑渴和叁惡趣是苦,世間皆知,故名世俗谛苦。勝義谛苦,是聖人無漏後得智的證知境,即行苦性;如享受五欲樂和人天善趣是苦,則非世間人的智慧所能了知,唯是聖人殊勝智慧證知的境界:由勝智證知有漏諸行皆苦,故名勝義谛苦。
戊、諸苦相攝
前面所說的叁苦、八苦、六苦、二苦,都可以展轉相攝;如八苦中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是順苦受法,苦自相義故,能顯示出苦苦的意義,故生苦等五種,與叁苦中的苦苦相攝。八苦中的愛別離苦和求不得苦,是已得和末得的順樂受法,壞自相義故,能顯示出壞苦的意義,故與叁苦中的壞苦相攝。八苦中的略攝五取蘊苦,由于五取蘊不能解脫苦苦和壞苦的二無常性所隨逐,是不安穩義故,能顯示出行苦的意義,故與叁苦中的行苦相攝。
八苦與世俗谛苦、勝義谛苦怎樣相攝呢?如《雜集論》所說,生苦乃至求不得苦,是世俗谛苦所攝;因爲生等是苦,世間人的智慧可以了知故。略攝一切五取蘊苦,是勝義谛苦攝:因爲五取蘊苦是約行苦義說,有漏行是苦性的道理,唯是出世間勝義後得智的證知境故。八苦與六苦相攝,已如六苦中說。
除上說的苦相差別外,諸經論中還說有許多苦相的差別,如《菩薩藏經》說十苦,《智度論》說內外二苦,《顯揚聖教論》說五十五苦、《瑜伽師地論》說一百一十苦等,若欲廣博求知,當看彼等典籍,這裏就不說了。
(叁)苦谛四行相
修觀行的人,爲了徹底了知苦相,依作意力尋思觀察由四種行了知苦谛相,即:無常相、苦相、空相、無我相。分別解說如下:
(一)無常相:無是除遣義、非有義;常是一切時義,不變義;無常即無有…
《苦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