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住不變之義,即否定了常性的存在,常性無故,名爲無常。無常相如《集論》說略有十二種:[1]非有相,[2]壞滅相,[3]變異相,[4]別離相,[5]現前相,[6]法爾相,[7]刹那相,[8]相續相,[9]病等相,[10]種種心行轉相,[11]資産興衰相,[12]器世成壞相。
(1)非有相:非有是無常義,相指我我所性:非有相就是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中,于一切時,我我所性,常非有故,是名非有無常相。
(2)壞滅相:由于諸行沒有常住不變的固實性,所以生已即滅,暫有還無,不能相似相續地生住,是名爲壞滅無常相。
(3)變異相:即諸有爲法的變異生,由不相似相續轉,就是一物在前後刹那中,形質起了不相似的變化,如前刹那是固體,後刹那轉成液體,前刹那是青色,後刹那轉變成黃色,前刹那是生長,後刹那轉成朽壞等,都是諸行前後不同的異異相續轉生,是名爲變異無常相。
(4)別離相:即于諸行失去了主權和受用等,如于資助生活的財物和人與人之間的主從的關系等,或由自己不能主宰、自在、受用;或爲盜賊等惡勢力之所侵奪,失去主宰、自在、受用;或由自然災害的侵襲等,失掉主宰、自在、受用;由如是等因緣而引起與諸行別離,是名爲別離無常相。
(5)現前相:即諸行現前正處于變異無常、壞滅無常、別離無常的時候,令受無常故,是名爲現前無常相。
(6)法爾相:即當來無常,即當來有的法,所有變異無常、壞無常、別離無常,于現在世雖然猶未合會,但由諸行法爾性故,于未來世當有法性,決定當受變異、壞滅、別離、死亡等無常,是名爲法爾無常相。
(7)刹那相:即諸行自體刹那變易,念念壞滅,勢不能暫時停住,由于無間必壞故,過去諸行,決不能留住于現在,是名爲刹那無常相。
(8)相續相:即從無始以來,有情生死展轉相乘,生死死生輪回不絕,是名爲相續無常相。
(9)病等相:等字等老死二相,即由粗根四大變異有病根,時分變異有老相,壽命變異有死相。由四大、時分、壽命變異故,了知分段生死的轉無常,是名爲病等無常相。
(10)種種心行轉相:這是說心理的活動無常,一個有情有時對于可愛境起貪著心,有時即于如是境相遠離貪著心;有時對于可憎境起嗔恚心,有時又于同樣境相遠離嗔恚心。如是有癡心、離癡心;若略緣,如止行的專一境心;若散緣,如于外五欲境起散心。若掉舉心、離掉舉心,若善心,若惡心,千差萬別的心行流轉,是由心識住于能治所冶分位而生起的差別。是名種種心行轉動的無常相。
(11)資産興衰相:資産就是世間富貴榮華諸興盛的事,終歸衰變,不可愛樂,非究竟故。是名爲資産興衰無常相。
(12)器世成壞相:這是說有情所依住的器世間,有成、住、壞、空、大叁災、小叁災等無常相;如器世界成的時候,水輪依風輪,地輪依水輪,漸次而成,壤的時候,火燒壞初禅天,水淹壞第二禅天,風臺壞第叁禅天,廣如《瑜伽師地論》第二卷,及《雜集論》、《俱舍論》等所說。是名爲器世界的成壞無常相。
總上十二種無常相,可以分爲叁類:初七種通觀內法(有情)和外法(無情)無常。八、九、十叁種,唯觀內法無常。十一、十二兩種,唯觀外法無常。在初七中又分爲兩類:初一相觀所無,因爲我我所性是本來沒有的。次六相觀所有,即于如幻有的法上觀無常。在觀所有中,又分爲叁種:初二種觀微細無常。次一種觀粗顯無常。後叁種觀現在、當來、過去叁世無常。次叁觀內法中,初總觀自體無常,次觀分段轉變無常,後觀微細心行無常。後二觀外法中,初觀資産無常,後觀器世界無常。
(二)苦相:苦是逼迫義。苦相差別,有叁種、八種、六種等,已如前說,不再重覆。這裏說一說由了知無常相則能夠進而了知苦相意義。修觀行的人,由作意力尋思觀察,于無常行得決定。由叁分無常爲緣,苦相可以了知。(1)由生分無常爲緣故,苦苦性可以了知。生是本無今有,就是本來無有的法而今現起爲有,修觀行的人,就于這本無今有的新生法上,作意思惟,如是諸行既是生法,即有生苦,既有生苦,當知亦有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苦品諸行,體是逼迫,不可愛樂,由此生分無常爲緣,而了知苦苦性。(2)由滅分無常爲緣故,壞苦性可以了知。滅是已有還無,就是已經生起的有法,壞滅無有了。修觀行的人,于諸行壞滅作意思惟:已有的法還歸壞滅,了知樂品諸行,亦不可愛樂,以樂品法終歸壞滅故,由此滅分無常爲緣,而了知壞苦性。
(3)由俱分無常爲緣故,行苦性可以了知。俱分即生滅二分,粗重的有漏諸行相續流轉,無論是生起與壞滅,俱不可樂。由此俱分爲緣,而了知行苦性。
其次,修觀行的人,由生滅二無常故,了知八苦。就是由作意力思惟有生滅二法所隨逐的諸行中,就有生等八種苦性,故佛陀在經說言,若無常的法即是苦性。
如上所說,觀行者由思惟無常,就能夠悟入佛陀在經中說的由無故苦的意義。但是應該知道,經教中說無常故苦,不是指一切有爲行法來說,而是專指有爲行中的有漏雜染法,否則聖道法是無常故,也應該是苦了。
(叁)空相,空是非有義,無所得義。即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了知唯是依因托緣而現起的如幻有法。沒有常恒凝住不變的固實性和我我所相;固實性非有故,我我所相不可得故,所以說名爲空。但空並不是一切都無所有,僅僅是在蘊處界法上空去虛妄計執的固實性和我我所相,由因緣和合的如幻法則宛然而有。這樣解空,才是正觀空相;若說空是一切皆無,那就墮到頑空斷見上去了。《集論》說:“于蘊界處常恒凝住不變壞法我我所等非有,由此理彼皆是空。”《瑜伽師地論》叁十四卷說:“複作是念,我于今者,唯有諸根,唯有境界,唯有從彼(根境)所生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見,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如是唯有諸蘊可得,于諸蘊中,無有常恒堅住主宰,或說爲我,或說爲有情,或複于此說爲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複說彼能造諸業,能受種種果及異熟,由是諸行皆悉是空,無有我故。如是名爲由無所得行趣入空行。”
(四)無我相:我是實有、常一、主宰、自在義,一般衆生和有我論的外道,都于蘊處界中虛妄計執有我我所相,但以正慧觀察,正理推征,蘊處界中,無論是內事和外事,都沒有實有常一主宰自在的我我所相,所以如來在經中說,一切法無我。《集論》說:“由蘊界處我相無故,名無我相。”《瑜伽師地論》叁十四卷說:“複作是念:所有諸行與其自相,及無常相苦相相應,彼亦一切從緣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皆非是我,如是名爲由不自在行入無我行。”
修觀行的人,爲什麼對于苦谛需要修四行相觀呢?爲了對治常、樂、淨、我四種顛倒的虛妄執著故。由觀無常行相,對治當倒;觀苦行相,對治樂淨二倒;觀空、無我行相,對治我倒。如《瑜伽師地論》五十五卷說:“何故于苦谛爲四行觀?答:爲欲對治四顛倒故;謂初一行對治初一顛倒,次一行對治次二顛倒,後二行對治後一顛倒。”
《苦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