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谛
正果法師
(一)集谛總相
集是招集義,即招感集起苦果的因;包括一切煩惱,和煩惱增上所生諸業,俱說名集谛。集爲什麼是苦的因呢?由此煩惱及有漏業集起生死苦故。但佛陀在經中,隨最勝義唯說愛爲集谛。最勝是遍行義,由愛具有六遍行義,是流轉生死最勝的染汙法,故佛說若愛,若後有愛,若貪喜俱行愛,若彼彼喜樂愛,是名集谛。
六遍行是:(一)事遍行、(二)位遍行、(叁)世遍行、(四)界遍行、(五)求遍行、(六)種遍行。這裏分別略釋如下:
(一)事遍行:事是體境二義,遍行是周遍起義,即愛于一切已得未得的自身和境界事遍行起;于已得的自身起自體愛,于未得的自身起後有愛,于已得的境界起貪喜俱行愛,于未得的境界起彼彼喜樂愛。
(二)位遍行:位是苦苦性等叁位,即愛于苦苦性等叁位諸行中遍隨行起:于已得苦苦性位,起希求別離愛;于未得苦苦性位,起希求不和合愛。于可樂法壞苦性位,已得起希求不別離愛,及未得起和合愛。于漸衰的行苦位法,起愚癡愛。
(叁)世遍行:世是過現未叁世,即愛于叁世中遍隨行起。于過去世,起追憶遍隨行愛;于未來世,起希樂行遍隨行愛;于現在世,起耽著行遍隨行愛。
(四)界遍行:界是叁界,即愛于欲界、色界、無色界,次第遍行起故。
(五)求遍行:即由貪愛遍于叁界起欲求、有求、邪梵行求故:因欲求力,不能解脫欲界纏,招欲界苦:因有求力,不能解脫離叁界煩惱,招色界無色界苦;由邪梵行求力,(非解脫生死的清淨行,妄執爲清淨行),不能解脫生死,仍在叁界五趣中流轉。欲求通善染,有求唯善,邪求遍善染。
(六)種遍行:種是種類,即希求後有愛,希求無後有愛,是遍行于常斷見之各種類妄執見故。
(二)體性差別
甲、煩惱
(1)煩惱的名數,煩惱總有六種:即貪、嗔、癡、慢、疑、惡見。或分爲十種:前五種如前,第六惡見別開爲五種:即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2)煩惱的自相,即貪嗔等的自體,廣如五位百法中說應翻閱參考。
(3)煩惱的共相,一切煩惱生時,皆能令身心相續不寂靜轉,故不寂靜性,是諸煩惱的共相,《雜集論》借隨煩惱六個名數顯示諸煩惱的共相有六種差別:即散亂不寂靜性、顛倒不寂靜性、掉舉不寂靜性、昏沈不寂靜性、放逸不寂靜性、無恥不寂靜性。無恥通叁界,非無慚愧,以染心散亂皆有微薄的不羞恥故。
(4)煩惱的生緣,煩惱生緣有六種:一由所依故,即由煩惱的種子未能永斷,因此煩惱得以生起。二由所緣故,即由順生煩惱的境界法現前,引發煩惱生起。叁由親近故,即由親近惡友,引生種種的煩惱。四由邪教故,即由聽聞不正的邪法,引生種種的煩惱。五由數習故,即由先時數數近習熏殖煩惱勢力,因此生起種種煩惱。六由作意力故,即由不正思惟,于所緣境界取淨妙等相,由此生起貪嗔等煩惱。
(5)煩惱的顛倒,煩惱顛倒所攝有七:一想倒,二見倒、叁心倒、四于無常起常倒、五于苦起樂倒、六于不淨起淨倒、七于無我起我倒。想倒,即于無常、苦、不淨、無我中、起常、樂、淨、我妄想分別。見倒,即于前妄想所分別中,忍可欲樂,建立執看。心倒,即于前所執著中貪等煩惱生起。這有叁種差別:有的煩惱,是顛倒的根本,就是無明。有的煩惱,是顛倒的自體,即薩迦耶見,和邊見的一分,及見取,戒禁取,並貪。有的煩惱,是倒的等流,即邪見和邊執見的一分,與恚、慢及疑。此中的薩迦耶見,是無我執我倒。邊執見一分,是無常執常倒。見取是不淨執淨倒。戒禁取是于苦執樂倒。貪通二種,即于不淨執淨倒,及于苦執樂倒。
(6)煩惱的差別,由于煩惱有多種的差別義,依差別義的不同,而安立種種的差別名,依《瑜伽師地論》第八卷所說有如下的二十六種:[1]結、[2]縛、[3]隨眠、[4]隨煩惱、[5]纏、[6]暴流、[7]辄、[8]取、[9]系、[10]蓋、[11]株杌、[12]垢、[13]常害、[14]箭、[15]所有、[16]根、[17]惡行、[18]漏、[19]匮、[20]燒、[21]惱、[22]诤、[23]火、[24]熾然、[25]稠林、[26]拘礙。分別解釋如下:
一、結,有九種:[1]愛結、[2]恚結、[3]慢結、[4]無明結、[5]見結、[6]取結、[7]疑結、[8]嫉結、[9]悭結。能和合苦故,名之爲結:據實義來說,一切煩惱皆能合苦,唯愛等九法增盛,故特立結名。
[1]愛結:就是對于叁界的貪,由貪結所系故,不厭離叁界;由不厭離故,廣行不善。由此不善業能招未來世的苦果,與苦和合相應。這就是愛結的自性、作用、行位;即貪是愛結的自性,廣行不善是愛結的作用,招感後世苦果與苦果相應是愛結的生位。以下恚結等八種,皆准此例知,有相、用、位叁種差別。
[2]恚結:是對于苦事與順生苦受的根境和相應心所及一切有漏無漏但能生苦的法,心起損害。由恚結所系故,于可恚境心不棄舍;不棄舍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不善業,能招未來世的苦果,與苦相應。
[3]慢結:是依恃自己所長,于他有情高舉傲慢。有七種九種的差別,可參看前五位百法中所說。慢結所系故,于我我所不知;不了知故,執我我所,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不善業,能招未來世苦果,與苦相應。
[4]無明結:即于叁界無智。由無明所系故,于苦果法和集因法有漏諸行所有過患不能了解;不了解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不善業,能招未來世苦果,與苦相應。
[5]見結:見是叁見:即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結所系故,于邪出離法,妄計追求,說我當解脫,我所解脫,這是身見。既解脫已,我當常住,或我當斷滅,這是邊見。又誹謗佛法中沒有解脫,這是邪見。這樣地執著邪出離已,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不善業,能招未來世苦果,與苦相應。
[6]取結:取是見取,和戒禁取。取結所系故,對于邪出離的方法,妄計執著,棄舍能真正出離行的八聖道,妄執薩迦耶見等及見取爲先的戒禁取爲清淨道。由妄執著邪出離方法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不善業,能招未來世苦果,與苦相應。
[7]疑結:疑是于四谛叁寶猶豫不決。疑結所系故,對于佛法僧叁寶,不能修習正行,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不善業,能招未來世苦果,與苦相應。
[8]嫉結:嫉是嫉妒,即由于耽著利養的心很強,見到其他有情得到利養的時候,就不能忍耐地起嫉妒心。嫉結所系故,則愛重利養,而不尊敬善法;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不善業,能招未來世苦果,與苦相應。
[9]悭結:悭是騰惜,由耽著利養故,于資助生活的財物等,心生騰惜不舍。悭結所系故,愛重蓄積,不尊重遠離;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不善業,能招未來世苦果,與苦相應。
二、縛:有叁種:[1]貪縛、[2]嗔縛、[3]癡縛。縛是纏縛義,即于欲貪等境界現前或不現前,而其根識不能棄舍,故名爲縛。[1]由貪縛故縛諸衆生,令處壞苦;即爲貪縛所纏縛故,對于隨順樂受的境界心不能棄舍,境界壞時,引生憂惱,故處于壞苦。[2]由嗔縛故,縛諸衆生,令處苦苦:即爲嗔縛所系故,對于能隨順苦受的境界心不棄舍,境界苦相現前,心生苦受,故處于苦苦。[3]由癡縛故,縛諸衆生,令處行苦;即爲癡縛所縛故,對于能隨順非苦非樂受的中庸境界,心不棄舍,爲刹那遷流行相的不安穩性之所逼迫,故令衆生處于行苦。由上說叁義,故立貪等叁種名之爲縛。又依貪嗔癡故,于善法加行不得自在,亦名爲縛。如《瑜伽》第八卷說:“令于善行不隨所欲,故名爲縛。”
叁、隨眠:有七種:[1]欲愛隨眠、[2]嗔恚隨眠、[3]有愛隨眠、[4]慢隨眠、[5]無明隨眠、[6]見隨眠、[7]疑隨眠。隨眠就是煩惱種子,即煩惱品所有的勢力,隨逐依附在有情身心中眠伏著,能爲種子而生起一切煩惱現行,故立名隨眠。欲愛隨眠,就是欲界貪品煩惱的種子。嗔恚隨眠,就是欲界嗔品煩惱的種子。有愛隨眠,就是色界無色界貪品煩惱的種子。慢隨眠,就是慢品煩惱種子。無明隨眠,就是無明煩惱品的種子。見隨眠,就是見品煩惱的種子。疑隨眠,就是疑品煩惱的種子。這七種隨眠,依未離欲界貪求的衆生,由欲愛、嗔恚隨眠之所隨增故,建立欲愛隨眠和嗔恚隨眠。依未離邪梵行求的衆生,由慢、無明、見、疑隨眠之所隨增長,建立慢、無明、見、疑隨眠;即由彼衆生得到二十分的對治法,便上起憍慢立慢隨眠,對于聖谛愚迷不知立無明隨眠,由此虛妄計度心外的邪解脫(前叁見)和邪解脫的方便(二取見),因此對于佛聖教正法猶豫疑惑,如其次立慢、無明、見、疑隨眠。
四、隨煩惱:隨煩惱即除去根本煩惱以外的所余染汙心所,依《百法明門》所立有二十種:即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驕、無慚、無愧、掉舉、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這二十種隨惑,都是從根本煩惱而起,所以名隨煩惱。它的體性業用如五位百法中所解,這裏不重說了。又隨煩惱名,亦攝根本煩惱,如《集論》谛品中:“又貪嗔癡,名隨煩惱心所法,由此隨煩惱隨惱于心,令不離染,令不解脫,令不斷障,故名隨煩惱。”雖然隨煩惱這個名稱亦攝根本煩惱,但有此隨煩惱卻只能叫隨煩惱,而不能稱做根本煩惱;如忿恨等二十隨惑皆是。
五、纏,有八種:[1]昏沈、[2]睡眠、[3]掉舉、[4]惡行、[5]癡、[6]悭、[7]無慚、[8]無愧。纏是纏繞,由昏沈等諸纏,數數現行增盛,纏繞一切行者的心,于修善品諸法爲大障礙,故名爲纏。這八纏于四個時位數數現行,即于修習戒學的時候,無慚無愧爲障,由具有無慚無愧二法,則犯諸…
《集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