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谛

  集谛

  正果法师

  (一)集谛总相

  集是招集义,即招感集起苦果的因;包括一切烦恼,和烦恼增上所生诸业,俱说名集谛。集为什么是苦的因呢?由此烦恼及有漏业集起生死苦故。但佛陀在经中,随最胜义唯说爱为集谛。最胜是遍行义,由爱具有六遍行义,是流转生死最胜的染污法,故佛说若爱,若后有爱,若贪喜俱行爱,若彼彼喜乐爱,是名集谛。

  六遍行是:(一)事遍行、(二)位遍行、(三)世遍行、(四)界遍行、(五)求遍行、(六)种遍行。这里分别略释如下:

  (一)事遍行:事是体境二义,遍行是周遍起义,即爱于一切已得未得的自身和境界事遍行起;于已得的自身起自体爱,于未得的自身起后有爱,于已得的境界起贪喜俱行爱,于未得的境界起彼彼喜乐爱。

  (二)位遍行:位是苦苦性等三位,即爱于苦苦性等三位诸行中遍随行起:于已得苦苦性位,起希求别离爱;于未得苦苦性位,起希求不和合爱。于可乐法坏苦性位,已得起希求不别离爱,及未得起和合爱。于渐衰的行苦位法,起愚痴爱。

  (三)世遍行:世是过现未三世,即爱于三世中遍随行起。于过去世,起追忆遍随行爱;于未来世,起希乐行遍随行爱;于现在世,起耽着行遍随行爱。

  (四)界遍行:界是三界,即爱于欲界、色界、无色界,次第遍行起故。

  (五)求遍行:即由贪爱遍于三界起欲求、有求、邪梵行求故:因欲求力,不能解脱欲界缠,招欲界苦:因有求力,不能解脱离三界烦恼,招色界无色界苦;由邪梵行求力,(非解脱生死的清净行,妄执为清净行),不能解脱生死,仍在三界五趣中流转。欲求通善染,有求唯善,邪求遍善染。

  (六)种遍行:种是种类,即希求后有爱,希求无后有爱,是遍行于常断见之各种类妄执见故。

  (二)体性差别

  甲、烦恼

  (1)烦恼的名数,烦恼总有六种:即贪、嗔、痴、慢、疑、恶见。或分为十种:前五种如前,第六恶见别开为五种:即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2)烦恼的自相,即贪嗔等的自体,广如五位百法中说应翻阅参考。

  (3)烦恼的共相,一切烦恼生时,皆能令身心相续不寂静转,故不寂静性,是诸烦恼的共相,《杂集论》借随烦恼六个名数显示诸烦恼的共相有六种差别:即散乱不寂静性、颠倒不寂静性、掉举不寂静性、昏沉不寂静性、放逸不寂静性、无耻不寂静性。无耻通三界,非无惭愧,以染心散乱皆有微薄的不羞耻故。

  (4)烦恼的生缘,烦恼生缘有六种:一由所依故,即由烦恼的种子未能永断,因此烦恼得以生起。二由所缘故,即由顺生烦恼的境界法现前,引发烦恼生起。三由亲近故,即由亲近恶友,引生种种的烦恼。四由邪教故,即由听闻不正的邪法,引生种种的烦恼。五由数习故,即由先时数数近习熏殖烦恼势力,因此生起种种烦恼。六由作意力故,即由不正思惟,于所缘境界取净妙等相,由此生起贪嗔等烦恼。

  (5)烦恼的颠倒,烦恼颠倒所摄有七:一想倒,二见倒、三心倒、四于无常起常倒、五于苦起乐倒、六于不净起净倒、七于无我起我倒。想倒,即于无常、苦、不净、无我中、起常、乐、净、我妄想分别。见倒,即于前妄想所分别中,忍可欲乐,建立执看。心倒,即于前所执着中贪等烦恼生起。这有三种差别:有的烦恼,是颠倒的根本,就是无明。有的烦恼,是颠倒的自体,即萨迦耶见,和边见的一分,及见取,戒禁取,并贪。有的烦恼,是倒的等流,即邪见和边执见的一分,与恚、慢及疑。此中的萨迦耶见,是无我执我倒。边执见一分,是无常执常倒。见取是不净执净倒。戒禁取是于苦执乐倒。贪通二种,即于不净执净倒,及于苦执乐倒。

  (6)烦恼的差别,由于烦恼有多种的差别义,依差别义的不同,而安立种种的差别名,依《瑜伽师地论》第八卷所说有如下的二十六种:[1]结、[2]缚、[3]随眠、[4]随烦恼、[5]缠、[6]暴流、[7]辄、[8]取、[9]系、[10]盖、[11]株杌、[12]垢、[13]常害、[14]箭、[15]所有、[16]根、[17]恶行、[18]漏、[19]匮、[20]烧、[21]恼、[22]诤、[23]火、[24]炽然、[25]稠林、[26]拘碍。分别解释如下:

  一、结,有九种:[1]爱结、[2]恚结、[3]慢结、[4]无明结、[5]见结、[6]取结、[7]疑结、[8]嫉结、[9]悭结。能和合苦故,名之为结:据实义来说,一切烦恼皆能合苦,唯爱等九法增盛,故特立结名。

  [1]爱结:就是对于三界的贪,由贪结所系故,不厌离三界;由不厌离故,广行不善。由此不善业能招未来世的苦果,与苦和合相应。这就是爱结的自性、作用、行位;即贪是爱结的自性,广行不善是爱结的作用,招感后世苦果与苦果相应是爱结的生位。以下恚结等八种,皆准此例知,有相、用、位三种差别。

  [2]恚结:是对于苦事与顺生苦受的根境和相应心所及一切有漏无漏但能生苦的法,心起损害。由恚结所系故,于可恚境心不弃舍;不弃舍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不善业,能招未来世的苦果,与苦相应。

  [3]慢结:是依恃自己所长,于他有情高举傲慢。有七种九种的差别,可参看前五位百法中所说。慢结所系故,于我我所不知;不了知故,执我我所,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不善业,能招未来世苦果,与苦相应。

  [4]无明结:即于三界无智。由无明所系故,于苦果法和集因法有漏诸行所有过患不能了解;不了解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不善业,能招未来世苦果,与苦相应。

  [5]见结:见是三见:即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结所系故,于邪出离法,妄计追求,说我当解脱,我所解脱,这是身见。既解脱已,我当常住,或我当断灭,这是边见。又诽谤佛法中没有解脱,这是邪见。这样地执着邪出离已,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不善业,能招未来世苦果,与苦相应。

  [6]取结:取是见取,和戒禁取。取结所系故,对于邪出离的方法,妄计执着,弃舍能真正出离行的八圣道,妄执萨迦耶见等及见取为先的戒禁取为清净道。由妄执着邪出离方法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不善业,能招未来世苦果,与苦相应。

  [7]疑结:疑是于四谛三宝犹豫不决。疑结所系故,对于佛法僧三宝,不能修习正行,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不善业,能招未来世苦果,与苦相应。

  [8]嫉结:嫉是嫉妒,即由于耽着利养的心很强,见到其他有情得到利养的时候,就不能忍耐地起嫉妒心。嫉结所系故,则爱重利养,而不尊敬善法;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不善业,能招未来世苦果,与苦相应。

  [9]悭结:悭是腾惜,由耽着利养故,于资助生活的财物等,心生腾惜不舍。悭结所系故,爱重蓄积,不尊重远离;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不善业,能招未来世苦果,与苦相应。

  二、缚:有三种:[1]贪缚、[2]嗔缚、[3]痴缚。缚是缠缚义,即于欲贪等境界现前或不现前,而其根识不能弃舍,故名为缚。[1]由贪缚故缚诸众生,令处坏苦;即为贪缚所缠缚故,对于随顺乐受的境界心不能弃舍,境界坏时,引生忧恼,故处于坏苦。[2]由嗔缚故,缚诸众生,令处苦苦:即为嗔缚所系故,对于能随顺苦受的境界心不弃舍,境界苦相现前,心生苦受,故处于苦苦。[3]由痴缚故,缚诸众生,令处行苦;即为痴缚所缚故,对于能随顺非苦非乐受的中庸境界,心不弃舍,为刹那迁流行相的不安稳性之所逼迫,故令众生处于行苦。由上说三义,故立贪等三种名之为缚。又依贪嗔痴故,于善法加行不得自在,亦名为缚。如《瑜伽》第八卷说:“令于善行不随所欲,故名为缚。”

  三、随眠:有七种:[1]欲爱随眠、[2]嗔恚随眠、[3]有爱随眠、[4]慢随眠、[5]无明随眠、[6]见随眠、[7]疑随眠。随眠就是烦恼种子,即烦恼品所有的势力,随逐依附在有情身心中眠伏着,能为种子而生起一切烦恼现行,故立名随眠。欲爱随眠,就是欲界贪品烦恼的种子。嗔恚随眠,就是欲界嗔品烦恼的种子。有爱随眠,就是色界无色界贪品烦恼的种子。慢随眠,就是慢品烦恼种子。无明随眠,就是无明烦恼品的种子。见随眠,就是见品烦恼的种子。疑随眠,就是疑品烦恼的种子。这七种随眠,依未离欲界贪求的众生,由欲爱、嗔恚随眠之所随增故,建立欲爱随眠和嗔恚随眠。依未离邪梵行求的众生,由慢、无明、见、疑随眠之所随增长,建立慢、无明、见、疑随眠;即由彼众生得到二十分的对治法,便上起憍慢立慢随眠,对于圣谛愚迷不知立无明随眠,由此虚妄计度心外的邪解脱(前三见)和邪解脱的方便(二取见),因此对于佛圣教正法犹豫疑惑,如其次立慢、无明、见、疑随眠。

  四、随烦恼:随烦恼即除去根本烦恼以外的所余染污心所,依《百法明门》所立有二十种:即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骄、无惭、无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这二十种随惑,都是从根本烦恼而起,所以名随烦恼。它的体性业用如五位百法中所解,这里不重说了。又随烦恼名,亦摄根本烦恼,如《集论》谛品中:“又贪嗔痴,名随烦恼心所法,由此随烦恼随恼于心,令不离染,令不解脱,令不断障,故名随烦恼。”虽然随烦恼这个名称亦摄根本烦恼,但有此随烦恼却只能叫随烦恼,而不能称做根本烦恼;如忿恨等二十随惑皆是。

  五、缠,有八种:[1]昏沉、[2]睡眠、[3]掉举、[4]恶行、[5]痴、[6]悭、[7]无惭、[8]无愧。缠是缠绕,由昏沉等诸缠,数数现行增盛,缠绕一切行者的心,于修善品诸法为大障碍,故名为缠。这八缠于四个时位数数现行,即于修习戒学的时候,无惭无愧为障,由具有无惭无愧二法,则犯诸…

《集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