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种身,流转五趣,长夜处于生死轮回中,如行走在大树稠林里,难可出离。生死因即贪等三毒,三毒果即生死,生死即稠林,稠林由大树,大树即三毒,三毒起生死稠林故。所以贪等,说名稠林。
二十六、拘碍,有三种:[1]贪、[2]嗔、[3]痴。拘碍是拘束障碍。《瑜伽》第八卷说:“能令众生乐着种种妙欲尘故,能障证得出世法故,若为拘碍。”由贪嗔痴故,依于五处起拘碍:一顾恋内身,二顾恋诸欲,三乐相杂住,四缺于随顺教诫教授,五于诸善品得少为足。于上说五处拘碍心故,不能自在地修诸善法,故名拘碍。
乙、烦恼增上所生业
(一)业的体性
集谛体性的第二部分是烦恼增上所生的业,也就是有漏业,若不与烦恼相应的无漏业,则非集谛所摄了。业是造作义,它的总相,即思业和思已业。思业就是心内的种种分别思虑,心性界的造作。思已业即由分别思虑的意业发现于外的身体上的动作和言语动作。这思业和思已业,都是以思心所为体性。思有三种:(一)审虑思,即将发动身语作业时审虑此事应当作否的思。(二)决定思,即于将要作的事情,起决定心的思。(三)动发胜思,就是正动身发语势用强胜的思。前二思是意业,亦即名思业。《集论》里说:“思已业云何:谓身业、语业、意业。”意业即指贪嗔邪见,由思引发,故名思已业。第三动发思是身语业,亦即名思已业,以身业等体非即思,但由思所引发,故名思已业。身语二业,以第三动发善不善的思为体,意业以前二思为体,如《成唯识论》卷一说:“能动身思,说名身业:能发语思,说名语业;审决二思,意相应故,作动意故,说名意业。”
(二)业类差别
(1)二业类
[1]善业与恶业:恶业即十种不善业道:一杀生、二不与取、三欲邪行、四虚诳语、五离间语、六粗恶语、七杂秽语、八贪欲、九嗔恚、十邪见。善业即十善业道,就是远离杀生,乃至远离杂秽语、无贪、无嗔、正见。业以思为体,十善十恶有所造作共名为业,是思所游履故,通生苦乐异熟果故,故名为道。
[2]引业与满业:六趣有情各有总报和别报的差别,总报即各趣有情得到的色心相续;别报就寿夭智愚,色形的好丑全缺等。引发总报的强业名为引业;成满别报的业。名为满业。如《杂集论》谛品中说:“又善不善业,于善趣恶趣中,感生异熟时,有两种差别:谓招引业、圆满业;招引业者,谓由此业,能牵异熟果。圆满业者,谓由此业生已,领受爱不爱果。”
[3]作业与不作业:作就是起造现行,作业即意思业,和思已所起的身业语业。不作业,即不思业和不思已不起身业语业。
[4]黑业与白业:黑业就是招感秽恶不净的苦果业,白业就是招感净妙清白的乐果业。
[5]增长业与不增长业:不增长业《瑜伽师地论》第九卷说有十种:“一梦所作业,二无知所作业,三无故思所作业,四不利不数所作业,五狂乱所作业,六失念所作业,七非乐欲所作业,八自性无记业,九悔所损业,十对治所损业。”除开上面十种业,所余诸业,能有增进长养的力量,名为增长业。
[6]故思业与不故思业:故思业就是经过故意思惟以后而起的业,即经过审虑思、决定思、动发思而起造的业,是为故思业。若非经过故意思惟,由刹那任运起和不知不觉地误起的业,是为不故思业。如《瑜伽师地论》第九十卷说:“故思所造业者,谓先思量已,随寻思已,随伺察已,而有所作。……若异此业,是即名为非故思造。”这故思所造业,为《集论》说略有五种:“谓他所教敕故思造业,他所动请故思造业,无所了知故思造业,根本执着(为贪等蔽心执着发起故思)故思造业。颠倒分别(依不平等因见受等发起故思)故思造业。”这五种故思所造业的解释,详在《杂集论》中。
[7]定受业与不定受业:《瑜伽》第九十卷说,定受业就是故思所造的重业,不定受业就是故思所造的轻业。《瑜伽》第九卷说:“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顺不定受业者,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作与增长的解释,如《杂集》论:“作者,谓起造诸业,令其现行。增长者,谓令习气增益。”这定受业,又有作业决定、受异熟决定、分位决定的差别。解释详如《杂集论》中。
[8]异熟已熟业与异熟未熟业:异熟已熟业就是已经与果的业,异熟未熟业,就是未与果的业。
[9]重业与轻业:无论是善业与恶业,都有轻重的差别,《瑜伽论》第九十卷说:“由三因缘,令业成重:一由意乐故,二由加行故,三由田故。”由意乐故成重,就是在作业的时候,由极猛利的意念对于所作的事情寻思伺察而起造作。由加行故成重,就是对于所念的事业长时无间地去作,和很殷勤尊重的去作。由田故成重,田是造作事业的对境,如田中播下种子决定会长出苗芽的果实,若对于自己有恩的有情,如父母师长等,与他们为造作事业的对境田,无论作善行恶行都成重业。与上所说相违的所作业,则名为轻业。
[10]共业与不共业:共业就是能令器世间成种种差别的业,因为器世间是一切有情共有的,故招感此共相世间的业称为共业。不共业就是能令有情世间成种种差别业,即各个有情招感各自所依根等的业,所招感的根等唯属己有,不为其他有情所受用,故名不共业。这有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的差别,详辩在《成唯识论》第二卷述记中。
(2)三业类
[1]身业、语业、意业。身业即身体上的造作,语业即口上的造作,意业即思于意中的造作。
[2]善业、不善业、无记业。由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而起造的业,招感可爱的乐果,是为善业。由贪嗔痴为因缘而起造的业,招感非可爱的苦果,是为不善业。非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亦非贪嗔痴为因缘而任运起的业,不招感爱非爱果,于善不善二种行相不可记别故,是为无记业。
[3]律仪业、不律仪业、非律仪非不律仪业。律是法式、仪是轨范,由内心发誓遵守一定的法式和轨范而起造的业,是为律仪业和非律仪业。律仪业有三种:[1]别解脱律仪所摄业,就是佛弟子所受的律仪:即比丘律仪、比丘尼律仪、式叉摩那(正学女)律仪、勤策(沙弥)律仪、勤策女律仪、邬波索迦(近事男)律仪、邬波斯迦(近事女)律仪、近住律仪(即受八戒者,为不能远离恶行,及不远离欲行的人,受一日夜戒,使其暂近依止,故名近住)。[2]静虑律仪所摄业,即由四种静虑能够损害伏除那发起犯戒的烦恼种子的所有远离功能,是为静虑律仪所摄的身语业性。[3]无漏律仪所摄业,即已见谛的圣者由无漏作意力量所得的无漏远离的戒性,是名无漏律仪所摄业。不律仪是一种恶戒法,受持不律仪的人,就是由于生在不律仪事业种姓中而造彼业,或由于誓愿定期受持不律仪事而造彼业,这不律仪事业,《集论》中说有十五种:一屠羊、二养鸡、三养猪、四捕鸟、五捕鱼、六猎鹿、七置兔、八劫盗、九魁脍、十害牛、十一缚象、十二立坛咒龙、十三守狱、十四谗讲、十五好为损等。论文既然说好为损等,其等字之义,即摄取一切损害水陆生命等事皆为不律仪事业。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除前三种律仪业及不律仪业之所余的一切善不善与无记业。就是不受持律仪亦不受持不律仪的普通人所作的布施爱语等业。和欧打恶语等业,不为律仪不律仪所摄,故名非律仪非不律仪业。
[4]施性业、戒性业、修性业。施性业,就是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俱行的思,所起的能舍所施物的身业和语业。戒性业,就是律仪所摄的身语业等。修性业,就是由三摩地为因缘俱行引发的定思,是为修性业。
[5]福业、非福业、不动业。福是殊胜义,即业自体及果俱可爱乐,相殊胜故,名为福业:就是欲界可系的善业。非福业即自体及果俱不可爱乐,相鄙劣故,名非福业;就是欲界所系的不善业。不动业即色界无色界所系的善业,因为上二界定地业在受异熟果时,界地决定,不可改转,故名不动。虽然上二界善也应名福业,但约其比前福业更为殊胜的意义,所以特立不动的名称;因为欲界中余趣圆满的善不善业,会遇缘时可能改转得余趣果故。
[6]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顺乐受业。就是从欲界乃至第三静虑所有的善业;此业能顺乐受而招感异熟乐故。顺苦受业,就是欲界所系的不善业;此业能顺苦受而招感异熟果故。顺不苦不乐受业,就是从第四静虑以上乃至有顶诸地所有的善业,因为第四禅以上诸地,没有苦乐,唯与不苦不乐的舍受相应,这些地中所有的善业,亦唯招感与舍受粗应的异熟果故。
[7]顺现法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顺现法受业,就是能招感现法果的业,如对于佛或阿罗汉等,造作善不善业,必得现法异熟;又由猛利意乐,猛利的加行去造作善不善业,于现法中亦得异熟成就;所以名顺现法受业。因为在现生中作现生即受果故。顺生受业,就是所作的善不善业,在现生中异熟未熟,于无间生中异熟成熟,即次生中当生异熟,所以名为顺生受业。顺后受业,就是所作的善不善业,于现法中和次生中异熟果俱未成熟,从次生以后的生中异熟方才成熟,即名为顺后受业。
[8]过去业、未来业、现在业。过去业,就是住于习气位的业种,或已经与果,或还未与果,皆名过去业。未来业,就是未生未灭的业。现在业,就现前已造已思而未谢灭的业。
[9]欲系业、色系业、无色系业。欲系业,即能招感欲界异熟果的业。色系业,即能招感色界异熟果的业。无色系业,即能招感无色界异熟果的业。
[10]学业、无学业、非学非无学业。学业即有学圣人相续中,于时时间依增上戒、依增上心、依增上慧,修学无漏,及此后得的善有漏业。无学业,就是所作已办的无学果阿罗汉相续中所有的善业。非学非无学业,就是一般凡夫身心中所有善不善和无记业。
[11…
《集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