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種身,流轉五趣,長夜處于生死輪回中,如行走在大樹稠林裏,難可出離。生死因即貪等叁毒,叁毒果即生死,生死即稠林,稠林由大樹,大樹即叁毒,叁毒起生死稠林故。所以貪等,說名稠林。
二十六、拘礙,有叁種:[1]貪、[2]嗔、[3]癡。拘礙是拘束障礙。《瑜伽》第八卷說:“能令衆生樂著種種妙欲塵故,能障證得出世法故,若爲拘礙。”由貪嗔癡故,依于五處起拘礙:一顧戀內身,二顧戀諸欲,叁樂相雜住,四缺于隨順教誡教授,五于諸善品得少爲足。于上說五處拘礙心故,不能自在地修諸善法,故名拘礙。
乙、煩惱增上所生業
(一)業的體性
集谛體性的第二部分是煩惱增上所生的業,也就是有漏業,若不與煩惱相應的無漏業,則非集谛所攝了。業是造作義,它的總相,即思業和思已業。思業就是心內的種種分別思慮,心性界的造作。思已業即由分別思慮的意業發現于外的身體上的動作和言語動作。這思業和思已業,都是以思心所爲體性。思有叁種:(一)審慮思,即將發動身語作業時審慮此事應當作否的思。(二)決定思,即于將要作的事情,起決定心的思。(叁)動發勝思,就是正動身發語勢用強勝的思。前二思是意業,亦即名思業。《集論》裏說:“思已業雲何:謂身業、語業、意業。”意業即指貪嗔邪見,由思引發,故名思已業。第叁動發思是身語業,亦即名思已業,以身業等體非即思,但由思所引發,故名思已業。身語二業,以第叁動發善不善的思爲體,意業以前二思爲體,如《成唯識論》卷一說:“能動身思,說名身業:能發語思,說名語業;審決二思,意相應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
(二)業類差別
(1)二業類
[1]善業與惡業:惡業即十種不善業道:一殺生、二不與取、叁欲邪行、四虛诳語、五離間語、六粗惡語、七雜穢語、八貪欲、九嗔恚、十邪見。善業即十善業道,就是遠離殺生,乃至遠離雜穢語、無貪、無嗔、正見。業以思爲體,十善十惡有所造作共名爲業,是思所遊履故,通生苦樂異熟果故,故名爲道。
[2]引業與滿業:六趣有情各有總報和別報的差別,總報即各趣有情得到的色心相續;別報就壽夭智愚,色形的好醜全缺等。引發總報的強業名爲引業;成滿別報的業。名爲滿業。如《雜集論》谛品中說:“又善不善業,于善趣惡趣中,感生異熟時,有兩種差別:謂招引業、圓滿業;招引業者,謂由此業,能牽異熟果。圓滿業者,謂由此業生已,領受愛不愛果。”
[3]作業與不作業:作就是起造現行,作業即意思業,和思已所起的身業語業。不作業,即不思業和不思已不起身業語業。
[4]黑業與白業:黑業就是招感穢惡不淨的苦果業,白業就是招感淨妙清白的樂果業。
[5]增長業與不增長業:不增長業《瑜伽師地論》第九卷說有十種:“一夢所作業,二無知所作業,叁無故思所作業,四不利不數所作業,五狂亂所作業,六失念所作業,七非樂欲所作業,八自性無記業,九悔所損業,十對治所損業。”除開上面十種業,所余諸業,能有增進長養的力量,名爲增長業。
[6]故思業與不故思業:故思業就是經過故意思惟以後而起的業,即經過審慮思、決定思、動發思而起造的業,是爲故思業。若非經過故意思惟,由刹那任運起和不知不覺地誤起的業,是爲不故思業。如《瑜伽師地論》第九十卷說:“故思所造業者,謂先思量已,隨尋思已,隨伺察已,而有所作。……若異此業,是即名爲非故思造。”這故思所造業,爲《集論》說略有五種:“謂他所教敕故思造業,他所動請故思造業,無所了知故思造業,根本執著(爲貪等蔽心執著發起故思)故思造業。顛倒分別(依不平等因見受等發起故思)故思造業。”這五種故思所造業的解釋,詳在《雜集論》中。
[7]定受業與不定受業:《瑜伽》第九十卷說,定受業就是故思所造的重業,不定受業就是故思所造的輕業。《瑜伽》第九卷說:“順定受業者,謂故思已,若作若增長業。順不定受業者,謂故思已,作而不增長業。”作與增長的解釋,如《雜集》論:“作者,謂起造諸業,令其現行。增長者,謂令習氣增益。”這定受業,又有作業決定、受異熟決定、分位決定的差別。解釋詳如《雜集論》中。
[8]異熟已熟業與異熟未熟業:異熟已熟業就是已經與果的業,異熟未熟業,就是未與果的業。
[9]重業與輕業:無論是善業與惡業,都有輕重的差別,《瑜伽論》第九十卷說:“由叁因緣,令業成重:一由意樂故,二由加行故,叁由田故。”由意樂故成重,就是在作業的時候,由極猛利的意念對于所作的事情尋思伺察而起造作。由加行故成重,就是對于所念的事業長時無間地去作,和很殷勤尊重的去作。由田故成重,田是造作事業的對境,如田中播下種子決定會長出苗芽的果實,若對于自己有恩的有情,如父母師長等,與他們爲造作事業的對境田,無論作善行惡行都成重業。與上所說相違的所作業,則名爲輕業。
[10]共業與不共業:共業就是能令器世間成種種差別的業,因爲器世間是一切有情共有的,故招感此共相世間的業稱爲共業。不共業就是能令有情世間成種種差別業,即各個有情招感各自所依根等的業,所招感的根等唯屬己有,不爲其他有情所受用,故名不共業。這有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的差別,詳辯在《成唯識論》第二卷述記中。
(2)叁業類
[1]身業、語業、意業。身業即身體上的造作,語業即口上的造作,意業即思于意中的造作。
[2]善業、不善業、無記業。由無貪無嗔無癡爲因緣而起造的業,招感可愛的樂果,是爲善業。由貪嗔癡爲因緣而起造的業,招感非可愛的苦果,是爲不善業。非無貪無嗔無癡爲因緣,亦非貪嗔癡爲因緣而任運起的業,不招感愛非愛果,于善不善二種行相不可記別故,是爲無記業。
[3]律儀業、不律儀業、非律儀非不律儀業。律是法式、儀是軌範,由內心發誓遵守一定的法式和軌範而起造的業,是爲律儀業和非律儀業。律儀業有叁種:[1]別解脫律儀所攝業,就是佛弟子所受的律儀:即比丘律儀、比丘尼律儀、式叉摩那(正學女)律儀、勤策(沙彌)律儀、勤策女律儀、邬波索迦(近事男)律儀、邬波斯迦(近事女)律儀、近住律儀(即受八戒者,爲不能遠離惡行,及不遠離欲行的人,受一日夜戒,使其暫近依止,故名近住)。[2]靜慮律儀所攝業,即由四種靜慮能夠損害伏除那發起犯戒的煩惱種子的所有遠離功能,是爲靜慮律儀所攝的身語業性。[3]無漏律儀所攝業,即已見谛的聖者由無漏作意力量所得的無漏遠離的戒性,是名無漏律儀所攝業。不律儀是一種惡戒法,受持不律儀的人,就是由于生在不律儀事業種姓中而造彼業,或由于誓願定期受持不律儀事而造彼業,這不律儀事業,《集論》中說有十五種:一屠羊、二養雞、叁養豬、四捕鳥、五捕魚、六獵鹿、七置兔、八劫盜、九魁脍、十害牛、十一縛象、十二立壇咒龍、十叁守獄、十四讒講、十五好爲損等。論文既然說好爲損等,其等字之義,即攝取一切損害水陸生命等事皆爲不律儀事業。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業,除前叁種律儀業及不律儀業之所余的一切善不善與無記業。就是不受持律儀亦不受持不律儀的普通人所作的布施愛語等業。和歐打惡語等業,不爲律儀不律儀所攝,故名非律儀非不律儀業。
[4]施性業、戒性業、修性業。施性業,就是無貪無嗔無癡爲因緣俱行的思,所起的能舍所施物的身業和語業。戒性業,就是律儀所攝的身語業等。修性業,就是由叁摩地爲因緣俱行引發的定思,是爲修性業。
[5]福業、非福業、不動業。福是殊勝義,即業自體及果俱可愛樂,相殊勝故,名爲福業:就是欲界可系的善業。非福業即自體及果俱不可愛樂,相鄙劣故,名非福業;就是欲界所系的不善業。不動業即色界無色界所系的善業,因爲上二界定地業在受異熟果時,界地決定,不可改轉,故名不動。雖然上二界善也應名福業,但約其比前福業更爲殊勝的意義,所以特立不動的名稱;因爲欲界中余趣圓滿的善不善業,會遇緣時可能改轉得余趣果故。
[6]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順樂受業。就是從欲界乃至第叁靜慮所有的善業;此業能順樂受而招感異熟樂故。順苦受業,就是欲界所系的不善業;此業能順苦受而招感異熟果故。順不苦不樂受業,就是從第四靜慮以上乃至有頂諸地所有的善業,因爲第四禅以上諸地,沒有苦樂,唯與不苦不樂的舍受相應,這些地中所有的善業,亦唯招感與舍受粗應的異熟果故。
[7]順現法受業、順生受業,順後受業。順現法受業,就是能招感現法果的業,如對于佛或阿羅漢等,造作善不善業,必得現法異熟;又由猛利意樂,猛利的加行去造作善不善業,于現法中亦得異熟成就;所以名順現法受業。因爲在現生中作現生即受果故。順生受業,就是所作的善不善業,在現生中異熟未熟,于無間生中異熟成熟,即次生中當生異熟,所以名爲順生受業。順後受業,就是所作的善不善業,于現法中和次生中異熟果俱未成熟,從次生以後的生中異熟方才成熟,即名爲順後受業。
[8]過去業、未來業、現在業。過去業,就是住于習氣位的業種,或已經與果,或還未與果,皆名過去業。未來業,就是未生未滅的業。現在業,就現前已造已思而未謝滅的業。
[9]欲系業、色系業、無色系業。欲系業,即能招感欲界異熟果的業。色系業,即能招感色界異熟果的業。無色系業,即能招感無色界異熟果的業。
[10]學業、無學業、非學非無學業。學業即有學聖人相續中,于時時間依增上戒、依增上心、依增上慧,修學無漏,及此後得的善有漏業。無學業,就是所作已辦的無學果阿羅漢相續中所有的善業。非學非無學業,就是一般凡夫身心中所有善不善和無記業。
[11…
《集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